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3篇
  免费   139篇
  国内免费   142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111篇
地质学   573篇
海洋学   10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7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821.
The Sicilian fold-and-thrust belt is located in the central Mediterranean area, and it represents the south-eastern arcuate segment of the Apennine-Maghrebide orogen.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Sicilian belt is documented after outcrop analysis of small-scale structural features carried out throughout the region.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following four main deformation stages having affected the study area, from the oldest to the youngest: (i) multilayer weakening; (ii) folding-and-thrusting, (iii) extension, and (iv) renewed thrusting. The first deformation stage included three different substages (layer-parallel shortening, bed-parallel simple shear and fold nucleation), the second one by both thrusting and fold amplification and tightening. The third deformation stage involved re-activation of the pre-existing mechanical discontinuities and formation of low-to-high angle normal faults. Out-of-sequence thrusting postdated the aforementioned extensional stage, and formed the latest orogenic deformation stage that affected the Sicilian belt.  相似文献   
822.
江汉平原钟桥遗址地层揭示的史前洪水事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野外考古调查研究,利用对钟桥遗址疑似古洪水层和研究区现代洪水沉积物的锆石微形态、粒度、磁化率、Rb/Sr等地球化学指标的比较、AMS14C技术和考古器物断代,发现钟桥遗址在4800~4597 cal. a BP、4479~4367 cal. a BP和4168~3850 cal. a BP分别经历了三次古洪水事件并相应堆积了古洪水沉积层;结合江汉平原及其周边地区众多遗址的古洪水沉积层时代对比证据,揭示了屈家岭文化中晚期(4900~4600 cal. a BP)和石家河文化末期至夏代(4100~3800 cal. a BP)两次大洪水事件在江汉平原地区非常普遍。对史前洪水发生环境背景的进一步分析,反映江汉平原在5000~4500 a BP及4000 a BP前后的时段气候表现得不稳定,古洪水事件与气候环境变化驱动的江汉平原湖群扩张存在一定的联系,并影响区域新石器文化兴衰过程。同时,其它证据也表明该区社会发展过程和环境变化过程特别是古水文过程的矛盾在石家河文化末期已特别突出,发现具有全球意义的4000 a BP前后气候异常引起的大洪水事件是江汉平原地区石家河文化消亡的重要环境因素;而石家河文化末期该区内部或同中原以及其它地区间的冲突,都加速了石家河文化的崩溃。这些研究成果,提供了可靠的大禹时代史前洪水证据来说明其对新石器文化兴衰的社会影响,对于揭示4000 a BP气候事件中区域气候水文变化的响应规律,亦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823.
动力扰动诱发承压水底板关键层失稳的突变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突变理论建立了承压水底板关键层在动力扰动下失稳的双尖点突变模型,探讨了动力扰动诱发煤层底板关键层失稳的机制,给出了关键层在动力扰动下失稳的判据,揭示了关键层动力失稳的机理。研究表明,关键层破坏与否,不仅取决于关键层的内因如几何尺寸和岩石的性质等,还取决于外部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式;承压水等静载荷作用对关键层结构振动频率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对于受承压水等静载荷作用的底板关键层,不同的动压,如扰动的幅度、作用时间和频率的不同组合会对底板关键层结构产生不同的影响,有的是弹性振动,有的是稳定破坏,有的是突然断裂或失稳。  相似文献   
824.
韩现民 《岩土力学》2010,31(Z2):297-302
关角隧道是西(宁)格(尔木)二线的控制性工程,在隧道入口处存在长约450 m的砂层,施工难度较大。由于在3台阶施工中出现了冒顶事故,故提出了4台阶施工的设想,并利用三维数值计算模拟了4台阶开挖支护过程,揭示了隧道的空间变形、地表沉降和初支受力特征。通过与3台阶施工模拟结果对比证实了4台阶方案的优越性;现场施工和变形量测结果表明,采用大拱脚断面形式和超短四台阶施工方案,施作长大水平超前管棚、设置临时钢横撑、缩短仰拱封闭距离等是保证大断面浅埋砂层隧道安全施工的有效方法,对其他类似工程施工提供了宝贵的工程经验。  相似文献   
825.
