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7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59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510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西藏各类花岗岩分布极为广泛。锆石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岩性花岗岩中的标型特征也互有差异。锆石矿物含量从北向南有逐渐降低的趋势;锆石中的Zr/Hf比值是随着岩石的酸度增加和岩体时代变新而降低;锆石的伸长系数是随着岩石中Si-K+Na的含量增加而加大;在冈底斯带花岗岩中的Si和K+Na含量低时,锆石多出现(100)和(111)晶面,而拉轨岗日岩带和喜马拉雅岩带浅色花岗岩中的Si、K、Na含量较高时,锆石则多出现(110)、(311)和(131)晶面;锆石中稀土元素是以重稀土元素为主,其含量占总稀土量的80%以上。  相似文献   
52.
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南两类花岗岩同位素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93,自引:1,他引:92  
陈斌  赵国春等 《地质论评》2001,47(4):361-367
内蒙古北部索伦缝合带(索伦-苏尼特左旗-锡林浩特)被多数中外学者认为是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和华北板块北缘的最终缝合带,本文选择该缝合带上苏尼特左旗南两类花岗岩-与俯冲有关和与碰撞有关的岩浆岩(分别叫弧岩浆岩和碰撞岗岩)进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1)弧岩浆活动有两期,分别约为490Ma和310Ma(锆石U-Pb,SHRIMP);碰撞花岗岩的侵位年代在230-250Ma(Rb-Sr全岩和锆石U-Pb);(2)根据本文新的年代学数据,索伦缝合带的最终缝合时间可能是在230-310Ma,这显然不同于国内多数学者坚持的“晚泥盆世碰撞”模式;而Sengor等推测的“晚二又开展碰撞”模式与本文数据一致。  相似文献   
53.
Magmatic rocks of the Pikan and Un’ya massifs situated in eastern segment of the Mongolian-Okhotsk foldbelt are studied using isotopic-geochronological (U-Pb zircon dating) and geochemical methods. Two rock complexes different in age are recognized in the Pikan massif: the high-Al gabbro-tonalite association of the Middle Ordovician (468 ± Ma) and granodiorite-granite association of the Late Silurian-Early Devonian (415 ± 7 Ma). The Late Ordovician age (454 ± 5 Ma) is established for leucocratic granites of the Un’ya massif. As is suggested, the Pikan and Un’ya massifs are “allogenic blocks” detached from continental framework of the Mongolian-Okhotsk foldbelt and tectonically emplaced into the foldbelt structure at the last stage of its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54.
关于A型花岗岩命名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针对目前国内A型花岗岩命名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建议以“碱性花岗岩类”一词代替A型花岗岩。碱性花岗岩类包括碱性和过碱性花岗岩及与之伴生的英碱正长岩、石英正长岩,以及与之伴生并且成分相近的碱长花岗岩和富碱的偏铝质花岗岩。这些岩石有相近的岩石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和成岩构造环境。采用“碱性花岗岩类”一词易为国人接受,特别是有利于初学者和野外地质填图工作者进行岩石定名。  相似文献   
55.
本文针对当前花岗岩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笔者等近年来的工作,概述了进一步研究花岗岩成岩作用和形成环境的新思路。主要包括:(1)利用成分协变图,结合岩石包体成因类型的认识,探讨花岗岩化学演化进程;(2)在全面考察花岗岩的构造样式、岩石组合、岩浆演化和区域地壳不均一性基础上,分析花岗岩形成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56.
袁万明  白宜真 《地质论评》1992,38(5):389-397
北京大庄科花岗杂岩普遍含有微粒—细粒暗色包体,其中石英闪长岩和石英二长岩含包体较多,二长花岗岩含少量包体,淡色花岗岩和闪长岩含包体甚少。在含包体较多的岩体内,包体在岩体中部的分布量较多。计算结果表明,包体越小沉浮半径愈大、参数F值愈小的岩体,含包体愈多;岩体内岩浆上升速度大、包体下沉速度小以及F值小的部位,包体滞留量大。各岩体包体分布的多少,是由包体在寄主岩浆内的扩散系数、混合程度、岩浆携带力和基性岩浆混入量等因素综合决定的。  相似文献   
57.
