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77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480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3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1.
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南段古近系沙河街组中发现了低产油气流和工业油气流,储集层具有低—特低孔隙度、特低—超低渗透率、低压的特征,属于典型的致密砂岩储集层。应用大量的薄片、扫描电镜、粒度分析、压汞和物性等测试资料,研究了致密砂岩的微观特征,探讨了致密砂岩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致密砂岩(孔隙度小于10.0%)大多发育在凹陷区;矿物成分、粒度、分选、磨圆等沉积学参数与致密砂岩的形成关系不大;致密砂岩的孔隙类型主要为次生孔隙,孔隙结构整体上具有中孔径、微细喉以及喉道分选不均匀等特征;机械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导致了致密砂岩的形成,该致密砂岩属于次生型致密砂岩。  相似文献   
92.
古近纪敦密断裂带上分布一系列的含油页岩盆地群。根据盆地间构造-沉积充填、岩石组合和油页岩赋存特征,初步确认盆地群中油页岩沉积于湖盆鼎盛阶段,均形成于古近系始新统路特阶。盆地群间油页岩矿床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别,由西南向东北,油页岩厚度逐渐变小,其沉积环境由深湖到半深湖,再到湖沼,而有机质来源则由湖泊生物为主,到湖泊生物和陆源有机质双向来源,过渡为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结合含油页岩层系形成于同一时期和相似的古气候背景下,盆地沉降和沉积充填作用是影响油页岩矿床差异的关键因素。长期处于欠补偿环境,可容纳空间大的湖盆利于巨厚油页岩的形成,随着可容纳空间的减少、陆源碎屑供给的增多,油页岩厚度减薄,分布也变得相对局限。深湖和湖沼成因油页岩品质较好,半深湖油页岩品质较差。  相似文献   
93.
纳丁措组火山岩分布于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以北,属于羌塘—三江复合板片内多玛地层分区雀康地层小区的火山岩地层,代表了羌南地区古近纪的火山活动,为一套粗安岩-粗面岩的岩石组合。在地层区采集了3件岩石年龄样品,测年结果分别为(35.99±0.29) Ma、(37.2±0.65) Ma、(35.23±0.37) Ma。样品中SiO2含量均较高,介于58.7%~65.51%之间; 铝饱和指数A/NFC为0.046~1.029,普遍较低,显示偏铝岩石的特性; MgO含量普遍略高,介于1.10%~2.95%之间。稀土元素(rare earth element,REE)特征显示,样品中REE总量为243.38×10-6~313.48×10-6,说明岩石属于稀土元素偏高型,其中∑[w(Ce)]/∑[w(Y)]为15.24~20.61,属于轻稀土富集型; [w(La)/w(Yb)]N为26.34~52.01,说明轻、重稀土分异明显; δEu为0.77~0.91,属于弱负异常。Rb、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度高,而Hf和重稀土元素等高场强元素丰度值较低,绝大部分样品分析结果显示Ti、Ta、Nb亏损明显,w(La)/ w(Sm)值较为稳定,w(Sm)/ w(Yb)为4.3~6.7,比值较低。根据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判断纳丁措组火山岩原始岩浆来源于青藏高原加厚陆壳之下与岩石圈地幔之上的特殊壳幔过渡带,形成环境为造山带附近的大陆拉张的板内初始裂谷环境。  相似文献   
94.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紫泥泉子组紫三段(E1-2Z3)的166件重矿物样品分析,综合古近纪紫泥泉子期的区域构造、气候、沉积物特征等因素,提出古近纪紫三段沉积期的古地理环境为:干燥气候条件下,发育同方向、多河道、间歇性辫状河,水浅、源多、坡缓的古地理环境.多条河流平行发育和迁移,河道垂直岸线伸展、各种沉积相带却平行岸线展布,相带宽度较大.  相似文献   
95.
以岩芯、测井、分析化验和生产动态等资料为基础,通过静态和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厚油层内部夹层类型、成因和展布特征,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及其在挖潜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濮凹陷厚油层的夹层类型主要有泥质、物性和钙质夹层三类,以泥质夹层为主,前两者属沉积成因,而钙质类层主要属成岩成因。从厚油层内部夹层的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可将其分为层状连续分布夹层、片状不稳定分布夹层和不规则冲刷一充填夹层3种。统计结果表明:横向延展非常稳定且井间对比性较强的夹层数量约占30%,而横向延展稳定性较差且连片程度不高,具空间随机性分布特征的夹层数量约占70%。夹层空间分布特征与注采配置方式共同控制了厚油层内部的不同剩余油分布模式,对夹层的深入研究有效提高了对厚油层内部剩余油的认识精度。从不同空间分布夹层所控制的剩余油分布特征出发,采用水平井、井网整体调整、补孔等方法和措施可获得较好的挖潜效果。  相似文献   
96.
