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63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90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大别山南部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的峰期变质条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永红  王清晨 《地质科学》2004,39(3):375-387,338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同南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是由“冷”、“热”榴辉岩带组成的观点,但关于两者的接触关系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本次研究重点解剖大别山太湖地区花凉亭水库附近地区,力图通过对各类榴辉岩峰期变质P-T条件的研究,揭示南大别变质地体的地质结构。全区由南向北出露4种岩石:云母片岩、黑云母片麻岩、花岗片麻岩和绿帘黑云斜长片麻岩。榴辉岩多呈大小不等的透镜体、岩块或层状分布于后3类岩石中。根据内洽地质温压计的计算结果,并结合各类榴辉岩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榴辉岩的峰期变质PT条件自朱家冲经水口、大坝至金河桥是渐次增高的,并没有明显的压力差存在,其中水口、大坝附近的榴辉岩相当于高压/超高压过渡环境中形成的榴辉岩。因此,我们认为南大别变质地体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冷”、“热”榴辉岩带并不是以断层形式相接触的;真正的断裂应位于南大别与宿松群之间。  相似文献   
52.
赵国春 《岩石学报》2009,25(8):1772-1792
华北克拉通基底可分为三个太古宙微陆块(东部陆块、阴山陆块和鄂尔多斯陆块)和三个早元古宙活动带(孔兹岩带、华北中部带和胶-辽-吉带).这些构造单元具有不同的变质作用时间和P-T演化特征.东部陆块和阴山陆块晚太古宙基底岩系的变质作用发生在~2.5Ga,变质演化以等压冷却(IBC)逆时针P-T轨迹为特征,反映变质作用的成因与大规模地幔岩浆底侵有关.孔兹岩带主期变质作用发生在~1.95Ga,变质演化以近等温减压(ITD)顺时针P-T轨迹为特征,反映阴山陆块与鄂尔多斯陆块碰撞形成西部陆块的热构造过程.华北中部带变质作用发生在~1.85Ga,变质演化同样以近等温减压(ITD)顺时针P-T轨迹为特征,反映了西部陆块和东部陆块最终碰撞形成统一的华北克拉通基底的构造过程.早元古宙胶-辽-吉带变质作用表现‘双变质带'特征:西北带的北辽河群、老岭群和粉子山群的变质作用以中压顺时针P-T轨迹为特征,而东南带的南辽河群、吉安群和荆山群的变质作用以低压逆时针P-T演化为特征.华北克拉通基底变质作用演化地质图能更好地反映上述不同构造单元的变质作用演化特征.尽管岩浆弧、大陆裂谷和地幔柱模式都能解释东部陆块晚太古宙基底变质作用所具有的近等压冷却(IBC)逆时针P-T演化特征,地幔柱模式能够更合理解释东部陆块所存在的宽达800千米而时代近于相同的晚太古代火成岩带、大量科马提质超镁铁质岩石和双峰式火山岩、广泛发育的穹窿构造等.华北克拉通变质基底中具有石榴石-单斜辉石-斜长石-石英组合的高压基性麻粒岩和具有蓝晶石-钾长石组合的高压泥质麻粒岩的出露只局限在早元古宙华北中部带的北段和胶-辽-吉带的南端;这些高压麻粒岩形成在俯冲和陆-陆碰撞的构造环境中.西部陆块孔兹岩带含假蓝宝石麻粒岩是碰撞后(~1.92Ga)拉伸引发地幔岩浆底侵导致局部地带发生超高温(UHT)变质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53.
鲁东南莒南县一带榴辉岩的特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莒南榴辉岩原生矿物共生组合是石榴石+绿辉石±石英。石榴石的AIm58.3~62.6%,Pyr11.0~22.9%;绿辉石含Jd 40.7~46.3。它们形成在P为14.7~21.78×10~8Pa、T为635~994℃的条件,形成时的地热梯度大约16.2~16.9℃/km,埋藏深度约39~60km。  相似文献   
54.
