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60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98篇
地质学   192篇
海洋学   15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271.
赞比亚东北部姆波洛科索盆地古元古代姆波洛科索群是研究早前寒武纪河流相、浅海相沉积序列和基底组分的重要地层单元。本文通过对该地区岩石地层组成、沉积时代与沉积环境方面进行研究及系统总结,并结合对该地区姆巴拉组实测剖面及其碎屑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数据,获得以下认识:姆波洛科索群可能形成于1860 Ma之后,其上覆卡萨马群可能形成于1434 Ma之后;姆波洛科索盆地沉积环境主要包括:辫状河、冲积扇、湖泊以及浅海等;姆波洛科索群底部姆巴拉组碎屑岩以班委乌卢地块基底花岗岩为主要物源,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之下;姆波洛科索盆地可能属于被动大陆边缘型盆地;化探分析数据显示盆地东部与北部地区分别具有金、铀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272.
东北地区660km间断面附近波速结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叶玲玲  李娟 《地震学报》2012,34(2):137-146
我国东北地区位于西北太平洋和达-贝尼奥夫俯冲带前缘,其深部速度结构对理解板块俯冲行为以及地幔物质的交换有重要意义.利用区域三重震相模拟方法,对中国地震观测台网记录到的两个深源地震P波和SH波波形数据,进行了相对到时和波形的拟合,获得了我国东北地区660 km间断面附近波速结构.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下方的间断面没有发生明显...  相似文献   
273.
青藏高原东北缘合作-大井剖面地壳电性结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6  
青藏高原东北缘合作-大井剖面的大地电磁探测结果表明,该区域的电性结构呈明显的纵向分层、横向分块的特点,中下地壳普遍存在高导层.青藏高原东北缘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北祁连南缘断裂带、北祁连北缘断裂带(海原断裂带)及龙首山南缘断裂带等区域性断裂带在电性结构模型中均表现为电性梯度带或低阻异常带.电性结构的横向分区与构造上的地块划分有明显的一致性,各个地块的电性结构存在明显差异.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作是一个大型的板块边界,但板块结合带附近没有明显逆冲或俯冲痕迹,可能主要以左旋走滑为主.北祁连地块向北仰冲与阿拉善地块向南俯冲边界可能不是海原断裂带,而是龙首山南缘断裂带.西秦岭造山带内的壳内高导层与青藏高原内部存在的高导层具有可对比性,可能是由于部分熔融与含盐水流体共同作用的结果.中祁连地块内的高导层可能是含盐水流体引起的.而北祁连与河西走廊过渡带内的高导层则可能是板块俯冲或仰冲的构造运动痕迹,也可能是由含盐水流体引起的.  相似文献   
274.
青藏块体东北缘近期GPS水平运动特征与汶川大震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青藏块体东北缘2004~2007年、2007~2009年GPS水平运动观测资料,分析地壳运动与活动断裂带构造变形演化特征以及汶川大震对活动断裂的影响。研究表明:祁连山—海原断裂带近期仍呈现与其构造活动背景一致的左旋挤压特性,观测结果未显示汶川大震对断裂有明显影响。而汶川大震对西秦岭构造区中东部、六盘山断裂中南段、秦岭北麓与渭河断裂的西段的影响相对显著,其中对西秦岭构造区中东部的大范围区域应变积累可能呈以增强为主的影响,其它断裂段近期可能呈以调整为主的状态特征。  相似文献   
275.
Soil salinity and sodicity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import impediments to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Northeast China. The contents of TP and TK decrease with soil depth and high 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 were found in TOC, AN, and AP. Mean EC in the 0–50 cm soil layers ranged from 0.61 to 0.89 dS m?1 and the average soluble ion concentrations in the topsoil (0–10 cm) were approximately 11.38 mmol L?1 for Na+, 1.21 mmol L?1 for Ca2+, and 0.40 mmol L?1 for Mg2+. High SAR existed in the layers 10–50 cm, indicating the studied soil was bearing low salinity in the top layer and high sodic layer in the subsurface. The soil presented strong alkali reactions all through the profile with pH over 9.5. To improve and utilize saline sodic soil rationally, several strategies were put forward based on long‐term field studies and demonstration works. The results implied that ameliorating with sand, applying farm yard manure, regenerating salt tolerant grasses and leaching with groundwater, and growing rice were effective measures for improving physical and chemical qualities of saline sodic soil.  相似文献   
276.
