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6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喀斯特地区瀑布效应产生的自然水软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喀斯特地区,水流过瀑布后硬度会发生降低,这种现象一般称为瀑布效应,其中包括汽化,射流和低压作用。瀑布效应会引起两种河水物理性质的变化,即气水界面面积和涡流的增加。为了弄清瀑布效应和这些物理性质变化是否会减少水的硬度,本研究设计并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通过改变气水界面面积试验,发现界面面积越大,导电率降低的速率越快,由此造成Ca2+的沉淀。利用自行设计的气泡生成器进行试验,发现有气泡发生的地方,水的硬度降低很快。试验还发现,从射流器喷出的超饱和溶液的硬度快速减小,而pH值增大。鸭河和滴水岩瀑布的实际观测证实,有汽化现象发生的地方,水的硬度降低很快,钙沉淀的平均速率也最高。  相似文献   
12.
六棱山北麓中段冲沟地貌发育的定量研究及其新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地貌形态指标对六棱山北麓断层中段的5条冲沟进行定量化研究,流域的冲沟比降指标(SL)、面积--高度积分值(HI)和流域盆地形态因子(Bs)的异常值表明5条冲沟的发育对六棱山北麓断层活动性有明显的响应,流域发育处于壮年期.秋林沟口野外实测数据验证并揭示了六棱山北麓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活跃性.  相似文献   
13.
瀑布旅游资源评价与广州增城白水仙瀑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瀑布旅游资源评价三要素出发,在分析比较国内外有知名度的瀑布资源基础上,认为增城白水仙瀑是具备一定审美价值的.结合其成因和特点的分析,给出白水仙瀑开发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尤其是关于流量问题的分析.为保证瀑布的流量能达到瀑布旅游资源开发的要求,作为瀑布水源的七星墩水库和白水寨水库的发电功能则要完全转变为旅游服务,调节瀑布水源是开发白水仙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另外,白水仙瀑的开发还应充分结合其深厚的仙姑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4.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MS 8.0级地震,造成龙门山断裂带映秀-北川断裂长达240km和灌县-江油断裂72km的地表破裂。同时在龙门山山前的成都平原内出现了地表弯曲变形、地裂缝、河流跌水以及具有条带状分布的喷砂冒水点和建筑物破坏加剧的现象。为此,对这一地区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工作。调查采取以寻访形式为主,结合使用高精度3D扫描仪进行地形测量和探槽开挖。通过调查,发现平原区的隐伏断裂在汶川MS8.0地震中发生了错动,断层破裂面在地表未见有出露,而是在近地表形成弯曲变形。什邡市师古镇和隐丰镇之间存在两条地震灾害异常带,北北东向灾害异常带长约7km; 北北西向灾害异常带长约5km。通过探槽开挖和地形测量得到的汶川MS8.0级地震在平原区形成的垂直位移为20cm。  相似文献   
15.
汶川地震对现代河流形态的影响与水文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发震构造为龙门山断裂带.形成了NE向映秀-北川断裂地表破裂带,彭县-灌县断裂破裂带以及NW向的小鱼洞破裂带,表现为逆冲-走滑性质.目前,有关地表破裂、次生地质灾害及堰塞湖等开展了大量的调查工作,而地震对河流形态的影响还缺少较为系统的分析.在野外地震地貌考察的基础上,根据河流走向与断层位置关系,并结合地表破裂特征,总结了汶川地震对现代河流形态影响的几种地貌类型:顺向陡坎跌水,河道错动,断寨湖(塘),河流改道等,并对其演化趋势进行了讨论.分析了汶川地震的河流水文效应:地震增加了河流泥沙含量,改变了河流水质,同时,也使得河流与地下水系统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文中了说明三维地形的模拟是进行室外可视化系统开发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工作.方法文中提出了一个利用粒子系统的方法来模拟三维地形中瀑布的运动和汹涌直下.结果通过粒子作用范围及浓度的变化模拟瀑布的运动,介绍了粒子的表示和粒子系统的一般原理.结论给出了一种基于粒子系统的快速绘制三维地形中瀑布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景区内部分景观破损,其中诺日朗瀑布钙华体局部出现小规模坍塌。通过调查研究,查明了瀑布景观钙华的震损现状,结合二维离散元分析软件Universal Distinct Element Code (UDEC)对变形破坏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揭示了钙华震损过程分为振动蠕变、持续拉张、倾倒折断和溃屈破坏4个阶段。综合地质环境背景分析,景观钙华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和景区水流系统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景观体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层湖叠瀑景观不会消亡。  相似文献   
18.
保护地质遗迹,建设地质公园,是地质工作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因而从地质学、地理学、旅游学、景观学等多学科角度,论证分析了陕西省境内3个国家地质公园的基本特色、科研及科普教育价值以及旅游开发利用价值等。同时还提出了在陕西省境内另建国家地质公园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19.
Estimation of the recession rate of waterfalls is a crucial issue in bedrock river erosion because waterfall recession can cause a major impact on bedrock incision, especially when waterfall recession rates are high. Areas of active volcanoes are often characterized by many waterfalls in the volcanic edifice. This study examines recession rates of waterfalls in welded Aso‐1 ignimbrite from the Aso volcano in southwestern Japan using an empirical equation, which comprises a force/resistance index composed of measurable geomorphic parameters. The estimated recession rates are on the order of 0·01–0·07 m a?1. The estimated rates are then validated by examining the duration and distance of their recession. The duration of waterfall recession is derived from eruptive ages of the Aso ignimbrites, giving waterfall recession distances of approximately 10 km. Although the original locations of the waterfalls suggested by the recession distances exceed the downstream limit of the present Aso‐1 ignimbrite remnants along valley floors, features of the surrounding topography are consistent with these localities being where the waterfalls formed. The use of an equation to estimate recession rates is therefore considered to be valid and practical.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highly dissected landforms downstream of the present waterfalls and the gentle landscapes upstream of the waterfalls suggests that the rapid recession of the waterfalls is the major cause of post‐eruptive fluvial erosion into ignimbrites. Copyright © 200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0.
雅鲁藏布大峡谷河床瀑布的发现及其特征和成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逸畴 《地理研究》1999,18(4):342-348
在中国人首次徒步穿越和全程考察世界最大峡谷过程中,发现了四大河床瀑布群。该回顾了大峡河床瀑布的历史记述,总结了新发现的四大瀑布群具有群体性、多变性和年青性和三大基本特点;分析了瀑布形成的原因,指出陀是在特定的构造和地形环境下,巨大的水动力作用选择和造就了河床差异的地貌=瀑布群的自然奇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