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2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62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140篇
地质学   200篇
海洋学   50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侯娟  张孟喜  张陶陶  陈通 《岩土力学》2011,32(8):2365-2370
分别针对纯砂地基、水平加筋地基和新型三维立体加筋(简称横-竖加筋)地基进行了多组模型试验。主要研究了单层横-竖加筋深度和横-竖加筋层数对地基的影响,并通过与水平加筋地基的比较,结合横-竖地基砂土滑移面的形状,初步分析了横-竖加筋地基的加固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同等试验条件下,横-竖筋的加筋效果较水平筋的好,对于单层横-竖加筋地基,加筋效果随加筋深度的增加而减弱,加筋深度超过一定范围后,加筋对地基受力性能的改善不明显。对于多层横-竖加筋地基,随加筋层数的增加,承载力增加,沉降减小。  相似文献   
82.
因填土含水量升高引起地基基础湿陷下沉,炭素回转窑钢管弯曲影响生产线正常运行。采用水泥水玻璃浆液,利用斜孔在沉灰室基础中线填土部位进行分层注浆;采用超过原桩长的扩底灌注桩对回转窑支架基础进行加固。阻止了地基基础进一步下沉,加固后回转窑至今运行良好。  相似文献   
83.
曹洁  张永生  宋天锐 《地球学报》2013,34(1):103-110
黑龙江东部盆地群是我国东部重要的中生代陆相含油气区,属东北含油气亚区的一部分。早白垩世以陆相湖泊沉积为主,但有多次规模不等的海侵事件发生,本次研究进一步对鸡西盆地鸡D7井下白垩统城子河组和穆棱组砂岩的结构构造、矿物排列、碎屑岩组分、胶结物、综合结构系数、重矿物等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在早白垩世地层发现了具典型滨海潮下带特征的双粘土层构造;该层位砂岩多为少石英或者石英含量在25%左右的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胶结物以碳酸盐为主;受海侵作用影响,城子河组砂岩综合结构系数平均值为20.16,穆棱组平均值为46.65,表明穆棱期比城子河期受海侵影响更为明显;并且在砂岩中发现重矿物20余种,呈条带状富集,尤其是特征矿物海绿石、自生独居石、莓状黄铁矿及自然金等具明显海侵相特征。本次研究为黑龙江东部盆地群海侵的存在提供了一系列沉积学证据。  相似文献   
84.
场地组合土对输入地震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场地条件对输入地震动的影响特征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着重讨论了场地土组合效应,覆盖厚度对地震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场地评价仅以场地的平均指标作为场地的评估标准不尽合理,应考虑场地土的组合效应,上覆地层的厚度及下部软夹层的影响。  相似文献   
85.
王永红  齐文彪 《岩土力学》2013,34(2):417-425
针对复杂条件下的铁矿含水软弱破碎地段巷道施工难点,首次应用“浅埋暗挖”技术,采用理论分析、室内试验、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等进行综合研究,形成了对铁矿软弱破碎地层稳定性特点和地下巷道施工关键技术的系统认识,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形成了一整套安全、快速和稳定穿越铁矿含水软弱破碎地层的施工技术。关键技术是设计合理的隧道断面,进行科学的支护结构设计,应用主动式一次性永久支护取代被动式二次模筑衬砌,选择优化的支护参数,采用正确的开挖方法和应用信息化施工等。应用效果表明,该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工程难题,保证了安全生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6.
 根据长安少陵塬杨湾黄土剖面含水层的调查、含水量、孔隙度测定和粒度分析,研究了黄土含水层与隔水层的分布、含水条件及其与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长安杨湾剖面黄土地层含水量变化代表了与以往研究不同的变化类型,含水量峰值出现在黄土层中,低值出现在红色古土壤层中;从上向下含水量与孔隙度呈波动变化规律;在所研究的剖面中出现的5个含水层均由黄土层构成,隔水层由红色古土壤构成。研究剖面中含水层与隔水层的水理性质主要是它们形成时的气候不同决定的。红色古土壤的隔水性是由于温湿气候条件下的粘土化作用产生的,黄土层的含水空间发育好主要是当时相对冷干的气候条件下的较弱的成壤作用造成的。含水空间发育较好的黄土层和粘化强的红色古土壤隔水层的存在是该黄土剖面中地下水富集的两个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87.
