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05篇
  免费   2271篇
  国内免费   5359篇
测绘学   123篇
大气科学   263篇
地球物理   1026篇
地质学   13072篇
海洋学   764篇
天文学   386篇
综合类   449篇
自然地理   652篇
  2024年   152篇
  2023年   519篇
  2022年   569篇
  2021年   624篇
  2020年   519篇
  2019年   537篇
  2018年   424篇
  2017年   445篇
  2016年   451篇
  2015年   579篇
  2014年   807篇
  2013年   614篇
  2012年   778篇
  2011年   760篇
  2010年   558篇
  2009年   511篇
  2008年   547篇
  2007年   599篇
  2006年   558篇
  2005年   467篇
  2004年   444篇
  2003年   494篇
  2002年   423篇
  2001年   489篇
  2000年   418篇
  1999年   318篇
  1998年   342篇
  1997年   427篇
  1996年   363篇
  1995年   327篇
  1994年   311篇
  1993年   294篇
  1992年   287篇
  1991年   219篇
  1990年   194篇
  1989年   143篇
  1988年   72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5篇
  1976年   6篇
  1975年   4篇
  1973年   7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哀牢山—金沙江富碱侵入岩及其与裂谷构造关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44,自引:12,他引:44  
沿哀牢山—金沙江分布的富碱侵入岩,年龄为50-30Ma,化学成分是高钾(K_2O=5.07-8.30%)富碱(K_2O+Na_2O=8.17-10.08%),LREE富集(∑Ce/∑Y=7.5-9.4),铕一般无异常(δEu=0.98-1.06),δS~(34)值小(1.11-3.27)和锶初始比低(i=0.706)等,以及成因演化受第三纪裂谷控制。  相似文献   
992.
房山花岗岩岩体氧氢碳的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房山花岗岩侵入体的岩石、共生矿物和气液包体的氧、氢、碳的同位素组成。共生石英-黑云母和石英-全岩的δ~(18)O数据表明,房山花岗岩侵入体保存了氧同位素平衡,氧同位素温度在450—580℃之间。大多数共生黑云母-角闪石δD值的相关性基本上符合Suzuoki-Epstein关系式,可以认为房山侵入体也保存了氢同位素平衡,推算得到的岩浆流体的δD值在-70—-30之间。气液包体中CO_2的δ(13)C为-4—-8,属于一种深源碳,可以利用地下水参加岩浆后期演化的假定来解释黑云母二长闪长岩氢、碳同位素异常  相似文献   
993.
研究超镁铁岩中八面体假象蛇纹石和绿泥石的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继1981年首次报导八面体假象蛇纹石之后,在同一超镁铁岩中又发现了一些八面体假象含铬绿泥石,后者是交代前者的产物。通过研究我们认为:1)八面体假象绿泥石中的Al、Cr等元素来自铬铁矿石;2)和八面体假象蛇纹石一样,八面体假象绿泥石的最初原生矿物也应为γ一橄榄石,后者的形成压力为140×10~8Pa(140Kb),相当于500公里的深度;3)包有八面体假象蛇纹石和绿泥石的铬铁矿可能是一种直接来自深部地慢的铬铁矿类型;4)藏北岩带的两处(安多和阿里地区)超镁铁岩中出现八面体假象矿物说明藏北超镁铁岩带(或岩带的几处超镁铁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可能深于藏南超镁铁岩带。  相似文献   
994.
莲花山钨矿区K-Ar同位素地质年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粤东莲花山钨矿是1956年发现的新类型钨矿床。原911地质队给矿床作了工业评价,黎彤等作了矿床地质学研究。但是长期以来,该矿区未进行过同位素地质学研究。 为了探讨这个矿区侵入岩、火山岩的成岩时代与钨矿的成矿时代,以及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关系,我们在莲花山钨矿区采集了同位素地质样品,进行了Rb-Sr、K-Ar同位  相似文献   
995.
中国西北C-3植物的碳同位素组成与年降雨量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不同年降雨量环境下生长的藜、独行菜、魁蓟和平车前这4种常见C-3植物的δ13C进行了分析,发现这4种C-3植物的δ13C组成都表现出随年降雨量减少而变重的趋势,其中藜和独行菜的碳同位素组成对降水变化的响应相对要较其它2种植物强烈得多。藜、独行菜和魁蓟的δ13C组成与年降雨量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平车前碳同位素组成与年降雨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表明藜、独行菜和魁蓟的δ13C组成可作为年降雨量的替代性指标,平车前的δ13C组成不能作为年降水的替代性指标。  相似文献   
996.
