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53篇
  免费   1463篇
  国内免费   1483篇
测绘学   1307篇
大气科学   1916篇
地球物理   1969篇
地质学   2373篇
海洋学   823篇
天文学   58篇
综合类   651篇
自然地理   2502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11篇
  2022年   330篇
  2021年   469篇
  2020年   451篇
  2019年   547篇
  2018年   399篇
  2017年   419篇
  2016年   450篇
  2015年   506篇
  2014年   539篇
  2013年   638篇
  2012年   566篇
  2011年   578篇
  2010年   491篇
  2009年   544篇
  2008年   508篇
  2007年   597篇
  2006年   533篇
  2005年   396篇
  2004年   390篇
  2003年   317篇
  2002年   275篇
  2001年   252篇
  2000年   193篇
  1999年   175篇
  1998年   168篇
  1997年   133篇
  1996年   109篇
  1995年   88篇
  1994年   110篇
  1993年   72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71.
新的高原季风指数与四川盆地夏季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和中国560站月降水资料,定义了一个高原季风指数IPM2。结果表明:与原有高原季风指数相比,该指数与四川盆地夏季降水的相关性更好,能够较好地反映四川盆地夏季降水的异常变化。当高原夏季风偏弱时,巴尔喀什湖至贝加尔湖低压槽、亚洲东岸高压脊、印度低压均加强,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风水汽输送和源于西太平洋的偏南风水汽输送均加强,这种环流形式有利于四川盆地西(东)部夏季降水偏多(少);当高原夏季风偏强时,情况相反。IPM2弱(强)大(小)年与四川盆地西(东)部涝年环流背景相似,表明IPM2能够很好反映四川盆地夏季降水异常的环流场特征。  相似文献   
972.
我国南方晚稻孕穗期旱灾指标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南方晚稻孕穗普遍期后对干旱最敏感这一特点,分别在江西南昌、湖北荆州、湖南长沙3个试验站设计了孕穗普遍期后7d、10d、13d、16d和直至植株死亡5种干旱天数。试验结果表明:干旱天数与穗粒数、穗结实粒数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6和-0.959。随着干旱天数增加,土壤湿度逐渐减少,减产率上升。当干旱18d时,土壤湿度临界值为5.57%,植株死亡。用线性和非线性回归拟合干旱天数、土壤湿度、减产率三者之间的方程,分别以土壤湿度、减产率作为评价因子得出干旱灾害评价标准。经鉴定,自大田土壤上层无水开始干旱6~7d,晚稻受到轻度灾害;干旱8~11d,晚稻受中度灾害;干旱12d以上受重度灾害。  相似文献   
973.
钟万强 《气象科技》2010,38(6):758-761
鉴于雷击分类目前缺乏完整的体系,根据雷击危害方式对雷击进行了综合研究,将间接雷击分为两大类,由此提出了"雷电电位差效应"。对雷电反击、雷电地电位上升、雷电旁侧闪络等效应进行了阐述,并单独对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进行分析。介绍了雷电电位差效应的防护方法,对安全距离做了说明。研究了雷电电位差效应与人身伤害的关系。分析表明:雷电电位差效应主要包括雷电反击、雷电地电位上升、雷电旁侧闪络以及与人身伤害有关的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雷电电位差效应的防护方法主要包括躲避、等电位连接和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相似文献   
974.
Based on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for the period of 1948--2004 and the monthly rainfall data at 160 stations in China from 1951 to 2004,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land-ocean temperature anomaly difference in the mid-lower troposphere in spring (April--May), the mei-yu rainfall in the Yangtze River-Huaihe River basin, and the activitie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SCSSM) are analyzed by using correlation and composite analyses. Results show that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exists between mei-yu rainfall and air temperature in the middle latitudes above the western Pacific, while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is located to the southwest of the Baikal Lake. When the land-ocean thermal anomaly difference is stronger in spring,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PSH) will be weaker and retreat eastward in summer (June--July), and the SCSSM will be stronger and advance further north, resulting in deficient moisture along the mei-yu front and below-normal precipitation in the mid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vice versa for the weaker difference case. The effects and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he land and ocean anomalous heating on monsoon variability is also compared. It is found that the land and ocean thermal anomalies are both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ummer circulation and mei-yu rainfall and SCSSM intensity, whereas the land heating anomal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ocean heating in changing the land-ocean thermal contrast and hence the summer monsoon intensity.  相似文献   
975.