戴永浩  陈卫忠  谭贤君  黄胜 《岩土力学》2010,31(Z2):236-241
将盾构隧道管片视为分段曲梁、管片之间为铰接关系、管片与地层之间为非线性接触关系,边界采用无限元吸收地震波的反向与折射,地层服从Mohr-Coulomb弹塑性本构模型,地震波采用EI-Centro波,采用地层-结构法,应用隐式动力有限元分析地震荷载作用下管片轴力与弯矩分布情况。根据有限元计算结果,结合结构力学方法,校核管片配筋是否合理。与荷载结构法相比,其方法可模拟围岩与管片、管片与管片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可考虑锚杆等支护结构对管片受力的影响,因而,计算结果更为精确。研究为盾构隧道管片配筋优化设计,降低隧道支护成本,提供了一种管片配筋校核计算方法与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826.
于冬冬  汤良杰  余一欣  陈茜 《现代地质》2016,30(5):1085-1095
川西和川东北地区处于扬子地台西北缘,均具有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的二元结构,其构造特征具一定相似性。根据地震资料解释和典型气藏解剖,再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了川西和川东北地区构造演化差异性及其对各自成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川西地区主要受龙门山造山带影响,从印支期中晚期开始发育前陆盆地,之后主要受燕山中晚期和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的影响;而川东北地区从燕山早期开始发育前陆盆地,之后在燕山中期和晚期受大巴山、米仓山和雪峰山联合作用影响,最后大巴山造山带在喜马拉雅期的强烈活动使其最终定型。上述差异构造演化对川西和川东北地区陆相层系的成藏特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烃源岩的发育、输导体系的形成、气藏的保存和天然气成藏过程。川西地区主要发育须家河组烃源岩,形成了以NE向和SN向断裂及其伴生裂缝为主的输导体系,多期构造运动形成的大型通天断裂影响了山前断褶带气藏的保存,成藏经历了印支晚期、燕山中期、晚期和喜马拉雅期4个关键时刻。川东北地区发育须家河组和下侏罗统两套烃源岩,输导体系以NW向断裂为主,隆升剥蚀和大型断裂造成了山前断褶带较差的保存条件,成藏经历了燕山中期、燕山晚期和喜马拉雅期三个关键时刻。  相似文献   
827.
曲阜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孔子故里”“东方圣城”“儒家文化发源地”等多个文化符号。然而,曲阜今日的景观格局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为什么有些景观保留了下来,且影响日益扩大,而有的却湮没无闻?其背后的运行机制是什么?这些便是文章要探索的问题。已有关于文化景观的研究对景观的层累特性以及形成原因多有涉及,但较少分析层累过程中景观的筛选问题以及具体的机制效应。采用文献分析法,利用历史文物、历史文献和规划资料,以曲阜为例分析了城市文化景观的历史层累过程及其机制。结论如下:1)国家文化认同需要是造就曲阜文化景观历史层累及演变的主要原因。历史上,国家对儒学正统的不断强化,使曲阜与孔子和儒学有关的景观地位被不断抬高,而其他人文景观则被有意无意地忽略,导致最终消失。2)经济动机是当代曲阜文化景观维护与建设的重要标准。在当代,曲阜人文景观建设以服务旅游经济为目的,儒家文化的物质表征成为招揽游客的招牌和被消费的对象。3)鉴于曲阜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其人文景观被贴上了孔子与儒学的标签;但从另一方面看,这也限制了其城市景观多元化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28.
瞬变电磁法及激电测深不仅在固态矿产勘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具备充分地球物理条件的地区及在地质填图等工作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贵州某锌矿区的一条已知勘探剖面,选用瞬变电磁法和激电测深的组合,成功地对该剖面岩层进行了划分,从而说明了瞬变电磁法和激电测深不仅在找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岩层划分方面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29.
根据江苏华电句容发电一期2×1000 MW发电机组场地情况,布设了三角形嵌套和同心圆台阵进行微振动观测,采用空间自相关法计算频散曲线,并用剥层法反演得到该工程场地浅部的S波速度结构。反演结果与钻孔探测结果吻合较好,表明用微振动台阵记录反演浅部地壳S波速度结构在工程上是可行的。该方法具有不需要人工源,对避开噪声要求不苛刻、成本低且精度可满足工程要求等优点,故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30.
2002年12月14日玉门5.9级地震活动及序列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玉门地区区域构造环境和中强震基本活动特征,分析了2002年12月14日玉门5.9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时空异常特征和地震序列类型,结果表明,地震前存在地震空区、条带、低频度、低b值、缺震、高η值、小震调制比和GL值高值等中短期异常现象;地震序列类型为前震—主震—余震型;其发震构造为一组挤压逆冲推覆断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