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7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39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泥河湾盆地虎头梁叠层石的时代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阳原县虎头梁的泥河湾层夹有两层第四纪的叠层石,即上、下叠层石。文章分析了从3个地点采集的叠 层石样品,分别用热电离质谱铀系法和α能谱铀系法测量了它们的年龄。同一样品致密部分和非致密部分的年龄 及铀含量明显不一致,同时致密部分的铀系年龄出现倒序,此结果表明虎头梁的叠层石不适合用铀系法测年。根 据沉积物光谱光度测量,文章发现亮度值随剖面深度的变化曲线与北太平洋的风尘通量曲线形态相似,通过对比, 可以尝试将后者的时间标尺转移到前者上来,从而可建立虎头梁的泥河湾层的亮度时间标尺。它指示阳原县虎头 梁杏沟剖面上、下叠层石的年龄分别为73kaB.P.和274kaB.P.,分别是间冰期晚期和冰期的产物,前人所报道的孢 粉组合所代表的古气候环境支持这个年龄。  相似文献   
32.
泥河湾古湖的形成机制及其与早期古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泥河湾盆地位于汾渭裂谷系的东北端,是裂谷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近纪初恒山-大同一带发育软流圈上涌柱,导致岩浆喷发和地壳变薄,距今25~24Ma,阳原-石匣一带开始沉陷形成盆地,北侧出现伸展造山带。受到挤压作用使盆地内地壳缩短并在盆地南侧形成台地。上新世末至早更新世为盆地沉陷最盛时期,泥河湾古湖形成。距今2.0~0.8Ma,该地区为温和的温带气候环境,有的时段为亚热带气候,同时火山喷发的火山灰和风成沉积为盆地土壤提供了丰富矿物质养分,湖泊周边地区动植物繁盛,为早期古人类在此栖息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该裂谷型盆地是适于早期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区,泥河湾盆地将是我国最有可能发现早期古人类化石的地点。  相似文献   
33.
泥河湾层磁性地层学研究回顾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泥河湾盆地以富含哺乳动物化石和古人类遗址而引起了古人类学家和地贡学家的广泛关注,泥河湾层是该盆地中发育的一套晚新生代河湖相沉积物.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表明泥河湾层的形成始于高斯正极性世,经历了松山反向极性世,结束于布容正极性世.本文回顾了针时泥河湾层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工作,选取了小长梁、东谷坨、郝家台、洞沟、红崖、虎头粱及许家窑等七个剖面作详细介绍,并进行了横向时比.  相似文献   
34.
泥河湾层的氨基酸年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氨基酸外消旋法对泥河湾层下部骨化石和蚌化石进行了年龄测定,获得2.72.9、2.78Ma等年龄数据,结合古地磁探讨了泥河湾层底界及南沟冷期时代以及第四纪下限等问题。  相似文献   
35.
河北阳原台儿沟剖面泥河湾组底界的确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河北阳原化稍营郝家台台儿沟剖面是泥河湾盆地新建的建阶剖面。剖面总厚度为151.45m,顶部的年龄约0.019Ma,深33.55m处为B/M界线,深123m处为M/G界线,剖面底的年龄约3.3Ma。划分为马兰组、郝家台组、泥河湾组和蔚县组。深45.65-122.65m间归泥河湾组,厚77m,泥河湾组以黄色调砂、粉砂、黏土质粉砂为主,中夹有灰绿色黏土,属河湖相沉积环境。泥河湾组底界确定的标志:底部出露较厚的砂层,代表一个沉积旋回的开始,与下伏湖沼相蔚县组呈整合接触;底界接近M/G界线,在M/G界线之上0.35m处;底界之下挖掘到早于2.6Ma的游河模拟鼠-副丁氏鼢鼠小哺乳动物化石组合和瓣鳃类化石。泥河湾组底界确定为2.6Ma。  相似文献   
36.
It draws much attention of scientists how early hu- mans occupy and adapt to the rigorous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at high northern latitudes in East Asia after they stepped out of Africa, passed West Asia and finally arrived in East Asia[1-4]. Reliable age determi- nations of Paleolithic sites from northeastern Asia not only help to find out the earliest occupation of early humans in this region, but also relate to the founda- tion of the overall framework of human origin and migration[1-8]…  相似文献   
37.
