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442篇
  免费   9046篇
  国内免费   11205篇
测绘学   5059篇
大气科学   6082篇
地球物理   10649篇
地质学   27378篇
海洋学   5885篇
天文学   4990篇
综合类   3376篇
自然地理   7274篇
  2024年   172篇
  2023年   581篇
  2022年   1538篇
  2021年   1824篇
  2020年   1791篇
  2019年   2159篇
  2018年   1736篇
  2017年   2027篇
  2016年   2062篇
  2015年   2333篇
  2014年   2957篇
  2013年   2916篇
  2012年   3065篇
  2011年   3257篇
  2010年   2850篇
  2009年   3536篇
  2008年   3451篇
  2007年   3661篇
  2006年   3592篇
  2005年   3231篇
  2004年   2940篇
  2003年   2682篇
  2002年   2262篇
  2001年   2017篇
  2000年   2002篇
  1999年   1834篇
  1998年   1624篇
  1997年   1170篇
  1996年   986篇
  1995年   856篇
  1994年   805篇
  1993年   676篇
  1992年   509篇
  1991年   410篇
  1990年   290篇
  1989年   277篇
  1988年   188篇
  1987年   128篇
  1986年   72篇
  1985年   50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15篇
  1977年   10篇
  1976年   8篇
  1954年   2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Ice and snow have often helped physicists understand the world. On the contrary it has taken them a very long time to understand the flow of the glaciers. Naturalists only began to take an interest in glacier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19th century during the last phase of glacier advances. When the glacier flow from the upslope direction became obvious, it was then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how it flowed. It was only in 1840, the year of the Antarctica ice sheet discovery by Dumont d'Urville, that two books laid the basis for the future field of glaciology: one by Agassiz on the ice age and glaciers, the other one by canon Rendu on glacier theory. During the 19th century, ice flow theories, adopted by most of the leading scientists, were based on melting/refreezing processes. Even though the word ‘fluid’ was first used in 1773 to describe ice, more the 130 years would have to go by before the laws of fluid mechanics were applied to ice. Even now, the parameter of Glen's law, which is used by glaciologists to model ice deformation, can take a very wide range of values, so that no unique ice flow law has yet been defined. To cite this article: F. Rémy, L. Testut, C. R. Geoscience 338 (2006).  相似文献   
992.
杜金云 《探矿工程》2006,33(8):51-52
在灰岩地区钻探施工过程中,常见孔壁坍塌、掉块现象,尤其在含泥晶灰岩地层分布区钻进过程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轻则影响钻探施工效率,重则造成钻探孔内事故。针对孔内坍塌、掉块现象的征兆及特点,提出了相对应的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993.
In 2005 Geostandards and Geoanalytical Research embarked upon a new initiative for its readers. Key researchers in various fields of geoanalytical technique development and their application were identified and invited to provide reviews pertinent to their expertise. As noted in the first of these publications "…instead of revisiting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r decades of development in each analytical technique, the goal here has been to capture a snapshot of "hot topics" across a range of fields as represented in the… literature" (Hergt et al . 2005). Rather than prepare an annual review, a decision was taken earlier this year to provide a biennial summary of progress and accomplishments, in this case for the years 2004–2005. The principal techniques employed in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 covered here, and include laser ablation and multicollector ICP-MS, ICP-AES, thermal ionisation and 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 as well as neutron activation analysis, X-ray fluorescence and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ference materials, often essential to these techniques, is also provided. The contributions assembled serve both to keep readers informed of advances they may be unfamiliar with, but also as a means of showcasing examples of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work being conducted in these fields.  相似文献   
994.
中国林业血防生态工程建设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我国血吸虫病危害严重。林业血防工程建设经过近20年来的研究探索,已成为血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血吸虫病防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对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的根源、林业血防工程建设的理念及其抑螺防病机理进行了系统阐述,对即将启动实施的全国林业血防工程建设进行了介绍,并就如何搞好林业血防工程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95.
血吸虫病的生态防治与抑螺防病林消除钉螺孳生环境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吸虫病是发展中国家主要的寄生虫病之一,历史悠久,传播广泛,危害严重。研究表明,血吸虫是血吸虫病的病原体,哺乳类动物(终末宿主)和钉螺(中间宿主)是血吸虫的两个宿主。由于钉螺寄生终末宿主哺乳类动物种类多样,活动区域繁杂,人类难以控制,抑制中间寄主——钉螺的繁生便成了血吸虫病防治的有效对策。钉螺具有水陆两栖特性,其中卵的孵化、幼螺的生长发育离不开水。钉螺分布和数量受土壤和植被环境因素影响,并对栖息地具有严格的选择性。依据钉螺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彭镇华和江泽慧提出通过林业生态工程对血吸虫病进行生态防治的思路——兴林抑螺。参照前人研究结果,综合分析了抑螺防病林改变钉螺孳生环境的机制:(1)在林木个体耗水、林分耗水、小流域耗水和林冠降低径流等方面,抑螺防病林降低了土壤水分含量,使得林地土壤水分无法满足钉螺的生长和发育条件;(2)从林木自身生物化学物质对钉螺外在生存和内部代谢环境影响角度,分析了林木自身代谢产物对抑制钉螺的生存和繁殖的作用及抑螺防病林抑制钉螺生存的生理生化机制。抑螺防病林除了具有抑制钉螺生长发育、控制血吸虫病的功能以外,还兼有人工林的多重效益。  相似文献   
996.