青藏高原东北缘岩石圈变形及其机理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青藏高原东北缘岩石圈变形特征,进一步研究该地区地壳运动的壳-幔耦合机理,本文通过处理分析该地区1999~2007年多期GPS观测数据、1972~2000年水准测量数据和1992年及2007年相对重力测量资料,获得了该区域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较长时间段的垂直形变场和相对重力变化场.分析发现青藏高原东北缘东西部的变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西部以北东向地壳缩短运动为主,而东部以顺时针旋转为主;东部以地壳隆升为主,速率在2.1 mm/a左右,而西部隆升的速率小于1 mm/a;相对重力变化则表现为在整体增大的背景下东部升高速率较大,平均为9.0×10-8 m·s-2·a-1,而西部较小,平均值为3.1×10-8 m·s-2·a-1.我们还发现,地壳不同变形形式的转换不是渐变的,而是发生在较窄的一个转换带内.这个转换带的整体走向为NEE,北部位于金昌与武威之间,中部在祁连山东部、门源以西,南部位于德令哈以东青海湖以西.最后结合前寒武纪构造格架、重力均衡异常资料和地震SKS分裂结果对形成这种运动态势的机理进行了探讨,我们认为岩石圈物质侧向流动、岩石圈结构及壳-幔耦合方式差异可能是导致东部与西部岩石圈变形差异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277.
青藏块体东北缘平均波速比的测定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兰州数字地震遥测台网观测报告,采用和达法计算出2001年1月-2007年6月发生在青藏块体东北缘2 953次地震的波速比值.将青藏块体东北缘按1°×1°、0.2°×0.2°分成小区,求出每个小区域内的平均波速比值.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青藏块体东北缘平均波速比值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差异,甘东南(N34°以南)波速比值最高,祁连山地震带和西秦岭北缘断裂附近次之,甘肃中部最低;(2)青藏块体东北缘矿震分布区域和1°×1°的低波速比值区域一致,地震波速比值是判定矿震的可能依据之一;(3)地震波速比值随震级的增大而增大.所得的平均波速比值为研究青藏块体东北缘波速比值随时间变化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78.
青藏高原东北侧初夏干湿年500 hPa环流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使用NCEP/NCAR1958~1997年40年再分析全球月平均网络点资料以及青藏高原东北侧地区同期17个站降水量观测资料,选取了初夏最干旱的3个年份(1962,199,1997年)和最湿润的3个年份(1967,1984,1985年),分析计算了初夏典型干湿年东亚范围内500hPa平均位势高度场,风矢场、涡度场和散度场,指出青藏高原东北侧初夏干旱和多雨与中高纬环流特征有关,表现在物理量场上有显差  相似文献   
279.
李瑞莎  张希  贾鹏  白卓立 《地震》2020,40(2):71-81
为了客观反映跨断层形变资料在地震前出现的异常程度, 减弱场地布设不均匀性造成的影响, 本文基于以往典型震例归纳跨断层异常场地比指标并进行了实例检验。 结果表明: ① 震例统计显示, 异常场地比随震中距增加快速降低, 在青藏块体东北缘5.8级及以上中强地震前, 距震中200 km范围异常场地比约为0.5。 ② 异常场地比等值线高值区对地震震中位置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可以作为中强地震预测的一种定量判定依据, 为区域地震危险性的地点判定提供支持。 ③ 多期异常场地比空间分布特征能够较好地刻画跨断层异常随时间的增强、 减弱或迁移特征, 可为地震紧迫性判定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80.
利用库仑临界锥角理论和沙箱物理模拟进行褶皱冲断带的研究时,通常忽略了楔形体介质的内聚力.岩石力学实验结果表明,岩石内聚力通常在几到几十兆帕范围内变化.楔形体介质强度的变化是否会影响褶皱冲断带的时空演化?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建立了岩石内聚力分别是10MPa、20MPa和50MPa的3个二维弹塑性有限元模型,模型包含了楔形体介质的弹塑性材料非线性和底部滑脱带的接触非线性.该模型考虑了不同介质强度、底部滑脱带摩擦、重力和边界构造加载的影响,更为符合实际.计算结果表明,岩石内聚力为10MPa时,楔形体内的断坡首先在楔形体近端产生,从近端依次向远端发展;岩石内聚力是20MPa时,断坡开始在楔形体近端产生,随后在远端也开始形成,最后由两端向中间汇聚;岩石内聚力是50MPa时,断坡先从楔形体远端形成,从远端向近端依次发展.我们还讨论了底部滑脱层倾角对褶皱冲断带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低的底部滑脱面倾角易产生由近端向远端演化的样式,中等滑脱面倾角易产生两端向中间演化的样式,较高滑脱面倾角易产生由远端向近端演化的样式.我们得到了三种不同的褶皱冲断带时空演化的模式,其结果可以用来解释青藏高原东北缘依次向北东方向发展的海原-六盘山断层、天景山断层、烟筒山断层系统的时空演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