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56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227篇
综合类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1.
The Sorkhe-Dizaj orebody is located 32 km southeast of Zanjan within the Tarom subzone of the Alborz-Azarbaijan structural zone. It is hosted mainly in quartz monzonite-monzodiorite and, to a lesser extent, in volcanoclastic rocks. Mineralization occurs in the form of stockwork and veins, comprising predominantly magnetite and actinolite, with minor pyrite and chalcopyrite. Two generations of magnetite and apatite are inferred: the first as disseminations in the host rock and the second mainly as an alteration product of actinolite, secondary K-feldspar, silica, sericite, chlorite and epidote. Fluid inclusion studies were carried out on second-generation apatite, and late-stage quartz to understand the geochemical evolution of the ore-bearing fluids. Fluid inclusions are of three types, i.e. primary, secondary, and pseudo-secondary. These inclusions are liquid or vapour single-phase, two-phase rich in liquid or vapour, and three-phase.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of second-generation apatite are inferred to be between 209°C and 520°C (mostly between 290°C and 320°C), indicating salinities of 9.08–21.61 wt.% NaCl equiv. At 342°C, the δ18O values range from 9‰ to 11.32‰ for the second-generation magnetite associated with coeval apatite. Fluid inclusions in the late-stage quartz veins are inferred to have homogenized between 186°C and 263°C, with δ18O values ranging between 2.5‰ and 7.4‰ at 220°C. Oxygen isotopes in the late-stage carbonate veins have values of 3.28–6.14‰ at 100°C. These data in the late-stage veins imply introduction of a cooler, less saline, isotopically depleted fluid, probably meteoric water. Field observations, mineral parageneses, and fluid inclusion?+?oxygen isotope data suggest that the magnetite-apatite veins formed from a predominantly magmatic-derived fluid. Introduction of cooler meteoric water in the final stage of mineralization reduced δ18O values, facilitating precipitation of sulphides, quartz, and carbonate veins.  相似文献   
92.
尕林格铁多金属矿区为戈壁荒漠,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在120~200 m之间,钻探工程后进行三分量井中磁测是最为直接的寻找井底、井旁等盲矿体的方法.通过对尕林格矿区钻孔的三分量井中磁测资料分析,深入研究ΔZ、ΔH'曲线及ΔT'矢量的变化规律,在寻找钻井四周和深部隐伏的矿体,科学指导布设钻孔减少钻探工作量,以及指导钻孔施工进度,提高见矿命中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分量井中磁测在矿区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3.
云南个旧锡矿是世界级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层间矿床(锡石-硫化物)是其中重要的矿床类型之一,其成因也一直存在争议,为了进一步探讨其成因并对该类型矿床的深部勘查提供理论依据,重点对个旧锡矿高松矿田芦塘坝矿段10号矿群不同中段层间矿体的岩石矿物组构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层间矿床中的原生矿体多为块状硫化矿石,金属硫...  相似文献   
94.
漓渚铁矿是一个以铁为主,共(伴)生锌钼的矽卡岩型贫磁铁矿矿床,铁矿体均分布于震旦系西峰寺组白云质灰岩和寒武系灰岩内沿断裂构造发育的含矿矽卡岩带中,呈似层状、透镜状,其形态、规模、矿化特征及成矿元素组合受NE向断裂控制,与广山花岗岩体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5.
徐亮  谢巧勤  周跃飞  陈平  孙少华  陈天虎 《岩石学报》2019,35(12):3721-3733
铜官山矿田是铜陵矿集区内五大矿田之一,矿田内顺层产出的层状硫化物矿体是铜金矿床的主矿体,矿体内含有较多的胶状黄铁矿,其成因的争议制约了对铜金矿床成矿作用的解析。本文主要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等纳米矿物学手段,并结合光学显微镜、粉晶X射线衍射(XRD)、微区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等方法,对矿田内铜官山矿床及天马山矿床内层状硫化物矿体中胶状黄铁矿矿石的矿物组成、微形貌、微结构等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胶状黄铁矿矿石多呈胶状、鲕状结构,具有同心环状构造,同心环被赤铁矿、菱铁矿与黄铜矿脉穿切。同心环主要由白铁矿+有机质与胶状黄铁矿交替组成。胶状黄铁矿的黄铁矿颗粒粒径从纳米至亚微米均有分布,以自形-半自形立方体为主,少数呈他形,脉体边部胶状黄铁矿颗粒较大,自形程度较高,重结晶显著。矿石中含有少量白云石、伊利石微晶体,与胶状黄铁矿紧密共存,显示典型沉积特征。共存石英磨圆度较高,存在次生加大现象,表面存在胶状黄铁矿印模,显示为碎屑成因。这些综合信息表明胶状黄铁矿非岩浆热液成因,而是与石炭系地层同沉积成岩成因,并可能有微生物作用参与。高孔隙率、高化学活性及较高有机质含量的胶状黄铁矿可能为燕山期岩浆热液演化的含铜成矿流体提供了沉淀剂,对矿田内铜金硫化物矿体的层控性发挥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6.
