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14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8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31.
生态交错带理论及其在海洋生态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介绍生态交错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开展海洋生态交错带研究。海洋生态交错带定义为相邻海洋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海洋生态交错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建立海洋生态交错带的划分标准;②生态交错带的三维结构;③生态交错带的生态功能;④海洋生态交错带对全球变化的敏感成分和响应机制;⑤海洋生态交错带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⑥海洋生态交错带与渔场形成的关系。讨论了海洋生态交错带与陆地生态交错带和海洋锋面的不同之处,指出海洋生态交错带研究极有希望成为海洋生态学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32.
生态环境脆弱性概念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王小丹  钟祥浩 《山地学报》2003,21(Z1):21-25
探讨脆弱性在不同研究领域的科学含义以及对理解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启发。着重分析生态环境脆弱性概念的不同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看法和认识。论述了生态环境脆弱性与敏感性、稳定性、生态脆弱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3.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鄂尔多斯高原段土壤表层粒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粒度是描述土壤性质的重要参数,研究农牧交错带土壤表层粒度对土壤质量和沙化程度评价具有科学意义。对不同沉积物类型及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表层(0~5 cm深度)粒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沙黄土、覆沙黄土残积物、风化残积物中粉粒最多,其次为极细砂和细砂,这3个粒级含量之和表现为沙黄土(96.51%)>覆沙黄土残积物(88.29%)>风化残积物(77.58%);风成沙土壤表层以细砂(53.85%)和中砂(26.13%)为主。(2)平均粒径由小到大依次为沙黄土(4.78Φ)、覆沙黄土残积物(4.62Φ)、风化残积物(3.80Φ)、风成沙(2.46Φ);分选性由差到好依次为风化残积物、覆沙黄土残积物、沙黄土、风成沙;偏度呈现为正偏或极正偏;峰值表明风成沙(2.30)粒径分布最为集中。(3)同一地表沉积物中,砾石和极粗砂等粗颗粒在农田较多,粉粒在草地较多,极细砂在林地较多;风成沙中,粉粒在固定沙丘略多,细砂在半固定沙丘较多,砾石、极粗砂等粗颗粒仅在流动沙丘地中分布。(4)土壤颗粒分形维数表现为沙黄土(2.5242)>覆沙黄土残积物(2.4373)>风化残积物(2.3554)>风成沙(2.2815);地表沉积物类型不同,表层土壤分形维数与粒级含量相关性有着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4.
Biological soil crusts(BSC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carbon(C) balance in arid regions. Net C balance of BSCs is strongly dependent on rainfall and consequent activation of microbes in the BSCs. The compensation-rainfall size for BSCs(the minimum rainfall amount for a positive net C balance) is assumed to be different with BSCs of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A field experiment with simulated rainfall amount(SRA) of 0, 1, 5, 10, 20, and 40 mm was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C fluxes and compensation-rainfall size of BSCs in different parts of fixed dunes in the ecotone between the Badain Jaran Desert and the Minqin Oasis. We found algae-lichen crust on the interdunes and crest, algae crust on the leeward side, and lichen-moss crust on the windward. Even a small rainfall(1 mm) can activate both photosynthesis and respiration of all types of BSCs. The gross ecosystem production, ecosystem respiration, and net ecosystem exchange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SRA, hours after the simulated rainfall, position on a dune, and their interactions. The rapid activation of photosynthesis provides a C source and therefore c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increase of C efflux after each rewetting. C-uptake and-emission capacity of all the BSC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rainfall size, with the lowest C fluxes on the leeward side. The compensation rainfall for a net C uptake was 3.80, 15.54, 8.62, and 1.88 mm for BSCs on the interdunes, the leeward side, the crest, and the windward side, respectively. The whole dune started to show a net C uptake with an SRA of 5 mm and maximized with an SRA of about 30 mm. The compensation-rainfall size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chlorophyll content.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BSCs will be favored in terms of C balance, and sand dune stabilization could be sustained with an increasing frequency of 5-10 mm rainfall events in the desert-oasis transitional zone.-  相似文献   
35.
生态系统健康是生态学在景观和区域尺度的主要研究领域,应用RS技术判读生态系统格局变化是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有效手段。十大孔兑地处中国草原沙漠交错区,受到的干扰较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在中国生态交错区具有代表性。基于生态系统(土地利用)格局和相应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应用RS和GIS技术评价了十大孔兑地区不同地理类型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结果表明:(1)十大孔兑生态系统以健康区为主,面积为686 925.72 hm2,占总面积64.66%;研究区南部(草原区)、中部(沙漠区)和北部(平原区)健康区比例都大于50%。(2)健康区最大斑块指数(LPI)总体为62.47%,从北到南分别为22.42%、65.04%、66.25%;平均欧几里得距离(ENN_MN)总体为526.51 m,从北到南分别为293.47、287.14、298.09 m。(3)健康区在十大孔兑以集中连片团聚结构为绝对优势,尤其是南部和中部表现明显,但是北部团聚性较南部和中部弱;良好区和恶化区呈现为低频率离散分布,北部较南部和中部良好区分布频率更高、更聚集,南部较中部和北部恶化区分布频率更低、更离散;较好区和较差区呈现高频率离散分布。  相似文献   
36.
