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1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312篇
测绘学   4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831篇
综合类   49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01.
安徽张八岭构造带石英脉型金矿成矿流体来源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安徽张八岭构造带石英脉型金矿石英流体包裹体温度、成分和氢、氧同位素进行了研究,对成矿流体来源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区内石英脉型金矿具有两类成矿流体,一类为中生代大气降水与经历水/岩交换的演化岩浆水的混合;另一类为中生代大气降水与原始岩浆水的混合。  相似文献   
902.
盐边地区重晶石矿床,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是国内外较为罕见的高品位、高白度重晶石矿。本文对该矿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与探讨,进一步揭示了该重晶石矿成矿物质组分的分配、迁移、分散、富集规律与空间分带特征。  相似文献   
903.
西天山的基性高压变质岩显示互相连接的榴辉岩相脉体网络来源于蓝片岩的进变质脱水作用,通过这些网脉可以洞察在俯冲带高压条件下远程流体流动中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和元素负载。岩相学证据表明外来流体的渗透作用产生运输脉,而流体持续的沟道式流动导致主岩蓝片岩的淋滤。脉和蓝片岩蚀变带中锂(Li)的含量几乎是蓝片岩主岩中锂的两倍,它支持流体是外部来源的设想。这些流体触发了蓝片岩主岩的榴辉岩化作用而形成蓝片岩蚀变带。由于成脉流体中的微量元素含量低,所以导致与流体发生化学反应的主岩中所有微量元素的强烈淋滤。在此过程中有53%~81%的微量元素被活化,与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的损失相符合,它们的损失量几乎是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损失量的两倍。  相似文献   
904.
黑河市三道湾子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和成因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黑河市三道湾子岩金矿体赋存于晚侏罗世塔木兰沟组安山岩中,是石英脉型矿体。通过对其围岩及金矿体稀土元素和稳定同位素的研究,发现围岩安山岩与石英脉金矿体稀土配分曲线缓右倾,形态基本一致,∑REE逐渐降低;δ34S均一化程度较高,分布范围集中,接近陨石硫,具明显的幔源硫同位素组成特点;铅同位素组成以高放射性成因铅为特点,围岩与石英脉金矿体比值十分接近,在铅同位素构造模式图上样品投影点均落于地幔与造山带间;上述特征显示成矿流体和物质主要来自岩浆热液或矿区火山岩,矿床形成于伸展构造环境,深源岩浆作用为成矿过程中成矿物质运移和流体循环提供了热能。  相似文献   
905.
陆德复 《地质与资源》1996,5(3):161-170
对国内外5个石英脉型金矿床的研究表明,矿田中的含金石英脉往往成群出现,并呈弧形帚状分布,帚状脉群的收敛端方向一致地显示为逆时针旋转方向。这一规律可能与科里奥利力产生的涡旋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06.
Abstract: Plio–Pleistocene hydrothermal activity resulted in high grade low sulfidation epithermal gold mineralization in the Seta area, the southern end of the Monbetsu-Kamishihoro Graben of northeastern Hokkaido, Japan. Hydrothermal activity and accompanying hydrothermal eruptions began at approximately 2 Ma along NNW-SSE trending faults, the Tohbu-ko fault I and II. This activity resulted in two main zones of gold mineralization, the west quartz-adularia veins(QAV) and east stock-work zone(STZ), formed between 1. 8 and 1. 2 Ma. A smectite-chlorite alteration zone is observed at deeper levels, while kaolinite and kaolinite-smectite zones occur at shallower levels with an acid-leached zone present near the surface. The kaoli-nite and kaolinite-smectite zones are also distributed along faults and the STZ, to depths of several hundred meters. δ34S values of pyrite and alunite from the kaolinite and silicified zones indicate alunite formed by the oxidation of sulfide, either H2S(vapor) or mineral.
Formation of the STZ and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QAV took place during lacustrine sedimentation, while formation of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QAV took place after eruption of andesitic lava; the latter being associated with widespread alteration formed under neutral-pH conditions. δ18O values of quartz veins and silicified rocks indicate that the paleo-hydrothermal waters have a large meteoric component, increasing with decreasing depth in the STZ. Acid hydrothermal waters, resulting from near surface oxidation of H2S were responsible for acid-leaching and kaolinization of surrounding rocks. Between 1. 4 and 0. 3 Ma, the acid hot waters drained back along the STZ to depths of at least 500m, as a result of a fall in the paleo-water table level.  相似文献   
907.
斑岩型金矿分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斑岩型金矿是重要的金矿类型,为我国金矿第三重要类型,但对其在认识远不如其它金矿 。通过研究,提出斑岩型金矿可分为三类:伴生/共生一斑岩型金矿、角砾/网脉-斑岩型金矿和单脉/网脉-斑岩型金矿。  相似文献   
908.
李颖  张洪武 《地质与资源》1998,7(4):269-273
斑岩型金矿是我国第三重要金矿类型,可分为3类——伴生/共生斑岩型金矿、角砾/网脉斑岩型金矿和单脉/网脉斑岩型金矿.国外见有网脉斑岩型金矿,但未见单脉/网脉斑岩型金矿的报道.  相似文献   
909.
中国石英脉型金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军 《地质与资源》1998,7(3):172-179
石英脉型金矿床是指含金地质体为(含钾长石)石英脉的一类金矿床,是中国金矿床工业类型中的重要类型矿床.综合论述了石英脉型金矿床的含金地质体及矿体的空间展布特征、矿石矿物组合特征、矿石微量元素组合特征及围岩蚀变特征,形成地质环境及成因,总结了该类金矿床矿石中金的赋存状态、赋存特点及矿石的选冶条件和流程.  相似文献   
910.
目的:比较不同水平的自适应迭代重建算法(ASiR)在腹部静脉血管最佳单能量成像中的图像质量,优化腹部静脉血管的成像参数。方法:回顾性分析上腹部能谱增强扫描检查患者30例。通过后处理工作站测量出最佳单能量值,分别用30%ASiR、40%ASiR及50%ASiR算法进行重建,分析比较三组图像及混合能量组图像中各静脉的CT值、图像噪声SDn、CNR及SNR。由放射科两名资深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四组数据进行主观评估并记录评分。结果:混合能量组与其他三组在CT值、SDn、CNR及SNR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1)。30%ASiR组、40%ASiR组及50%ASiR组图像在CT值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在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及脾静脉30%ASiR组与50%ASiR组之间的SDn、CNR、SNR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5),30%ASiR组与40%ASiR组,40%ASiR组与50%ASiR组之间的SDn、CNR、SNR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在下腔静脉主干、左肾静脉、右肾静脉、肝左静脉、肝中静脉和肝右静脉30%ASiR组与50%ASiR组之间的SDn、CNR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5),30%ASiR组与40%ASiR组,40%ASiR组与50%ASiR组之间的SDn、CNR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三组图像之间的SNR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最佳单能量(65 keV)+40%ASiR在腹部静脉血管的成像质量较其他三组有所提高,可以在临床腹部静脉血管成像方面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