王伟 《地层学杂志》2012,(3):636-640
综合利用地震、测井等地质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和技术,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和对比模式,对研究区古近系Em组地层的发育展布特征以及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Em组顶底均为区域上的不整合面,内部划分为两期基准面升降体系域。构造运动和沉积物供应控制下的基准面升级使得沉积初期研究区发育辩状河-曲流河沉积体系,至晚期演变为曲流河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97.
受气候控制的洪水事件沉积因其短暂性、广布性和周期性等特征,具有相对的等时效应,可以作为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标志层。通过分析不同规模周期下的事件沉积和正常沉积特征,并结合基准面旋回理论,识别出济阳坳陷惠民凹陷临盘地区始新统孔店组一段—沙河街组四段下亚段红层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级次的基准面旋回特征,短期旋回以洪水期和间洪水期内发育的不同类型沉积微相组合为特征,中期旋回以发育一套完整的洪水期—间洪水期沉积为标志,长期旋回则以多个中期旋回组成的地层叠加为特征;以此为依据将惠民凹陷临盘地区孔店组一段—沙河街组四段下亚段划分为5个长期旋回、16个中期旋回及若干个短期旋回层序,并对第一个长期旋回进行了精细层序地层对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干旱气候控制下的红层层序的划分和对比模式。  相似文献   
98.
青东凹陷古近纪构造演化与盆地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三维地震、钻井岩心及录测井资料的详细分析解释,发现青东凹陷古近纪不同演化阶段的构造特征存在着差异性:孔店期-沙四早期青东凹陷以NW向断层控盆为主,整体断层数量较少,但规模较大;沙四晚期断层数量明显增多,各个方向控盆断层均有发育,NW向的青东12断层消亡,主要以NWW和近EW向断层活动为主;沙三-沙二期控盆断层走向主要为NE和NEE向。这种构造格局的转变导致了相应的盆地转型,青东凹陷孔店期表现为受郯庐断裂带左旋走滑应力场控制之下的一系列北东断南西超的北西向半地堑,地层沉积厚度大;沙四期青东凹陷表现为NWW与近EW向兼有的复合盆地格局,为盆地转型阶段;沙三期、沙二期受郯庐断裂带右旋走滑应力场的影响,盆地格局完全转为近EW和NE(E)向,开始发育北断南超的半地堑和双断式堑垒构造。  相似文献   
99.
In addition to mineral analyses, REE and trace element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ine- and coarse-grained sands in the Ordos deserts and other sediments in surrounding areas are investigated.Commonly the samples consist of quartz, feldspar and muscovite and less clinochlore, dolomite and ankerite. In few samples muscovite is absent.REE and trace compositions are spatially uniform for the same grain-size sands, suggesting that they could have the same sources or/and were well homogenized. However, fine- and coarse-grained sands in the Ordos deserts show different REE and trace element compositions. Fine-grained sands show higher contents of REE and trace elements than those of coarse-grained sands. They differ in Eu anomalies and (La/Yb)N ratios although both fraction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steep LREE and smooth HREE patterns. The fine- and coarse-grained sands are also distinct in some characteristic element ratios (e.g., Th/Co, La/Sc, Th/Sc and Y/Ni).REE and trace element patterns of the two different grain-size fractions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geological properties of individual sources rather than the mineralogical differentiation induced by wind sorting. The coarse-grained sands mainly resulted from sandstone weathering in the Ordos deserts and movements of coarse particles by wind. REE and trace element patterns of fine-grained sands in the Ordos deserts differ from those of sandstones in the Ordos deserts, the alluvial sands in the surrounding mountains and the coarse fluvial sands in the Yellow River. They resemble the fine fluvial sands in the Yellow River. In addition, arid areas of Northwest China such as the Tarim Basin and the Alxa Plateau should not be ruled out as the source of the fine-grained sands in the Ordos deserts because these arid areas reserve plenty of fine-grained sediments and also located in the upwind directions of the Ordos deserts.  相似文献   
100.
野外露头岩石学与地层学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囊谦古近纪盆地贡觉组自下而上可分为5个岩性段,它们构成两套由粗变细的沉积序列,主要形成于冲积扇-河流-湖泊-三角洲沉积环境。不同的岩性段具有不同的岩石组合,反映其形成于不同的沉积环境:第一岩性段分布局限,为滨浅湖相沉积;第二岩性段、第四岩性段和第五岩性段形成于近源、快速堆积环境;第三岩性段为面积分布广泛的干旱-炎热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湖泊沉积环境产物。由于盆地沉积的不对称性及所处沉积环境的不同,各岩性段在盆地内的出露也不相同,总体反映盆地经历了早期挤压推覆前陆盆地、中期走滑拉分盆地、晚期走滑挤压推覆前陆盆地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