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2篇
  免费   146篇
  国内免费   350篇
测绘学   179篇
大气科学   148篇
地球物理   125篇
地质学   668篇
海洋学   154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67篇
自然地理   25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9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51.
This paper documents a study to examine the sensitivity to cloud droplet effective radius and liquid water path and the alleviation the energy imbalance at the top of the atmosphere and at the surface in the latest version of the Grid-point Atmospheric Model of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Numerical Modeling for Atmospheric Sciences and 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 (LASG),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IAP) (GAMIL1.1.0). Considerable negative biases in all flux components, and thus an energy imbalance, are found in GAMIL1.1.0. In order to alleviate the energy imbalance, two modifications, namely an increase in cloud droplet effective radius and a decrease in cloud liquid water path, have been made to the cloud properties used in GAMIL. With the increased cloud droplet effective radius, the single scattering albedo of clouds is reduced, and thus the reflection of solar radiation into space by clouds is reduced and the net solar radiation flux at the top of the atmosphere is increased. With the reduced cloud optical depth, the net surface shortwave radiation flux is increased, causing a net warming over the land surface. This results in an increase in both sensible and latent heat fluxes over the land regions, which is largely balanced by the increased terrestrial radiation fluxes. Consequently, the energy balance at the top of atmosphere and at the surface is achieved with energy flux components consistent with available satellite observations.  相似文献   
952.
山东半岛基性高压麻粒岩的成因矿物学及变质演化   总被引:27,自引:22,他引:5  
刘平华  刘福来  王舫  刘建辉 《岩石学报》2010,26(7):2039-2056
在山东半岛的平度-莱西-莱阳-烟台一带,广泛出露基性高压麻粒岩,它们呈大小不等的透镜体或不规则脉状体产于TTG片麻岩中,且与超镁铁质岩石密切"伴生"。根据岩相学、矿物相转变、变质反应以及温压条件的系统研究结果,确定山东半岛基性高压麻粒岩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质演化。早期进变质阶段(M1)的标志性矿物组合以石榴石及其内部的细粒单斜辉石+斜长石±石英为特征,记录的温压条件为T=740~770℃、P=0.9~1.0GPa;峰期高压麻粒岩相变质阶段(M2)的矿物组合以基质中石榴石(富Ca核部)+单斜辉石(富Al核部)+斜长石(富Na核部)±石英为特征,记录的温压条件为T=850~880℃、P=1.45~1.65GPa;峰后近等温减压(中压)麻粒岩相退变质阶段(M3),以发生一系列典型减压反应和斜方辉石的大量出现为标志,典型的矿物组合为斜方辉石+单斜辉石+斜长石+磁铁矿±角闪石,记录的温压条件为T=780~830℃、P=0.65~0.85GPa;晚期角闪岩相退变质阶段(M4)以石榴石发生降温反应、形成角闪石+斜长石+磁铁矿±石英等退变矿物组合为特征,记录的温压条件为T=590~650℃、P=0.62~0.82GPa。高压基性麻粒岩的变质演化的P-T轨迹具有顺时针型式,先后经历了近等温减压过程(ITD)和近等压降温过程(IBC)变质演化过程,指示研究区基性高压麻粒岩是古老陆块之间在俯冲-碰撞造山过程中加厚下地壳折返地表的产物。该项成果对于重新认识华北克拉通在早前寒武纪古老陆块的碰撞-拼贴及其演化的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953.
应力路径对砂土变形特性影响的细观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明杰  李小军  赵成刚  唐晖  赵雷 《岩土力学》2010,31(10):3081-3086
在对已有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基础上,从细观角度研究了砂土变形机制。通过对简化的颗粒单元体的受力及变形分析,推导了主应力比与θ的关系以及孔隙比与θ的关系。结果表明,颗粒单元体变形过程中主应力比与孔隙比有着对应的关系,这与"应力路径对塑性体应变的影响主要是由应力比引起的"的试验结论是一致的。从细观角度分析了应力路径(主要是主应力比)影响砂土变形的过程。研究表明,砂土体中存在着大孔隙以及两种基本状态的颗粒单元体结构孔隙,它们是控制砂土变形特性的关键因素,大孔隙受应力路径影响不大,而颗粒单元体结构孔隙则与应力路径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主应力比对塑性体应变的影响;从细观角度分析了峰值应力比与相变应力比的关系,即初始孔隙比越小,相变应力比越低,峰值应力比越高,这与宏观试验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54.
