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1篇
  免费   189篇
  国内免费   84篇
测绘学   47篇
大气科学   29篇
地球物理   553篇
地质学   186篇
海洋学   35篇
天文学   196篇
综合类   38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利用零偏移VSP资料估计介质品质因子方法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峰值频率移动法估算零偏VSP资料的品质因子Q.该方法用Ricker子波和匹配地震子波分别逼近零相位和混合相位的震源子波,得到了峰值频率移动法估计Q值的公式.进而针对常规方法估计的地震子波峰值频率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估计地震子波峰值频率的特征结构法.通过合成零偏VSP资料的仿真试验,验证了峰值频率移动法估计Q值的正确性.仿真结果表明,与快速Fourier变换和Burg最大熵方法相比较,特征结构法得到的峰值频率和Q值精度高一些.仿真结果也表明,用峰值频率移动法估计Q值时需要选取恰当的子波参数,否则影响Q值估计的精度.  相似文献   
52.
四川及邻区地震动衰减关系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地震构造环境和震害分布特点, 将四川及邻区划分为西南地区和四川盆地地区. 收集了西南地区96次、 四川盆地地区40次近代破坏性地震资料, 并对各次地震的震级参数进行了统一校核. 按照该地区震中烈度与震级、 有感半径与震级的统计关系, 对地震烈度衰减进行了近场与远场特征控制, 建立了地震烈度沿长轴、 短轴和平均轴的衰减关系. 统一了中国与美国面波震级的震级标度, 利用最新得出的美国西部基岩水平向地震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 采用考虑地震加速度的近场距离饱和与震级饱和特征的衰减模型, 转换得到了该地区的基岩水平向地震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   相似文献   
53.
本文重点研究了建立整个形变区域的形变速率曲面和形变加速率曲面,同时也研究了求这两种曲面的方法(基于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的间接法和直接法),从而使我们对整个形变区域有一个形变的整体概念,也使我们能方便地得出形变区任何一个已知其平面位置的点在任一观测期内的形变量。  相似文献   
54.
乌恰地震加速度记录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和平  柔洁 《内陆地震》1990,4(3):239-246
研究了1985年乌恰余震取得的加速度记录,从地质及地球物理的角度探讨一些加速度异常点。分析了记录的峰值加速度与震害及场地烈度的对应关系。对比了竖向和水平向加速度、速度反应谱及谱与震级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55.
斜压半地转模式中的非频散周期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给出了3个通量矢量,从而将非线性平流项表示为3个通量矢量的旋度和散度,它们分别对纬向风和经向风的低频加速产生贡献。经过卷积运算,还建立了低频变化的动力学模型。给出了通量矢量E.、G1.、G2.等的空间分布及其相应的流函数与势函数的水平分布和时间演变,从而指出,瞬变扰动间的相互作用对流动具有低频加速作用。  相似文献   
56.
河西—祁连山地区近期形变场演化特征与孕震构造模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王庆良 《地震》1994,(3):64-71
本文通过对河西-祁山地区近20年形变场演化特征的分析,提出了代表该区区域应力松驰、岩石圈底部软流层对流加速以及地壳中上部应力强化与强震孕育三种应力状态的特征性形变图象,文章还通过典型强震构造组合特征、形变场特征的分析,提出了该区北西西、北东向两组构造的组合孕震模式,并利用上述孕震模式对该区近期强震危险地点进行了初步判定。  相似文献   
57.
多量程自动选通地震遥测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多量程自动选通地震模拟遥测系统的工作原理及使用结果。采用此方案,综合动态范围可扩大到90-100dB,用事件判别触发发射的办法,维持功耗可小于1w。  相似文献   
58.
热带太平洋地区SSTA和风应力场的海气耦合模态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按国家气象局“八五”攻关力专家组提出的有关近海热带气候强度突变的标准,对1970-1991年在我国的近海发生强度突为的热带气旋进行了分类统计,发现如下气候特征:平均每年有8-9个热带气旋移到我国近海时发生强度突变,其中突然减弱的居多,占总个数的79.6%,突然增强的只占总个数的20.4%,突然增强只发和天5-10月,而突然减弱到5-12月均可发生;突然增强主要出现在浙闽沿海、南海中部,珠江口外西侧  相似文献   
59.
Band-limited, non-stationary random vibrations of a shear beam are studied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high frequency seismic effects on building structures. A solution for the evolutionary spectral density of the shear beam response to a time segment of band-limited white noise is given in a closed form. The root mean square (rms) and peak response of the shear beam are studied for two characteristic frequency bands: the conventional 1–4 Hz and higher frequency 4–16 Hz, characteristic for rockburst ground motion. Applying the criterion of equal excitation intensity with constant rms velocity, both responses are analyzed in detail and compared. The “switching off” fundamental mode for high frequency excitations results in characteristic overshoot of the stationary response level by the non-stationary rms response and an amplification of the response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shear beam.  相似文献   
60.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peak acceleration demands for nonstructural components (NSCs) supported on a variety of stiff and flexible inelastic regular moment‐resisting frame structures with periods from 0.3 to 3.0 s exposed to 40 far‐field ground motions is presented. Peak component acceleration (PCA) demands were quantified based on the floor response spectrum (FRS) method without considering dynamic interaction effects.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amplification or decrease of FRS values caused by inelasticity in the primary structure in three distinct spectral regions namely long‐period, fundamental‐period, and short‐period region. The amplification or decrease of peak elastic acceleration demands depends on the location of the NSC in the supporting structure, periods of the component and building, damping ratio of the component, and level of inelasticity of the supporting structure. While FRS values at the initial modal periods of the supporting structure are reduced due to inelastic action in the primary structure, the region between the modal periods experiences an increase in PCA demands. A parameter denoted as acceleration response modification factor (Racc) was proposed to quantify this reduction/increase in PCA demands. Copyright © 200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