荒漠绿洲交错区景观稳定性与维持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观稳定性与维持机制是景观生态学理论的重要基础。由于人类活动干扰和景观斑块自然属性及资源条件约束,荒漠绿洲交错区景观稳定性研究成为干旱区生态学研究热点。选取描述景观斑块大小(MPA)、数量(PD)、大斑块优势度(LPI)和斑块空间关系(ENN)等4个指数,采用统计学中的变异系数和景观稳定性指数分析了荒漠绿洲交错区不同景观水平稳定性。从景观指数稳定性来看,无论是景观或斑块类型水平,斑块间平均距离指数稳定性最高,平均斑块面积指数次之,斑块密度指数居第三,大斑块优势度指数最低。景观与斑块类型水平比较而言,景观尺度同类指数稳定性都高于斑块类型尺度。从景观稳定性时间尺度依赖特征来看,线性趋势分析表明景观水平尺度依赖特征达到了显著水平(P=0.003),低于斑块类型水平的沙质荒漠(P<0.001)与砾质荒漠(P<0.001)。从景观稳定性维持机制来看,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人类活动导致的绿洲化和地下水埋深是影响荒漠绿洲交错区景观稳定性的主要原因(双侧检查都为P<0.01);沙漠化过程(0.01 < P < 0.05)和相邻斑块属性等自然现状是次要原因。  相似文献   
37.
提高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对策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孝斌  高旺盛 《山地学报》2005,23(2):213-217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中、东部平原农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在我国具有重要的地位,并由于其系统生产力水平低下,生态和经济问题比较严重而倍受关注。如何协调农牧业生产及农牧民收入稳定增长,提高农业系统生产力是该区域的核心研究问题。围绕提高其系统生产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8.
敦煌绿洲-戈壁过渡带地表辐射与能量特征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1,他引:8  
利用"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野外观测试验"2002年在敦煌加强期的资料, 分析了敦煌绿洲-戈壁过渡带的地表辐射和能量特征.研究表明 白天, 绿洲-戈壁过渡带的地表温度和近地层大气温度很高, 和戈壁的地表温度接近;在多数晴天夜晚, 绿洲-戈壁过渡带的地表温度和近地层大气温度要低于戈壁的值.总辐射, 反射辐射和地表长波辐射的值都很接近荒漠戈壁的值, 日积分通量分别为24.48, 6.1, 41.42 MJ*m+-2*d.绿洲-戈壁过渡带的感热、潜热和地表热通量的日积分值分别为6.58, 1.60和0.38 MJ*m+-2*d.同时, 在绿洲-戈壁过渡带有较强的水平湍流输送.  相似文献   
39.
利用遥感的热红外数据探测干旱区绿洲-荒漠交错带地下水地分布主要目的,以Landsat-7 ETM 的第6波段为数据源,结合实地考察获取地下水位、土壤温度和相关辅助资料的基础上,应用遥感-数学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地表温度和地下水的相关方程,制定了反演地下水水位的定量模型。该模型在新疆于田绿洲——荒漠交错带试验结果表明,研究结果符合实际,实地测量值与模型反演值的相关系数为0.893。  相似文献   
40.
利用张掖试验基地2006年6月24日至7月17日的加密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夏季典型晴天张掖绿洲荒漠过渡带地表辐射收支和地表能量平衡特征及小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夏季晴天绿洲荒漠过渡带总辐射值还是比较大的,并且净辐射值也很大,这说明绿洲荒漠过渡带地表具有比较充足的可利用热能,为加热大气和土壤提供了必要的热能条件。在地表能量分配中,晴天绿洲荒漠过渡区主要用于大气运动引起的感热交换,其次是土壤交换,用于水蒸发相变的能量相对较小。近地层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刚好相反。气温白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增,夜晚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近地层大气温度变化要比地表温度缓慢。白天土壤辐射增温,越接近地表增温越快,夜间辐射冷却,地表温度下降最为明显。近地层水平风速在白天较大,夜间逐渐减小。在绿洲荒漠过渡带全天以上升气流为主,水平风速随高度增加明显递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