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1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121篇
测绘学   89篇
大气科学   83篇
地球物理   109篇
地质学   468篇
海洋学   110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53篇
自然地理   40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91.
旅游景区内由于游客的食宿消费行为造成的水电气等资源的消耗,以及交通工具的使用,形成大量的碳排放,使得旅游景区成为旅游碳排放的一个重要来源。为了实现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创建低碳旅游景区已成为一种必然。低碳景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旅游业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山岳型景区为研究对象,在借鉴黄山风景区低碳旅游景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基础上,从资源保护、规划与设计、低碳景区运营、低碳景区管理四个方面构建山岳型低碳旅游景区创建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并对各项指标进行了一致性验证分析,结果满足一致要求。进行验证,说明了指标体系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通过本项研究,以期能对中国山岳型的低碳旅游景区的评价提供参考,指导中国山岳型低碳旅游景区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992.
Burned area mapping is an essential step in the forest fire research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est fire and climate change and the effect of forest fire on carbon budgets. This study proposed an algorithm to map forest fire burned area using the 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ameter (MODIS) time series data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China. The algorithm is divided into two steps: Firstly, the ‘core’ pixels were extracted to represent the most possible burned pixels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the temporal change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dex (GEMI), Burned Area Index (BAI) and MODIS active fire products between pre- and post-fires. Secondly, a 15-km distance was set to extract the entire burned areas near the ‘core’ pixels as more relaxed conditions were used to identify the fire pixels for reducing the omission error as much as possible. The algorithm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ed the therm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pectral change between pre- and post-fires, which are represented by the MODIS fire products and the spectral index, respectively. Tahe, Mohe and Huma counties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China were chosen as the study area for burned area mapping and a time series of burned maps were produced from 2000 to 2011.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lgorithm can extract burned areas more accurately with the highest accuracy of 96.61%.  相似文献   
993.
用比较解剖学方法观察提江沿海浒苔属(Enteromorpha )海藻的形态结构,并结合统计分析对其进行 物种鉴定。结果表明,依据藻体分校的有元、数量及分校与主枝直径的大小等形态特征,鉴定的浒苔属j海藻有6种1个变型,分别为缘管浒苔(E. linza)、肠浒苔( E. intestinalis )、扁浒苔( E. compressa ) ,浒苔(E. proliferα)、 条浒苔(E. clathratα)、由浒苔( E·flexω5α)和肠浒苔宽叶变型( E. intestinalis f.broadifolium) 0藻体长度由 大到小依次为浒苔、条浒苔、缘管浒苔、肠浒苔、扁浒苔和炀浒苔宽叶变型:细胞呈多角形,藻体的位置不同其细胞大小有所变化,除由浒苔和条浒苔外,其他4种1个变型浒苔的中部细胞最小;所有种类的细胞均有淀粉核,其中肠浒苔、缘管浒苔和扇浒苔仅1个淀粉核,而其他种出现多个淀粉核,尤其条浒苔和曲浒苔数量最多,可达6个以上。定量描述浒苔属6种1个变型的形态特征、内部结构,并发现浒苔属海藻非中空营状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994.
基于SOFM网络的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分区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生态系统服务与土地利用之间有密切关联,生态系统服务分区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管理和土地利用政策的制定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区,依据IGBP2001-2009年间的土地利用数据,在对谢高地等制定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系数进行校正的基础上,核算了区域内各县(市)级行政单元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量,构建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SOFM)对京津冀的生态系统服务进行分区,并用ArcGIS识别了不同服务类型的热点区,归纳和总结了每个分区的主导服务类型,并结合全国功能主体区划对该区域未来的发展重点和土地利用政策提出建议。依据分类结果,可将京津冀地区分为4 个区域:Ⅰ. 坝上高原和冀西北山区;Ⅱ. 燕山和太行山地;Ⅲ. 冀中南平原区;Ⅳ. 环渤海滨海区。2001-2009年间,除Ⅳ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增加趋势外,其他区域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减少程度依次为Ⅱ>Ⅰ>Ⅲ。Ⅰ区域发展重点为防风固沙和水源涵养;Ⅱ区域为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域;Ⅲ区域应重点调整城镇用地的比例,适当增加其他生态系统服务;Ⅳ区域应增加水源涵养价值,治理土壤盐渍化。  相似文献   
995.