山丘型地区钉螺孳生数量与植被和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四川仁寿山丘型地区钉螺孳生与植被和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草本群落物种丰富度、草本盖度、草本高度影响钉螺的孳生数量,钉螺分布适宜的草本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为4~14,草本群落盖度为60%~100%,高度为20~50cm;(2)土壤水分含量、温度和盐分均影响钉螺的孳生数量,钉螺分布最适宜的土壤水分含量为20%~60%,温度为15~30℃,盐分为60~120ms/m;(3)各环境因子和钉螺密度曲线可以看出,物种丰富度、草本高度、草本盖度、土壤水分含量、土壤温度和盐分含量与钉螺密度间均呈现抛物线或抛物线状曲线;(4)在样地和样方水平,土壤水分含量和钉螺密度存在稳定的线性相关关系,表明土壤水分含量是影响钉螺孳生的主导因素。因此,钉螺对各环境因素存在适应范围,表明钉螺对潮湿环境具有严格的选择性和依赖性,这种生态特性和钉螺本身的生物学特征密切相连。  相似文献   
997.
林草复合经营模式养分动态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草复合经营模式在目前的退耕还林工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林草复合模式的林与草之间的营养元素关系,通过对不同林草养分的研究得出林木、草、土壤之间的养分动态关系,对矿质养分相互关系的研究为合理搭配林草提供重要依据,为退化山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提供重要的模式。模式Ⅰ在退耕还林初期,土壤养分供给氮素虽未亏缺,但从三者问的消长关系看出:氮磷素供应并不富足,特别是水解性氮。土壤交换性钙供应不足,引起杉木与黑麦草对钙质竞争。而土壤全钙含量很高,钙质向交换性钙转化的速度缓慢。模式Ⅱ与模式Ⅰ得到相似结果,所以在这两种模式中应加强人为管理,在退耕初期应适当增施氮磷钙肥,辅以土壤结构改良,加速土壤养分向植物可利用态转化。模式Ⅲ牛鞭草的生物量极高,磷、钙索相对缺乏。由于牛鞭草被不断的采割用于牲畜的饲料,对该模式中必须进行一定养分的输入,以保持杂交竹与牛鞭草这一林草生态系统的养分平衡。  相似文献   
998.
实施流域生态管理的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分布广泛且类型多样,是我国淡水湖泊分布最集中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长江中下游湿地利用面临的问题,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湿地环境,解决区内上、下游用水的供需矛盾,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调动区域湿地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必要遵循湿地流域分布规律,应用流域生态学最新理论与实践成果,进行流域生态管理。一方面,要从流域角度处理好几大江湖关系、蓄泄关系、湖垸关系和山湖(河)关系等;另一方面,在流域内建立统一协调机制,对流域湿地进行保护与合理利用、合理布局和统一规划;同时在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利用长江中下游湿地资源,开拓新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999.
三江平原旱田耕作对湿地土壤理化性质的累积影响初探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袁兆华  吕宪国  周嘉 《湿地科学》2006,4(2):133-137
在中国科学院三江平原湿地生态试验站综合实验场,对不同耕作年限的湿地土壤(0~20 cm)进行环境累积效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开垦时间的增加,土壤的理化性质发生渐变,物理性质方面,土壤容重和比重逐渐增大,而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逐年减少;化学性质方面,土壤pH值随开垦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有机质和其他养分则随开垦时间的增加而逐年降低。弃耕后土壤性质有所恢复。土壤性质在开垦初期变化较明显,而后逐渐变缓。  相似文献   
1000.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城市化响应与反馈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城市化存在互动机制。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结构效应影响了城市化动力机制,集聚效应则促进了城市外部经济的发展,使城市化表现出不同的模式特征和地域特征;另一方面,城市化促进了高新技术发展所需要素资源的聚集与流动,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提供人力资本保障,还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创新的源动力。文章以苏州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城市化互动关系佐证了这一理论,并认为建立二者之间切实可行的调控模式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