华北花岗岩类的大地构造岩石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华北花岗岩类为酸性深成岩.以正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为主,按照地洼学说的大地构造分类,它们分属于地槽、地台和地洼三个演化阶段,其岩石化学各具特征. 从地槽、地台至地洼阶段,华北花岗岩类具有明显的化学演化规律.例如,在化学成分方面表现为K_2O含量递增,而MgO和CaO含量递减;在岩石化学指数方面.表现为里特曼碱性指数、长英指数、钾质指数和碱度递增.而铝质指数,镁质指数和钠质指数则递减等等.  相似文献   
58.
Jiaodong Granitoids and Gold Mineralization¥ChenGuangyuan;SunDaisheng;ShaoYue(DepartmentofGeologyandMineralResources,ChinaUni...  相似文献   
59.
陈岳龙 《矿物岩石》1993,13(4):11-20
通过对新疆东天山花岗岩类岩石中的角闪石、斜长石、碱性长石、磷灰石、黑云母成分的系统研究,确定花岗岩类岩石在11—17km深处结晶;无矿化、蚀变的二长花岗岩结晶温度约550℃,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的结晶温度为552—650℃,钠长石化的含矿二长花岗岩其二长石平衡温度均低于510℃,蚀变愈强烈,平衡温度愈低。二长花岗岩的起源温度为780—840℃,石英二长岩的起源温度为860—880℃,碱长花岗岩的起源温度最低。推算得到二长花岗岩的极限起源深度为28—32km,石英二长岩的极限起源深度为33—34km。HF,HCI逸度计算表明,它们趋向于岩浆晚阶段富集,但无论是早结晶的磷灰石,还是晚结晶的黑云母,总是钠长石化的含矿花岗岩低于正常无蚀变、无交代现象花岗岩的逸度值,正常花岗岩类岩石由黑云母指示的f_(HC(?)),f_(HF)分别为36.60—51.10kPa,1.20—1.60 kPa。花岗岩类岩石形成的fo_2为1.05×10~(-11)—3.11×10~(-11)Pa,而钠长石化的含矿二长花岗岩具最低的氧逸度,为1.48×10~(-17)—2.45×10~(-15)Pa。  相似文献   
60.
折多山花岗岩时代、成因及其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沿鲜水河断裂分布的折多山花岗岩由早期的中细粒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略晚的主体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少量的伟晶岩和细晶岩构成。早期中细粒二长花岗岩的SHRIMP锆石U-Pb同位素定年表明其侵位结晶于18±0.3Ma,使折多山花岗岩岩浆侵位结晶年龄和鲜水河断裂开始活动的时间提前近6Ma。岩石中保存有818±47Ma和156±8Ma的继承锆石.表明存在扬子西缘元古宙和中生代陆壳物质的再循环。在K_2O对SiO_2分类图上,早期的中细粒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落在钙碱性系列区域,似斑状二长花岗岩落在橄榄玄粗岩系列区域,两个系列岩石总体上为铝饱和到过饱和。中细粒花岗闪长岩具有中等的稀土总量(162×10~(-6)~224×10~(-6))、高的(La/Yb)_N(74~118)和明显的正Eu异常,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Nb、Ta、P和Ti亏损,形成于岛弧钙碱性火山岩低度部分熔融。中细粒二长花岗岩与花岗闪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只是稀土总量和(La/Yb)n较低,形成于杂砂岩部分熔融。主体岩性粗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具有很宽的稀土总量(最高达533×10~(-6)),(La/Yb)_N随着稀土总量增加而增加(最高达523),明显负Eu异常,大粒子亲石元素强烈富集,Nb、Ta、Sr、P和Ti亏损,(~(87)Sr/~(86)Sr)_0=0.7084~0.7133,ε_(Nd)(t)=-5.67~-8.69,形成于元古代上部陆壳物质—砂页岩的较低程度的部分熔融。各类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部分熔融源区的物质组成继承了元古代大陆边缘的某些地球化学特性,经历了高压变质作用,部分熔融残留相主要为石榴石等。部分熔融过程发生于鲜水河断裂早期活动的剪切熔融过程,岩浆作用之前可能发生过强烈挤压而产生了高压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