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6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121篇
大气科学   32篇
地球物理   50篇
地质学   467篇
海洋学   14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4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21.
渤、黄海北部海冰年代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取上世纪后50年至2003年度冬季渤海地区气温作为与渤海冬季冰情有关的气候指标。分析得出,渤海地区冬季气温随着年代呈上升趋势,特别是8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尤为明显。受其影响,渤海冬季的冰情时空分布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其特点是:初冰日较多年平均值推后、终冰日较多年平均值提前,冰期较多年平均值偏短,冰厚较多年平均值偏薄,结冰范围(沿岸固定冰宽度和浮冰外缘线)较多年平均值偏小,甚至有些海区已多年未曾见到海冰了。  相似文献   
122.
中国近五千年来山崩滑坡地裂等地质灾害事件存在着多种时间尺度的群发期。最显著的群发期出现在中国黄帝、夏桀、殷代、周代、西汉、东汉、西晋、元代、明清、清末时期。近800起灾害事件时间序列谱分析表明,多尺度群发周期序列为1380,600,288,162,118,72,61,31,24,20,15,11年,具有可公度性和对数螺线性,并且与冰川泥石流、火山爆发、陨石坠落等周期序列相近,与地球运动周期、气候旋回、地质旋回一致。  相似文献   
123.
在辽东半岛南部震旦-寒武系界限剖面中采集了32块古地磁岩石标本。古地磁测试结果表明:①辽东半岛南部震旦系兴民村期曾出现一次极性倒转,它发生在650Ma左右,可称之为兴民村反极性期,据此,可与国外上先寒武系对比;②本区震旦-寒武系沉积地层曾经历了中纬度→低纬度→中纬度的古地理纬度区的变化历史;③初步建立了辽东半岛南部震旦-寒武系界限附近地层的视古地磁极迁移轨迹。根据古地磁测试结果,结合本区地层特征,将震旦-寒武系界限定在兴民村组与葛屯组之间,兴民村组的顶为震旦系的上限,葛屯组的底为寒武系的下限。  相似文献   
124.
本文对贺兰山群由下到上划分为阿楞呼都格变粒岩组、柳树沟片麻岩组和秃鲁根钙硅酸粒岩-大理岩组。主变形期的构造事件为在南倾的北东东向倒转复式褶皱上发育着与其平行的区域性轴面面理、线理和逆冲型同变质韧性剪切带,其中又以塔什沟-柳树沟复背形和秃鲁根向形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25.
北山—阿拉善地区二叠—三叠纪富碱侵入岩的岩石学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甘肃北山-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发育有一套以正长岩、石英正长岩、霓辉正长岩、霓霞正长岩类为代表,包括碱性辉长岩、二长岩、石英二长岩、碱长花岗岩和碱性花岗岩等类岩石在内的富碱侵入体。本文总结了它们的空间分布、形成时代、产状、岩石组合和岩石化学特征;指出它们具有近东西向的分布特征,主体形成于二叠-三叠纪时期,具有富碱、碱性岩类的岩石化学特征,构成一条富碱侵入岩带;认为其时空分布特点与华北地台、塔里木地台北缘及邻区碱性岩带一致,是华北-塔里木北缘及邻区巨型碱性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6.
赣皖边境地区青白口纪地层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5万区调填图中系统调研了江西省内都昌县马涧桥、波阳县燕窝一带新发现的青白口纪地层岩石组合与层序、岩相特征,获得部分微古植物化石及847±38Ma的同位素测年数据,重新厘定并新建马涧桥组,据其特征认为可与毗邻的皖南青白口纪地层对比。四堡运动后,本区与皖南都曾经历过裂陷时期,具有相同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27.
吐哈盆地侏罗系煤中超微类脂体特征和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共聚焦激光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吐哈盆地侏罗系煤进行超微层次有机岩石学分析,发现微米级以下超微类脂体普遍存在于无结构镜质体和一些粗粒体之中。常规光学显微镜下难以分辨超微类脂体,在镜质体反射率Ro0.50% ̄0.70%时,煤中超微类脂体数量一般为8% ̄12%。超微类脂体的光性演化明显领先于壳质组形态组分孢子体和角质体,它是吐哈侏罗系煤中重要的生油组分。  相似文献   
128.
本文采用多重地层划分和构造地层法,研究并重建了湖南东南部汝城地区震旦系层序,厘定了区内震旦系各组的划分、对比标志,并首次提出该区内存在新元古代早期的沉积。研究结果表明,碎屑岩系中的含砾岩是冰成作用的产物,可与邻区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的震旦系对比。  相似文献   
129.
论述了周期-频率谱方法在分析数字化地震记录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对识别各类振动的性质较为有效,所形成的一整套分析流程适用于各种地震数字记录分析。  相似文献   
130.
鄂尔多斯周缘地震带地震活动的分期和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兴信  张春生 《地震研究》1992,15(2):135-144
利用最优分割法对鄂尔多斯周缘地震带(区)的地震活动进行了分期,并作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000年以来汾渭地震带北段可划为4个活跃期,每个活跃期的中心间距约300年,最大地震为7级,天水—陕南地震带(区)近一、二百年的地震活动可分为持续约10年左右的几个地震簇。所有分期中,海原地震带能量释放最大,且最近仍很活跃。汾渭地震带和海原—银川地震带活跃期存在相关现象,且其南段往往先于北段活跃,目前活动水平较低。该带1900年以来地震还有与河套地震带地震相呼应的现象和沿构造带南北迁移的规律。根据分期和相关结果推测,鄂尔多斯周缘各地震带都存在中强地震背景。其中海原—银川地震带近期发生5—6级或更大地震的可能性较大,天水—陕南地震带近期也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汾渭地震带虽然存在孕育6级以上大震的背景,但近年还不会发生强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