Ash samples from tephra layers correlated with the Pomici di Avellino (Avellino Pumice) eruption of Somma-Vesuvius were collected in distal archives and their composition and particle morphology investigated in order to infer their behaviour of transportation and deposition. Differences in composition and particle morphologies were recognised for ash particles belonging to the magmatic Plinian and final phreatomagmatic phases of the eruption. The ash particles were dispersed in opposite directions during the two different phases of the eruption, and these directions are also different from that of coarse-grained fallout deposits. In particular, ash generated during magmatic phase and injected in the atmosphere to form a sustained column shows a prevailing SE dispersion, while ash particles generated during the final phreatomagmatic phase and carried by pyroclastic density currents show a general NW dispersion. These opposite dispersions indicate an ash dispersal influenced by both high and low atmosphere dynamics. In particular, the magmatic ash dispersal was first driven by stratospheric wind towards NE and then the falling particles encountered a variable wind field during their settling, which produced the observed preferential SE dispersal. The wind field encountered by the rising ash clouds that accompanied the pyroclastic density currents of the final phreatomagmatic phase was different with respect to that encountered by the magmatic ash, and produced a NW dispersal. These data demonstrate how ash transportation and deposition are greatly influenced by both high and low atmosphere dynamics. In particular, fine-grained particles transported in ash clouds of small-scale pyroclastic density currents may be dispersed over distances and cover areas comparable with those injected into the stratosphere by Plinian, sustained columns. This is a point not completely addressed by present day mitigation plans in case of renewal of activity at Somma-Vesuvius, and can yield important information also for other volcanoes potentially characterised by explosive activity.  相似文献   
88.
边坡岩体软弱夹层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许宝田  阎长虹  陈汉永  周伟胜 《岩土力学》2008,29(11):3077-3081
采用自制试验装置,进行边坡岩体中的软弱夹层的力学特性试验。分析实测的剪应力-变形曲线发现,该曲线有明显的比例极限、屈服点和峰值点,表明在试件受力变形初期,剪切力-变形近似呈线性关系,剪切刚度为常量;随法向应力的增大,峰值剪应力呈线性增长,达到峰值强度之后,随剪切变形增大,抗剪强度变化不大,残余强度近似等于峰值强度,表明试样发生剪切破坏,其破坏类型呈“塑性”破坏型。软弱夹层的剪切变形可分为3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强度参数不同,对边坡工程来说,为保证其有足够的安全系数,建议软弱夹层强度参数取低值。根据试验结果得到的法向应力-压缩位移关系曲线近似呈双曲线型,当法向相对位移小于3.4 mm时与理论结果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89.
中国东部上地幔岩石相转变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祺诚  隋建立 《地球科学》2009,34(3):387-391
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和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的含石榴石相橄榄岩, 带来了发生在上地幔的尖晶石→石榴石相转变和铝辉石→贫铝辉石+石榴石的重要信息, 为中国东部上地幔岩石结构分层奠定了重要基础.通过岩石学与实验岩石学的研究, 推导出发生相转变的P-T条件, 为建立中国东部大陆上地幔岩石分层结构提供了重要约束.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向石榴石二辉橄榄岩相转变发生在55~70km, 随着深度增加, 石榴石二辉橄榄岩从富铝石榴石二辉橄榄岩(70~120km) 转变为贫铝石榴石二辉橄榄岩(> 120~150km).   相似文献   
90.
边界条件对碎石层降温效果及机理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14,他引:8  
对平均粒径为22.1 cm, 厚度1.3 m, 边界为开放和封闭的碎石层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从环境温度为最高和最低时刻封闭碎石层内的温度和速度分布可知: 当碎石层上表面温度低于下表面时,碎石层自下向上的散热由空气对流和碎石间的热传导来完成; 当上表面温度高于下表面时, 自上向下传递的热量由碎石接触面间的热传导完成, 此时, 由于其内部的空气几乎静止, 能阻隔热量的传入, 因此封闭边界的碎石层具有热半导体特性. 而开放边界的碎石层, 当平均温度为 0.5℃的空气从上表面吹过时, 碎石体内的热量传递主要是靠强迫对流来完成, 热半导体效果不明显, 不利于使其下面的冻土降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