页岩含气量是评价页岩含气性的最重要指标,对资源量预测具有重要意义,而吸附气含量在页岩气中占有重要比例,因此评价页岩吸附能力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对苏北地区古生界3套层系泥页岩样品在一定温度下的甲烷等温吸附实验,获取页岩等温吸附特征曲线,分析了影响页岩吸附气量的主要因素。模拟实验结果显示,苏北古生界泥页岩饱和吸附气含量 V在 1.18~4.85m/t之间,平均2.89m/t;兰氏压力 P范围为2.01~4.24MPa,平均为2.67MPa。各层系吸附能力存在一定差异,以幕府山组、大隆组和龙潭组页岩吸附能力最强,五峰组—高家边组和孤峰组页岩吸附能力较弱。影响泥页岩吸附性能的主要因素描述如下:(1)有机碳含量大小直接影响饱和吸附气含量,有机碳越高,其饱和吸附气含量越大。(2)在有机碳含量、成熟度相近、压力相同的情况下,粘土含量高的页岩,吸附气含量高;在有机碳含量较低的页岩中,伊利石的吸附作用至关重要,伊利石含量高,吸附气含量相对高。(3)随着压力升高,吸附气含量逐渐增加,当压力增大到一定程度以后,吸附气量达到饱和,页岩吸附气含量达到饱和时所需要的最小压力(临界压力)会随着TOC的增大而减小。本次实验未发现有机质成熟度与饱和吸附气含量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6.
以神狐地区高分辨率二维地震剖面资料为基础,结合层形态理论、地震响应特征及层序地层分析,研究了南海神狐地区天然气水合物成藏与构造作用的关系.利用层形态理论,通过构造活动的强弱,把二级层序划分为若干构造活动期次,建立了构造活动与层序地层之间的关系,着重探讨了构造活动对天然气水合物形成与分解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模式与构造演化模式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97.
60年来洞庭湖区进出湖径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集中度与集中期、M-K趋势检验法、变差系数法等方法对洞庭湖入湖径流河流(荆江三口、湖南四水)和出湖径流(城陵矶)年径流量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 洞庭湖区径流集中期为每年6~7月份,最大径流出现时间为6月底7月初;径流集中期合成向量方向介于103.2~190.2°之间,均能够反映各河流进出湖径流量最大值出现的月份。② 径流变差系数介于0.194~0.761之间,说明径流年际变率大。各河流径流极值比均在0.6以上,径流量衰减较为明显。③ 从径流的丰枯交替规律来看,湖南四水水量分配相对较为平均。荆江三口以藕池口丰水年和枯水年概率最大,分别占到32.79%和57.38%,径流年际变化较为剧烈,不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998.
对中心城市的选择与培育是欠发达地区区域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江西省社会经济数据及交通地理数据支持下,以2000、2005及2010年为时间断面,采用Kernel城市空间密度分析和“自下而上”的城市等级与腹地划分方法,从城市规模结构、等级结构与腹地结构3个角度对赣南原中央苏区城市体系演变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识别出中心城市,并提出培育路径。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0年,赣南原中央苏区的城市人口规模正处于加速扩张阶段。城市规模空间结构呈现显著的核心―边缘特征,以赣州、吉安、瑞金、南城为中心的城市人口集聚核心区已经显现。以赣州、吉安、瑞金、南城为中心的城镇密集区释放出了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成为推进苏区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增长极。苏区的城市等级可划分为3个等级,赣州、吉安、瑞金和南城一直是苏区最具辐射力的一级城市,其在城镇体系中的高等级城市地位已经比较稳固。在城市腹地结构演变上,尽管二级城市的腹地范围持续变动,但赣州、吉安、瑞金和南城4个一级城市的腹地范围始终保持稳定,这与其在城市等级中的稳定性高度吻合。研究认为,应选取赣州作为苏区主中心城市,选取吉安、瑞金、南城作为次中心城市;应从优化城市职能分工、壮大城市产业、做大城市城区、优化交通网络与加强制度创新等方面对中心城市进行培育。  相似文献   
999.
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目的地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细归  吴清  刘大均 《热带地理》2014,34(3):422-428
农业旅游目的地的开发与建设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运用标准差椭圆分析法、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法等分析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目的地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向心性,圈层分布格局较为明显;2)其总体上属于集聚型分布,但不同区域的农业旅游目的地分布类型差异显著;3)其在空间分布形态上呈“片状与点状”并存的格局,不同区域的农业旅游目的地分布格局差异较大;4)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目的地空间分布受城市等级、交通、河流以及区域经济和旅游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较为明显,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对农业旅游目的地空间分布影响的差异性较大,高速公路对农业旅游目的地空间分布的作用突出。最后,结合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对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00.
2000-2010年黄河源玛曲高寒湿地生态格局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玛曲湿地作为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以及补给区之一,对于调节黄河水量与泥沙量、维持生物多样性和区域生态平衡以及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和分析近10 年来玛曲高寒湿地系统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区域差异性,应用2000 年、2010 年两期Landsat TM卫星影像提取玛曲景观类型信息,对玛曲湿地分布格局变化进行分析;利用S-G 滤波以及最大值合成法处理后的2000-2010 年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模拟湿地生态系统的空间演变趋势;运用长期气候观测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对玛曲湿地变化与气候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近10 年来玛曲夏季年际NDVI值呈现波动减小的趋势,“黄河第一弯”玛曲腹地的阿万仓处NDVI减少明显,且存在沼泽草甸向亚高山草甸类型转化趋势。另外,玛曲高寒湿地变化与降水量及温度的年际变化均有关系,但与降水量的相关关系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