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82篇
  免费   2520篇
  国内免费   3140篇
测绘学   905篇
大气科学   956篇
地球物理   1900篇
地质学   8978篇
海洋学   1088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988篇
自然地理   2012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203篇
  2022年   448篇
  2021年   586篇
  2020年   554篇
  2019年   686篇
  2018年   565篇
  2017年   593篇
  2016年   643篇
  2015年   681篇
  2014年   844篇
  2013年   715篇
  2012年   877篇
  2011年   900篇
  2010年   750篇
  2009年   727篇
  2008年   750篇
  2007年   768篇
  2006年   781篇
  2005年   647篇
  2004年   573篇
  2003年   507篇
  2002年   434篇
  2001年   414篇
  2000年   326篇
  1999年   292篇
  1998年   270篇
  1997年   232篇
  1996年   204篇
  1995年   176篇
  1994年   158篇
  1993年   128篇
  1992年   128篇
  1991年   86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6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911.
地震断层气监测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断层气测量是地震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断层气测量具有实用、轻便、快便、价廉等优点,在地震监测预报和减灾活动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潜力。本文对断层气测量在地震科学中的应用和现状作了简要的介绍,同时探讨了我国地震断层气监测系统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对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最后简单介绍了几种断层气监测新技术及新型气敏传感器。  相似文献   
912.
为了定量地研究塔里木北部地区区域的层次结构.拆离构造,特别是同油气地质、圈闭构造密切相关的沉积盖层中的层滑倾滑和推覆滑覆等各种构造的形成机制,对该区沉积盖层进行了较系统的岩石物性和岩石力学标本采集和测试(包括三轴参照实验).依其参数结构特点和地质、物探资料,划分出4套7层区域性层滑系统,并与研究程度较高的中、下扬子区的物性参数、岩性组合和构造特征进行综合对比.最后还进一步阐明了塔里木北部地区特征的前列式冲断构造和含油气局部构造等,均受到这7层区域层滑系统的制约.  相似文献   
913.
苍山5.2级地震前地震波速比的异常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对苍山5.2级地震前,鲁南地区地震波速比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5.2级地震前,该区波速比的时、空分布都出现了较明显的低值异常。时间分布的异常形态为下降—低值—恢复—发震。空间分布则为近似圆形的低值异常区。异常区外围地区显示地震平静。苍山5.2级地震前,我们曾根据该区的波速比异常变化,对鲁南地区提出了预报意见。  相似文献   
914.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的强震构造条件及未来强震危险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东昆仑活动断裂带强震构造条件的研究发现,这条断裂带的强震构造条件不仅与所处的区域地壳运动状况有关,而且与该活动断裂带的规模、形态,断裂带的构造组合及断裂带的运动条件等密切相关。在研究了东昆仑活动断裂带强震构造条件的基础上,还沿断裂带划出了三个未来强震危险区。  相似文献   
915.
916.
关东等地区加卸载响应比的时间变化及其预测意义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尹祥础  宋治平 《中国地震》1996,12(3):331-334
计算分析了日本关东,和歌山及兵库地区的加卸载响应比(y)的变化,关东地区近年来所有M≥6的7个地震及1995年1月17日神户地震,在地震前的一段时间里其y值均显著高于1。这说明加卸载响应比方法也适用于日本的地震预测,和歌山地区近年来Y值接近于1,而关东地区的y值则显著高于1已达2年,据此预测,未来1-2年内,关东地区(或其紧邻地区)有发生6级左右地震的可能,而和歌山地区这种可能性则很小。  相似文献   
917.
五大连池火山构造地震空间分布及其构造含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五大连池地震台1983年以来观测到的五大连池火山区的地震记录复核的基础上,测定了火山构造地震的空间分布状态。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地震活动均为壳内地震。受火山构造环境影响,地震活动存在着外围边缘强,震源深度分布深;内部弱,震源深度分布浅的差异。火山区内部地震深度分布优势在5km—8km,有3个地震分布密集区,震中分布呈明显的沿火山构造断层成带分布特性。在地震条带交汇处,震源深度起伏变化大,是火山构造活动强烈部位  相似文献   
918.
旨地探索研究地震预报而开展的北京地区地磁观测,在震磁前兆研究与地震预测试验方面都获得了可喜的进展,本文分析了1990-1995年北京及其西部地区的地磁观测资料,研究了地磁异常信息,预测了地震活动趋势,提出了今后应加强监测与研究的区域。  相似文献   
919.
华北山地地貌面与新生代构造运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华北山地有三期山地夷平面,四期河流阶地面。表明新生代地壳运动具有垂直差异性质。以上升运动为主,平均升幅1700m,速度0.031mm/a。以第四纪为最大。全区新地壳构造形迹可划分为3大类,8亚类和32个小类。在新生代构造运动中,又划分出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和晚更新世以来的最新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920.
Abstract We present data showing that the intra-oceanic shortening now occurring south of the eastern Nankai Trough that has produced the Zenisu Ridge has also been responsi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a previous ridge now buried below the continental margin. This ridge, that we refer to as Paleo-Zenisu, is presently adjacent to the backstop and its location coincides with the outer limit of the seismogenic decollement. The subduction of the paleo-Zenisu ridge below the wedge has led to its complete reorganization and has given its identity to the Great Tokai earthquake rupture zone. The formation of paleo-Zenisu and its consequent subduction has induced the tilting of the backstop toward the northwest since ca 2 Ma. This model suggests that the backstop and possibly the wedge are dextrally sheared because they are extruded southwestward in relation to the collision of the Izu-Bonin Ridge with Japan. We use the finite motion from Zenisu to paleo-Zenisu to derive both the subduction vectors along the Nankai Trough and the shortening vectors within Zenisu-Izu. The amount of shortening absorbed within Zenisu-Izu increases toward the northeast. The corresponding subduction vectors of the Zenisu platelet below the wedge decrease accordingly to the northeast from 50 to less than 20 mm/year and the Zenisu body rotates clockwise with a pole near 36° North, 139° East. This might explain the apparent longer repetition time of great earthquakes in the Tokai area. On the other hand, the 25-35 mm/year obtained for the rate of shortening along the Zenisu thrust indicates a high seismic potential the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