四川丹巴地区中低压变质作用及P-T轨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程素华  赖兴运 《岩石学报》2005,21(3):819-828
四川丹巴地区地处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和羌塘板块的汇合处,这里集中了中压型的巴罗变质带和低压型的巴肯变质带,该区中低压变质作用的研究对于探讨松潘-甘孜造山带的形成过程与地壳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大陆动力学意义。本文通过地质温压力计估算了研究区的峰期变质温度和压力,从微区的角度分析了各变质带的P-T轨迹和地热梯度, 结果表明,丹巴地区巴罗型变质带和巴肯型变质带都具有顺时针的P-T轨迹,但是巴肯型变质带的地热梯度高于巴罗带。结合研究区的变质带的分布,变质矿物共生组合及变质反应,本文认为丹巴地区的确并存巴罗带和巴肯带,两种地热梯度反映了构造条件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55.
通过对南大别桐城-源潭铺一带榴辉岩的岩石学,矿物化学和 P-T 条件的研究表明,该地区的榴辉岩为典型的高压榴辉岩,其不含任何超高压矿物,石榴石具有良好的自形结构,包含大量的早期矿物包体,成分变化显示了进变质特征。精确的峰期 P-T 计算显示,榴辉岩的形成温压条件分别为:1.62~2.35GPa,421℃~604℃。研究结果表明,桐城-源潭铺一带大约250km~2的区域属于高压变质块体,周遍为断层所限,以构造岩片形式存在,该高压块体与大别山南部的超高压变质单元相比至少有0.3GPa 的压力差。结合野外观察,推测由于北大别变质穹隆造成了该高压榴辉岩体现今的分布状态。这一新的高压块体的确定对于重新认识大别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格架,以及理解其俯冲和折返的精细过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6.
石永红  林伟  王清晨 《地质科学》2007,42(3):518-531
依据对大别山太湖地区宿松变质杂岩中的石榴斜长角闪岩的岩相学、矿物成份分析和P-T条件评价,将变质作用分为Ⅰ、Ⅱ、Ⅲ和Ⅳ4个阶段,其中Ⅰ、Ⅱ阶段经历了绿帘角闪岩相的变质;Ⅲ阶段为峰期变质,变质条件为T=580℃,P=1.31GPa,为角闪石—榴辉岩相变质;Ⅳ阶段为绿片岩相变质。构建的P-T轨迹显示了顺时针的演化特征,反映了宿松变质杂岩分阶段的、不等速的俯冲和折返过程:早期短暂的迅速俯冲→峰期缓慢俯冲→晚期可能的相对缓慢抬升。研究表明宿松变质杂岩的峰期变质条件偏离“俯冲梯度”线,显示了大幅增温、压力变化轻微的特征,这一增温可能是由于受到扰动的热结构恢复所致。结合前人对高压榴辉岩的峰期变质条件的研究,认为宿松变质杂岩与高压-超高压榴辉岩单元至少有0.5GPa的压力差,约15km厚的地壳损失,两者为太湖—马庙断层(F2)所分隔。  相似文献   
57.
多硅白云母地质压力计的热力学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文萍  魏春景 《中国科学D辑》2007,37(8):1014-1019
利用THERMOCALC 323程序, 以及最新的矿物固溶体模型, 模拟了相当于平均、富铝和富钾3种泥质岩石在KFMASH(K2O-FeO-MgO-Al2O3-SiO2-H2O)体系中的P-T视剖面图和多硅白云母硅等值线, 发现后者与矿物组合有关. 在含有绿泥石或黑云母的双变、三变域以及含有石榴石-蓝晶石的三变域中, 多硅白云母可以作为很好的地质压力计. 但在含有纤柱石而无绿泥石的组合中, 多硅白云母的硅等值线主要指示温度变化. 对相同的硅含量来说, 当多硅白云母与蓝晶石共生时指示压力较高, 与钾长石共生时指示压力较低. 在KFMASH体系中加入Na2O, 会引起AFM矿物相稳定域缩小. 在只含有一个含钠矿物相的矿物组合中, NKFMASH体系下多硅白云母硅含量等值线的行为, 与KFMASH体系相似; 在含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含钠矿物相组合中, 两个体系的多硅白云母硅含量等值线行为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58.