基于GIS的直升机辅助航迹规划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磊  杨磊  闫鹤  乔健 《北京测绘》2012,(1):54-55,11
GIS在各行业中正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在航迹规划中,利用GIS提供的时空基准以及分析、量算、统计等功能,使得航迹规划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提高了规划的精度和速度。本文利用GIS平台研究面向直升机的辅助航迹规划问题,解决了飞行参数解算、航迹显示、编辑和预警以及航线评估等。  相似文献   
955.
本文在分析常规的RSSI对数模型下,提出一个新的路径损耗因子动态变化模型(N-Model):在室外空旷地带用ZigBee节点获取RSSI数据,分别用对数模型、多项式模型以及本模型做曲线拟合,结果表明在短距离(15m)情况本模型优于另两种模型。在中长距离(15m~110m)的情况下,多项式模型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56.
提出了利用地图代数栅格路径距离变换原理求解欧氏障碍空间最短路径问题的方法(MA-ESPO),实现了二维障碍空间最短路径的一个栅格解法,并且把障碍物、源、汇图形都扩大到任意形态图形。给出了基于地图代数的障碍空间下距离变换方法(MA-DTO),其简便地生成了整个障碍空间所有点的趋源距离,从而成为E2生成所定义障碍空间下各任意形态图形的Voronoi图的实际方法。  相似文献   
957.
李建平  明祖涛  张届  游振兴 《地理空间信息》2012,10(6):150-153,1,16
水准测量结束后,对观测成果进行往返较差、附合路线及闭合环的闭合差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工作。CPⅢ高程控制网网形独特,它部分边含有往返测或双次观测且属于大型控制网(观测边可能含有数千条)。根据最小独立闭合环及最小独立附合路线的限制条件,依据CPⅢ高程控制网的特点,利用Dijkstra算法思想,提出了最小路径搜索法并进行编程实现,通过算例验证了其正确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958.
基于栅格数据和图论算法的生态廊道识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青  曾光明  石林  梁婕  黄璐  韦安磊 《地理研究》2012,31(8):1523-1534
利用图论中最短路算法思想和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生境中动物迁徙廊道的识别与构建进行研究。通过对具有不同空间自相关特征的模拟景观进行分析,发现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能识别出不同类型模拟景观的廊道。在模拟景观分析的基础上,将该算法应用于长沙市大河西先导区,计算了先导区重要栖息地之间的廊道。研究表明该计算方法提取的生态廊道具有明显的冗余性,充分反映了物种在不同栖息地之间迁徙的需求,具有一定的生态学意义。同时廊道提取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发展对生态系统尤其是生态廊道的胁迫与挤占。通过对廊道空间结构的分析还发现生态廊道存在一定的瓶颈区域,对该区域的生态恢复与重建将对物种多样性的保持起到关键作用。该方法为区域土地管理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59.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影响因素的通径分析——以重庆市为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精确刻画城市用地结构与影响因素间的直接和间接效应对城市土地利用宏观调控和用地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通径分析法,对重庆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厘定,结果表明:①人口增长对居住用地比例的直接效应最大(0.446),其通过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化和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间接效应分别为-0.189、0.221、-0.042;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化通过人口增长对居住用地的间接效应较大(0.420、0.309)。②产业结构变化、经济发展对工业用地比例的直接效应为-1.357和1.236,对公共服务用地比例的直接效应为1.387、-1.100;人口增长通过经济发展对工业用地比例和公共服务用地比例的间接效应分别为1.163、-1.036,作用方向相反。③经济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是影响绿地比例的重要因素;人口增长通过经济发展后的间接效应(0.451)显著于直接效应(-0.117)。④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化和人口增长及三者的耦合作用是影响城市用地结构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60.
基于时空路径的城市公交时间可靠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间可靠性是公交重要的时空特性之一,提高公交时间可靠性有助于提高公共交通吸引力。基于时间地理学,从时空过程的角度对公交时间可靠性进行了研究。利用公交时空路径,提出一种城市公交时间可靠性的评价方法,该方法包括单程准时度、单程准时稳定度、站点准时度、站点准时稳定度4个指标。然后利用广州公交GPS数据对各指标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公交时间可靠性随着线路长度增大和站点数增加而降低,随着用地类型的不同而变化,其中商业用地内的时间可靠性最大,并且时段不同,可靠性也有较大差异,其中早高峰的时间可靠性最低,从而验证了所提出评价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