通过对泥河湾盆地43条剖面和6个钻孔晚新生代地层和微体古生物(介形类和有孔虫)的调查研究,发现非常丰富的介形类,计26属70余种,有孔虫4属4种,其中介形类自下而上可明显地划分为5个组合带:(1)Potamocypris plana-Candoniella-Ilyocypris组合带;(2)Leucocythere-Ilyocypris-Candoniella组合带;(3)Leucocythere-Cytherissa-Limnocythere组合带;(4)Ilyocypris-Limnocythere flexa-Limnocythere dubiosa组合带;(5)Limnocythere dubiosa-Limnocythere sancti-Patricii-Ilyocypris组合带。按以上5个介形类组合带的分布,第1组合带及所含地层红崖村组和石匣组的时代为上新世;第2~4组合带及所含地层泥河湾组的时代为早更新世;第5组合带为中-晚更新世,分布于虎头梁组和许家窑组,虎头梁组置中更新世为宜,许家窑组为晚更新世。根据5个介形类组合带和有孔虫的分布及介形类的始现、繁盛、兴衰的演替特征,对泥河湾古湖和盆地的形成经历了上新世的起始,早更新世早期的扩展,中、晚期稳定、发展、湖面最大,中更新世向西部退缩和晚更新世消亡、桑干河水系形成五个发展阶段的演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8.
磁化率各向异性(Anisotropy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AMS)能揭示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的定向排列,用于判定水流大小和方向变化。目前,关于沉积微相的磁化率各向异性研究仍较少。本文通过对台儿沟东剖面进行高分辨率磁化率各向异性研究,发现各沉积微相和亚相的磁化率各向异性较大差异,对于水动力较大的沉积微相,如分支河道、水下支流河道、河口砂坝等,其磁化率和磁化率各向异性度相对较大;对于水动力较小的沉积微相,如分支间湾、天然堤等,磁化率和磁化率各向异性度次之;对于滨浅湖、前三角洲泥、沼泽等静水环境,磁化率和磁化率各向异性度最小。根据各沉积微相或亚相χ与P的相关系数变化,可将河湖相地层分为两段:其中,在7.8~90m深度范围内,χ与P的相关系数为正值;在之下90~130m深度范围内,χ与P的相关系数主要为负值。与郝家台、东谷坨剖面磁化率各向异性结果相似,台儿沟东剖面各沉积微相和亚相的磁化率最大轴主要倾向NNE和NNW方向,而磁化率最小轴主要倾向SW方向,表明泥河湾盆地的物源除了可能来自盆地东部外,还可能来自盆地西南部。  相似文献   
39.
敖红 《地球物理学报》2008,51(4):1029-1039
以热磁分析为主,对中国北方泥河湾盆地更新世河湖相地层中灰绿色粉砂和灰黄色粉砂/细砂两种典型沉积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研究,有效确定了这两类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的种类、粒度特征以及加热过程中磁性矿物的变化过程和产物,并对其包含的古环境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灰绿色粉砂样品主要含有磁铁矿和赤铁矿两种磁性矿物,磁性相对较弱,颗粒相对较细;灰黄色粉砂/细砂主要含有磁铁矿和磁赤铁矿,磁性相对较强,颗粒相对较粗.在氩气环境中经700℃加热处理后,这两种沉积物中的绿泥石都分解,并生成超细粒(处于超顺磁和单畴颗粒区间)的磁铁矿,导致磁化率大幅升高.因此泥河湾盆地沉积物的热磁特征可以用来检测样品中绿泥石的相对含量,进而反映该地区化学风化作用强度的变化.此外,灰绿色粉砂样品中绿泥石含量比灰黄色粉砂/细砂样品的含量高,在氩气中加热后,磁化率升高幅度也较高,可能反映了化学风化相对较弱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40.
在野外考察采样的基础上,对泥河湾盆地马圈沟剖面更新世河湖相沉积序列进行了XRD矿物组分和磁性矿物分析。研究发现,剖面沉积矿物主要由碎屑矿物和碳酸盐矿物组成,碎屑矿物主要为石英、钠长石、白云母和斜绿泥石,其平均含量分别为38.77%、17.16%、29.63%和4.11%,是剖面沉积矿物组成主体,且各矿物之间基本没有相关性;相对于碎屑矿物,碳酸盐矿物在整个剖面中含量较低,主要为方解石和白云石,其平均含量分别为4.72%、3.59%,文石在剖面中零星出现。对剖面典型样品进行热磁分析,确定了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的种类以及加热过程中的变化和产物,并对其来源进行了探讨。同时发现,含绿泥石较高的灰绿色粉砂样品加热后磁化率的升幅比灰黄色样品高,而绿泥石的相对含量与该地区化学风化密切相关,进一步说明κ-T曲线的变化特征可以用来反应盆地化学风化作用强度的变化,具有重要的古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