赋存于碱性玄武岩中被岩浆带到地表的地幔橄榄岩捕掳体中发育有大量的包裹体,这些包裹体为地幔流体研究提供了直接信息。本文对江苏六合地区地幔捕掳体中的 CO_2包裹体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显微测温学及激光拉曼光谱学工作,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结果显示地幔橄榄岩矿物中发育有两类流体包裹体:早期原生 CO_2包襄体,晚期次生CO_2包裹体。本次研究通过对这两类包裹体的分析,初步探讨了CO_2包裹体的成因,并对六合地区及中国东部上地幔岩石圈演化提供了进一步的 P-T 限制:早期包裹体捕获于≥0.83GPa(对应28km 深处)压力,晚期包裹体形成于6~18km 深处的再平衡过程。  相似文献   
59.
黑龙江杂岩主要出露于牡丹江断裂以东,并沿其呈南北向带状展布于佳木斯地块西缘.有关于该杂岩的矿物成分和变质作用演变方面的报道很少,且前人的研究多集中在变质程度为绿片岩相-蓝片岩相的典型黑龙江杂岩.通过对出露于黑龙江东部滚突岭地区的斜长角闪岩进行了地球化学与变质演化研究,其岩石类型主要包括石榴黝帘斜长角闪岩和石榴黑云角闪片岩,结果表明该地区石榴黝帘斜长角闪岩样品明显富集元素K、Ti,亏损Hf,Ta/Yb比值低(0.09~0.16),轻稀土(LREE)相对重稀土(HREE)稍有弱亏损,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平坦型,类似于MORB的特征.石榴黑云角闪片岩样品微量元素K、Th、Ti明显富集,轻稀土(LREE)相对重稀土(HREE)弱富集,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右倾型,与洋岛玄武岩相似.斜长角闪岩的原岩既有形成于洋中脊环境的大洋拉斑系列玄武岩,也有少量形成于板内(大陆边缘)或洋岛环境的钙碱性系列玄武岩.斜长角闪岩经历了3个变质演化阶段,分别为高绿片岩相的进变质阶段(T=400~500 ℃,P=400~500 MPa)、低角闪岩相的峰期变质阶段(T=550~640 ℃,P=590~630 MPa)和高绿片岩相的退变质阶段(T=530~560 ℃,P=530~560 MPa),记录了从早期升温升压到后期近等温降压的顺时针P-T演化过程,表明斜长角闪岩的变质作用可能与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的碰撞有关.   相似文献   
60.
中国花岗伟晶岩型锂矿特征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文礼 《地质与勘探》2021,57(3):478-496
花岗伟晶岩型锂矿是中国锂资源的重要类型之一。本文基于全国87处花岗伟晶岩型锂矿研究资料,通过与全球典型伟晶岩型锂矿的对比分析,梳理总结中国花岗伟晶岩型锂矿的时空分布规律、矿石矿物组合特征、成矿成岩温压条件、演化历史和锂同位素分馏特征,以期为今后找矿工作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中国花岗伟晶岩锂矿空间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8个锂成矿带,主成矿期为三叠纪;含锂矿物相与花岗岩-伟晶岩体系中的H_2O、P、F和Li等挥发性元素密切相关;与国外典型花岗伟晶岩锂矿相比,中国大型-超大型伟晶岩锂矿具有成矿温度相似和成矿压力较大的特征;不同于以Harding伟晶岩为代表的侵位后P-T两阶段演化轨迹,中国花岗伟晶岩锂矿存在以川西扎乌龙为代表的单阶段快速降温降压型演化轨迹;结晶分异是花岗伟晶岩最可能的岩石成因,该地质过程中锂元素和重锂同位素富集于花岗伟晶岩;未矿化伟晶岩全岩比锂辉石矿化伟晶岩全岩更富轻锂同位素的特征表明锂成矿过程发生在流体出溶之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