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南两类花岗岩同位素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93,自引:1,他引:92  
陈斌  赵国春等 《地质论评》2001,47(4):361-367
内蒙古北部索伦缝合带(索伦-苏尼特左旗-锡林浩特)被多数中外学者认为是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和华北板块北缘的最终缝合带,本文选择该缝合带上苏尼特左旗南两类花岗岩-与俯冲有关和与碰撞有关的岩浆岩(分别叫弧岩浆岩和碰撞岗岩)进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1)弧岩浆活动有两期,分别约为490Ma和310Ma(锆石U-Pb,SHRIMP);碰撞花岗岩的侵位年代在230-250Ma(Rb-Sr全岩和锆石U-Pb);(2)根据本文新的年代学数据,索伦缝合带的最终缝合时间可能是在230-310Ma,这显然不同于国内多数学者坚持的“晚泥盆世碰撞”模式;而Sengor等推测的“晚二又开展碰撞”模式与本文数据一致。  相似文献   
997.
中国(USTC)和法国(CRPG)两个实验室测定了苏皖地区地幔橄榄岩捕虏体全岩的锇同位素组成,结果187Os/188Os=0.119~0.129(USTC,n=25,n为样品数,下同)和0.117~0.131(CRPG,n=17).大部分样品的Os同位素组成(<0.1290)呈亏损特征,Os同位素组成与主量成分之间有线性相关性.用187Os/188Os-Al2O3代用等时线法获得的模式年龄为(2.5±0.1)Ga(USTC)和(1.9±0.1)Ga(CRPG),为晚太古代-早元古代.样品组中最低的187Os/188Os比值为0.119(USTC)和0.117(CRPG),相应的Re亏损模式年龄为1.1Ga(USTC)和1.4Ga(CRPG),为中元古代.锇同位素模式年龄表明苏皖地区新生代玄武岩中包含的地幔橄榄岩捕虏体具有古老的形成年龄(早元古-中元古代),它们是经过显生宙岩石圈地幔减薄作用后的残余地幔的碎片,而不是显生宙"置换作用"中产生的新生地幔.  相似文献   
998.
第四纪冰期旋回转型在南沙深海的记录   总被引:39,自引:5,他引:34  
对南沙海区水深2772 m的ODP1143井上部105.08 m岩芯进行高分辨率氧同位素分析, 取得MIS 1~86期即2.25 Ma以来的历史, 时间分辨率约2 ka, 为迄今所知的最好记录之一. 氧同位素曲线详细展示了更新世的冰期旋回, 由早期的40 ka周期为主, 向晚期100 ka周期为主的"转型", 证明两者之间有一个长达近300 ka的过渡期, "中更新世革命"并非一次简单的突变. 而且在100 ka的冰期旋回中, 低纬区热带表层水的变化在先, 高纬区冰盖的反应在后. 对比表明, 北半球冰盖增大、冰期延长的原因不在冰盖本身, 而在北半球高纬区之外.  相似文献   
999.
雷达—火箭人工防雹自动化系统,是俄罗斯水气象局高山地球物理研究所自1992年至2004年间,经研究、开发、应用改进、完善而研制成的比较先进的人工防雹自动化系统。该系统不仅能自动跟踪观测冰雹天气,分析确定冰雹云的强弱,  相似文献   
1000.
太湖梅梁湾富营养化过程的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浅水湖泊太湖为研究对象,通过湖泊水体、水生生物同位素以及相应湖泊水体营养指标的比较分析,并根据梅梁湾钻孔沉积物TN,TP,TOC,C/N,δ15N,δ13C等多项指标记录,恢复了湖泊富营养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湖区植物碳、氮同位素值和水体NH4+的δ15N值变化反映了植物组成和营养水平的差异.梅梁湾水体NH4+的δ15N和水环境参数不同月份的变化反映了外部营养载荷的输入对湖泊环境有明显的影响.1950~1990年湖泊沉积物有机质碳、氮同位素同步变化的趋势说明湖泊初级生产力的增长和湖泊逐渐富营养化的过程,而1990年之后二者之间反相关关系的出现表明在富营养条件下,大量浮游植物生长对富15N的无机氮的吸收及表层沉积物有机质分解和反硝化作用,代表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以同位素示踪,并结合元素地球化学指标变化,将太湖梅梁湾富营养化过程分为三阶段,以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为营养状态的转换时段,揭示了人类活动不断加强的影响,与近50年来的湖泊环境监测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