冬小麦晚霜冻害时空分布与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冬小麦晚霜冻害主要发生在中国的黄淮区域,河南占黄淮区域面积较大,是中国小麦的主要产地,又是晚霜冻害的重发区,因此文章以河南为例,从构成晚霜冻害的最低温度和小麦发育期两个因素出发,提出了晚霜冻害指数构建方法,使晚霜冻害指标定量化,并从多年数据库中计算出逐年晚霜冻害发生强度和发生天数.由于小麦发育期观测资料序列较短,影响了大尺度小麦晚霜冻害变化规律的分析,因而提出了冬小麦发育期资料推算方法;对计算出的近50年晚霜冻害资料进行EOF分析和Morlet小波分析,以发现晚霜冻害的时空分布与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冬小麦晚霜冻害发生频率较高,高发区频率超过40%,且在20世纪70-90年代有增多的趋势;发生强度和天数变化趋势基本相似,具有发生强度较重区对应着发生天数较多区的趋势,且前者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大于后者;晚霜冻害发生强度的重发区分布在豫东南和豫西南,轻发区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及豫西部分地区,其中第1模态分布型存在16年、第2模态分布型存在准2年的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发生天数的多发区主要分布在豫北北部和豫西南边界,少发区在豫东北及豫西南中部,其中第1模态分布型存在着准4年、第2模态分布型存在准3年和准6-7年的周期.  相似文献   
976.
MODIS沙尘暴判识方法与业务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铌  蔡迪花  韩兰英  梁芸  李民轩 《气象》2009,35(1):102-107
为了利用MODIS资料对沙尘暴的范围和强度进行定量判识,应用2002--2004年多次MODIS资料,通过对沙尘暴、云、雪和沙漠光谱特征的分析,构建了定量判识沙尘暴范围和强度的两个沙尘指数.利用2002-2007年数次沙尘暴过程对沙尘指数的判别效果进行检验,表明构建的两个M()DIS沙尘指数能够有效地监测沙尘暴的范围和强度,且方法简单,适用于业务应用.针对目前西北沙尘暴遥感监测业务服务以定性图像为主,服务产品较为单一的问题,对MODIS沙尘暴判识方法进行业务化,并结合GIS进行沙尘暴影响范围的分析,开发研制了自动运行的MODIS沙尘暴监测和影响评估业务系统.系统具生成沙尘暴MODIS影像图、沙尘暴范围和强度遥感监测图、沙尘暴影响土地类型图、全国各省(直辖市)沙尘面积统计表、全国不同土地类型沙尘暴影响面积统计表、甘肃省各县沙尘暴的影响面积统计表和甘肃省不同土地类型沙尘影响面积统计表等功能,为沙尘暴定量和精细服务提供了丰富的产品.  相似文献   
977.
用澳洲850 hPa上空的变温和温度权重相结合的冷空气活动日数定义了澳洲冷空气活动指标(cold air index,CAI),据CAI分析了澳洲冷空气活动的季节内和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澳洲西南部地区是冷空气活动的关键区,5月其收缩于澳洲西南角,7月和8月其中心及影响范围均向北移动,主要分布区向澳洲东部伸展;整个冬季(6—8月)的澳洲冷空气活动没有显著的年际差异,而5—8月各月的冷空气活动却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978.
中国近50a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的季节性差异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利用中国419个测站1958-2007年逐日降水资料集,分析了近50a中国不同区域年和季节极端降水事件的基本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多年平均极端降水事件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向分布特征,并表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差异。长江以南地区是春、冬季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次较高的区域;而年、夏季以及秋季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次在西南地区较高,在西北东部较低。年极端降水事件频次的长期变化趋势与夏季相似,华北和东北有增加趋势,其他地区为弱的减少趋势;其他季节的长期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区域和季节性差异。年和季节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频次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年极端降水事件时间序列的多项式拟合曲线的变化情况与夏季基本一致;而其他季节的变化则存在较大差异,表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差异。  相似文献   
979.
霾的判别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结了目前全国判别霾的方法和标准,描述了霾的本质,利用水汽凝结理论分析了相对湿度、能见度、霾和轻雾(或雾)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采用湿度-能见度指数区分霾与轻雾(或雾)的方法,并通过光的削弱理论和能见度的定义,归纳出湿度-能见度指数的数学模型.在严格执行<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基础上,结合观测记录的实际情况,同时考虑全国大部分地区历史资料的延续性,建立了判别霾的数学公式.  相似文献   
980.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broadband solar radiation (Rs) in Chinese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are reported in this study. The annual average daily Rs in the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is 16.3 ±5.77 and 15.3 ± 5.16 MJ m^-2 d^-1, respectively. The highest value (17.2 ± 5.84 MJ m^-2 d^-1) appears in an arid area at Linze. The lowest value appears in the semi-arid area of Ansai. Pronounced seasonal variation of Rs is observed with the highest value in summer and the lowest in winter. The clearness index showed similar seasonal pattern at most sites, with the minimum observed in the summer and the highest values in winter at both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ratio of Rs to its extraterrestrial value Kt in the arid area is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at observed in the semi-arid region, and it is caused by the different range of variation of water vapor betwee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The seasonal fluctuations in Rs and Kt are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water vapor content in these areas. The aerosol particles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Rs and Kt at stations with higher aerosol burd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