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9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19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55篇
地质学   169篇
海洋学   23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91.
The distribution of aluminum (Al) in seawater has been investigated in the continental slope and the Okinawa Trough areas of the East China Sea, which is one of the marginal seas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Ocean. Aluminum concentration in waters over the slope and the Trough ranged from 5.6 to 25 nmol/kg in the surface layer (0–100 m), and had a minima of 1.1 nmol/kg between 400 and 500 m depth and ranged from 1.3 to 9.7 nmol/kg in the deep or bottom waters. Aluminum values were higher than in the surface waters of the central North Pacific, while minimum values were similar to levels in the intermediate or deep waters of the central North Pacific, except for the bottom water over the slope. This suggests that the high Al concentration in the surface reflects the large atmospheric input of Asian dust around the western side of the North Pacific region. On the continental slope, Al concentrations in the upper 500 m depth decreased slopeward. This horizontal gradient of Al can be explained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dilution by upwelling of Al-poor water originated from the North Pacific Intermediate Water (NPIW) which intrudes into the mid-depth of the Okinawa Trough and the scavenging of Al by biogenic particles in the continental slope zone.  相似文献   
192.
广西十万大山前陆冲断推覆构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十万大山盆地内地震剖面资料和TM遥感图象的地质构造解译,结合重力资料和野外地质观察及构造分析,阐述了十万大山前陆冲断推覆构造的发育特征和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前陆冲断推覆构造由3个不同的构造变形带组成:卷入海西和印支期花岗岩体的逆冲断裂带、充填中生代陆相沉积并发生构造滑脱的前陆盆地和对应于华南准地台的前陆腹地。冲断推覆构造的形成和演化是与中、晚古生代钦州海槽晚二叠世的褶皱回返和中生代相继的构造复活密切联系的,它经历了3期主要构造应力作用事件:晚二叠世海西运动晚幕为冲断推覆构造的雏形期,晚三叠世印支运动晚幕的近SN向挤压是陆相前陆盆地的发育期;早白垩世末期燕山运动主幕NW—SE向挤压是现今十万大山前陆冲断推覆构造的成型期。  相似文献   
193.
冲绳海槽北段地磁场特征及其地质解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磁异常的分布特征,冲绳海槽北段可以分成三个异常区:东海陆架边缘异常区、东海陆坡异常区和冲绳海槽北段异常区。在东海陆架边缘区,磁异常以正为主,最大可达+ 350nT,该区所对应的磁性基底埋深较浅,一般在2~3km 。在东海陆坡异常区,除了有NNE向展布的负异常外,在此背景上还发育了一些沿NWW 向展布的次级异常,推测本异常区的磁异常与NW 向的基底断裂有关。冲绳海槽北段异常区所在宽缓负异常的大背景下又有几处正异常条带分布,则是在吐噶喇断裂带控制作用下所产生的磁性较强而又不均匀的火成岩体的反应  相似文献   
194.
冲绳海槽天然气水合物综合异常特征及成藏地质条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冲绳海槽的地质条件来看,该区有利于天然气水合物的稳定存在,从沉积厚度和沉积速率来看,位于冲绳海槽盆地西侧的陆架前缘坳陷最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和转化,可以为冲绳海槽水合物的形成提供充足气源。通过对冲绳海槽区域地质条件和地球化学异常的综合分析以及地震特殊处理资料的精细解释,认为冲绳海槽南段很可能更适宜水合物的形成和聚集,因而可能会有很好的远景。  相似文献   
195.
不同沉积环境和沉积机制下进入海洋沉积物中的元素分别与不同介质结合,因此,将沉积物中不同结合形态元素相分离的顺序萃取方法是研究沉积物源和沉积环境的重要手段。以Tessier等建立的萃取流程为基础,针对深海沉积物标准物质GBW07315中Fe、Mn、Co、Cu、V元素,分析了方法的准确性和重复性。结果表明:各元素回收率基本介于94%~126%之间,平均值为106%。在重复性方面,除V元素在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中的相对标准偏差较高外,其余元素在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以及残渣态中的相对标准偏差均低于15%,而碳酸盐结合态和可交换态中元素的相对标准偏差较大,这与其样品中这些结合态的元素含量相对较低有关。因此,对于深海沉积物来讲,顺序萃取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尤其是对其中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的萃取效果令人满意。将该方法应用于冲绳海槽热液影响沉积物中,实现了热液源铁锰氧化沉积的有效萃取和分离。  相似文献   
196.
INTRODUCTIONResearchesonsea floorhydrothermalactivitiesandhydrothermalsulfidesyieldedthenewestknowledgeaboutmodernmarinegeologicalevolutionandmineralizationpatterns.Sincethe 1 980s,scientistshavebeenapplyingtheoxygenisotopemethodtorecoverthenotdirectlyde…  相似文献   
197.
基于1979—2015年中国区域CN05.1格点降水以及全球降水气候中心(GPCC)降水等数据资料,采用回归、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简称高原)冬季降水的南、北区域性差异及其年际变化对北极涛动(AO)异常的响应.结果表明:(1)高原北部和南部冬季降水都与AO异常存在密切关系,但降水的年际变化并不一致,对AO...  相似文献   
198.
南海海槽是潜在的天然气水合物发育区,在表层沉积物中分布有石膏-黄铁矿组合。通过对石膏、黄铁矿的形貌特征、矿物组成、化学元素、硫同位素等的分析,讨论和揭示了石膏-黄铁矿组合的成岩环境、形成机理及其与天然气渗漏的关系。石膏集合体为土块状和多孔状、玫瑰状,表面分布有孔洞或微孔,黄铁矿为莓球状、球粒结块状和虫管状。不同形状的石膏、黄铁矿的化学成分没有明显差别。石膏-黄铁矿的形成机理是海底渗漏的天然气与硫酸盐发生缺氧甲烷氧化反应,产物HS^-与沉积物中的Fe^2+反应产生FeS并转变为黄铁矿,在形成FeS的过程中产生的H^+促进碳酸盐溶解,Ca^2+与SO4^2-达到过饱和沉淀出重。^34S的石膏。因此,石膏-黄铁矿组合是海底存在天然气渗漏的证据,这一发现对开展南沙海槽潜在天然气水舍物的调查以及对天然气渗漏事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9.
冲绳海槽晚更新世以来沉积速率的时空差异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集和分析了冲绳海槽内不同区域的33个站位柱状样的测年资料,计算了不同时段的沉积速率。结果表明,冲绳海槽内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速率有较大的时空差异,在空间上,由北向南有沉积速率增加的趋势,而靠近海槽西坡的站位沉积速率要大于东坡;在时间上,晚更新世期间的沉积速率要明显大于全新世。冲绳海槽内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段沉积速率的差异反映了海槽内沉积环境和物质来源的复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是由不同区域沉积作用和物源供应变化的结果引起,末次冰消期以来的古海洋环境的变化、黑潮的摆动等因素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事件沉积(如火山—热液作用和浊流沉积)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00.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eismic observation network of southern Okinawa in August,1988 by the JMA(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many hypocenters of earthquakes have been located.However,due to the small number of observation stations and narrow configuration of the array,the hypocenters lo-cated contain some systematic errors.Numerical experiments on the extent of the errors and the reliabilityof the JMA seismic observation network showed that the obtained hypocenters deeper than 100 km werereliable,but that for the obtained hypocenters shallower than 100 km,only the epicenters were relia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