基于轮廓线的三维矿体表面建模方法是矿体建模的主流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传统的建模方法显现出了不足之处,笔者对该方法进行了针对性地改进。对于一组单轮廓线可自动添加矿体趋势线,并且还可以进行人工编辑修改,然后利用中间加密轮廓线的方法实现对矿体形态的控制。通过投影计算封闭轮廓线之间的最短距离自动添加分支点,利用平面的带洞限定三角剖分实现分支的自动构建,大大节省了人力资源,同时保证了分支矿体的准确性。针对初始构建的三维矿体表面模型几何质量差,引入了质量控制,实现了表面模型的重构,保证了模型质量和后续的计算。这些改进在实际的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7.
通过分析辉铜山铜矿体特征及矿山开采时深部找矿成果,发现矿体具SE向倾伏趋势,地表被大面积第四系覆盖。对测区岩(矿)石进行物性测量,发现区内矿石具高极化中低阻电性特征,与围岩电性差异明显,可用激发极化法进行深部地球信息探测。在1∶1万矿区地质填图基础上,采用激电中梯和激电测深2种方法进行矿产勘查,圈定2处明显的激电异常。结合区内地质特征和钻孔资料,发现高极化中低阻激电异常与推测的隐伏铜矿体具良好的空间对应关系,显示该矿区具良好的深部找矿潜力,为进一步详查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8.
沙子江铀矿外围地化特征、元素迁移及铀成矿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沙子江矿床外围某钻孔不同矿化蚀变位置具有U含量与SiO2、CaO、Fe2O3、LOI、HREE含量正相关、Na均消失殆 尽、稀土和微量元素配分型式相似、LREE呈较富集的右倾特征。与新鲜围岩相比,蚀变围岩Sb、U明显增高,Ni、W略有 增加;与新鲜围岩和蚀变围岩二者相比,碎裂花岗岩(矿石) 中Cd、Sb明显增高,W、Ni、Pb略有增加,Be、Bi明显减 少;相对于新鲜围岩,碎裂花岗岩(矿石) 和蚀变围岩分别表现出Sb、U和Sb、Cd、U明显增高,共同表现出W、Ni略有 增加的特征。矿化蚀变带元素迁移研究表明,矿化蚀变带样品Sb、LOI、CaO、Ni、Cu、In、Sr均迁入,Na2O、FeO、Be、 Cs、Th、Nb均迁出,迁入率最大的组分均为Sb,迁出率最大的组分均为Na2O。地球化学特征及元素迁移规律指示花岗质 围岩是重要的U源及组分来源,成矿流体呈碱性,氧逸度较高。  相似文献   
99.
粤东新寮岽铜多金属矿区钻孔深部矿体铜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寮岽铜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粤东地区新发现的铜多金属矿床之一,矿区位于东南沿海锡、钨、铜等重要矿产发育地区,成矿地质条件非常好。本文通过对矿体中黄铜矿的铜同位素研究表明,其δ~(65)Cu值(-0.34‰~+1.37‰)与斑岩型矿床的δ~(65)Cu值基本一致,成矿物质Cu主要来源于深部岩浆,成矿流体显示为中高温(250~420℃)岩浆热液特征,Cu的分馏与岩浆热液活动关系密切,矿体的形成与成矿流体出溶有关。铜同位素组成随深度增加有增高趋势,能形成规模矿体。同时,铜同位素可以直接指示热源的位置,在热液流体石英脉出现的区域,铜矿体δ~(65)Cu值都低于0,在热液接触带、特殊的赋矿围岩和构造作用部位铜同位素值较高,预示着主矿体的边缘或前锋,是最为明显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00.
充填体下矿体开采安全顶板厚度数学预测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合理地确定安全顶板厚度是回采铜坑矿重叠区下92号矿体的基本依据。在分析影响92号矿体顶板稳定性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有限元数值模型和反复多次模拟计算得出了不同影响因素组合下顶板的安全厚度值。根据计算结果绘制了影响因子与安全顶板厚度的相关关系曲线,利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一能够综合反映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复杂充填体下矿体开采安全顶板厚度的数学预测模型。结合工程实际及数值模拟的验证结果表明了预测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