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6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121篇
大气科学   32篇
地球物理   50篇
地质学   467篇
海洋学   14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4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鄂阳页2 HF井是国内首口针对震旦系陡山沱组的页岩气水平井,该井钻遇的陡山沱组页岩厚度大,岩石脆性好,含气性好且天然裂缝发育,具备良好的压裂改造基础.针对陡山沱组储层"高云质、地层常压、水平应力差异大、隔夹层发育"等压裂改造难点,通过采用"密分切割、多簇射孔、转向压裂"等复杂裂缝体积压裂工艺,采取变排量、暂堵转向、停泵...  相似文献   
82.
岱海的"中世纪暖期"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内蒙古岱海沉积物近2200a来Rb/Sr比值、CaCO3和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展现了包括中世纪暖期(MWP)及小冰期(LIA)等典型气候事件在内的环境演化过程,总体表现为暖期的沉积物Rb/Sr比值低,冷期的则高:CaCO3和有机碳含量则相反。这里,以单一流域化学风化记录表明我国北方存在明显的中世纪暖期,发生时间约900-1200aB.P..主要环境特征表现为流域化学风化的显著增强(低Rb/Sr比值)、生物生产力逐步提高(高有机碳)、湖泊水位大幅度抬升的湖泊沉积记录,其间经历的化学风化是近两千年内最强的,并且其发生时间与全球其他地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3.
WAVEWATCHIII模式在渤海海浪预报的应用与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连黄海、渤海海浪数值预报系统采用WAVEWATCHIII模式进行海浪预报,预报产品包括48 h内浪高、周期、浪向的逐3 h预报,并对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WAVEWATCHIII模式对渤海中部浪高模拟较好,浪高预报TS为71.7 %,对近岸海区浪高模拟相对差些。个例的检验表明,浪高最大值模拟较好,模拟浪高最大值出现的时间与实况基本吻合,浪高变化趋势预报也较好。AVEWATCHIII模式对两个周期个例进行检验,预报误差最低可达到0.17 s,预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4.
2011年,作者在贺兰山中段腰坝配件厂地区进行1∶5万区域地质调查时发现了震旦系盖帽白云岩,进而研究了其沉积特征、碳氧同位素组成和时代,并与该区紫花沟兔儿坑组白云岩、华南和华北地台南缘相应地层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盖帽白云岩为含陆源细碎屑白云岩,与兔儿坑组白云岩相近;其δ13C值为-4.7‰~0.79‰,且自下而上呈下降趋势;其时代与华南震旦系下、中部相当,与华北地台南缘震旦系罗圈组的沉积特征和古地理环境相近;与全球Gaskiers冰期有相关性.这对华北地台的古构造、古地理、古气候及动物演化“源头”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5.
辽西地区长城纪常州沟期-团山子期由陆源碎屑岩沉积底垫始,至形成稳定的碳酸盐岩台地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海侵-海退旋回.根据其岩石组合、沉积构造、指相微量元素、古盐度及稀土元素比值等测试成果分析,这一时期沉积相做有规律的变化,早期发育河控三角洲相,中期发育无障壁海岸相、浅海陆棚相,晚期为有障壁海岸相、开阔台地相、局限台地相.  相似文献   
86.
13世纪上半叶蒙古帝国发动的3次西征极大地改变了欧亚大陆的政治格局和历史进程,成为世界最为重大历史事件之一; 其发生原因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人们提出了各种假说,其中气候变化驱动说,即干旱或/和降温事件触发蒙古西征说最具影响力。文章依据古气候研究进展对蒙古西征的动因进行了重新研究,首先对蒙古西征各种假说进行了回顾,重点介绍和评述了气候变化驱动说,然后根据我国高分辨率气候重建资料,结合欧亚大陆其他地区的古气候重建成果,恢复了蒙古西征时期的气候背景; 结果发现蒙古西征并非发生在传统上所认为的干旱或/和降温期,而是发生在相当于中世纪温暖期中的中后期,而且当时蒙古民族主要生活住居地区还比较湿润。研究结果对传统的气候驱动说提出了挑战,认为蒙古西征并非干旱或/和降温事件所触发,相反,当时温暖而湿润的气候环境为蒙古西征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研究结果较好地解释了蒙古当时征讨的重点地区为什么是西北方而不是东南方的印度和南宋地区之谜。  相似文献   
87.
根据年代和考古遗址的空间分布,对河西走廊东部民勤三角城、金昌三角城,新疆的奎玉克协海尔古城,以及中亚的Kyzyl tepa古城的年代、形状、筑造方式等做了对比,并分析了不同时期的古城址和同区域的考古文化遗址之间的空间关系.结果 表明,这3个地区的古城址大致形成于相近的时代,且都是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原始的地势而筑城.城墙...  相似文献   
88.
阻尼连体结构地震响应影响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阻尼连体结构,采用串并联质点系层模型,沿连体设置方向施加El Centro1940地震波,讨论了毗邻结构自振周期比与连接体阻尼刚度变化对阻尼连体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毗邻结构自振周期比与连体阻尼刚度对结构的地震响应影响较大,存在一个使结构地震响应为最优的周期比与阻尼刚度值,为实际工程应用和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89.
利用珊瑚生长率重建西沙海域罗马暖期中期海温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珊瑚生长率是记录海水表层温度(SST)的一个重要代用指标。本文以南海中北部西沙永兴岛罗马暖期期间发育的3个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为材料,测量它们的骨骼生长率,并利用珊瑚骨骼生长率与SST的关系式定量重建海温年际变化序列。结果显示:3个滨珊瑚(生长于120-59 BC、46 BC-14 AD和30 BC-28 AD期间)的平均生长率分别为0.88 cm/a(变化于0.53~1.24 cm/a之间)、0.90 cm/a(变化于0.58~1.53 cm/a之间)和1.12 cm/a(变化于0.71~1.46 cm/a之间)。据此重建同时段年平均SST,相应结果分别为26.7℃、26.8℃和27.3℃。2 kaBP前后(120-59 BC,46 BC-28 AD)西沙海域平均SST为26.9±0.4℃,低于现代(1981-2010 AD)约0.7℃。  相似文献   
90.
In this paper,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aleo-precipitation and the regional influence of El Nino 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in South America are assessed from a high-resolution calendar varve-thickness record. Two short laminated sediment cores (53 and 61 cm length) from Lago Puyehue (40° S) are analysed by continuous varve measurements through the last 600 years. The calendar varve years are determined by the occurrence of graded planktonic-rich layers. The annual sediment accumulation rates are reconstructed by using the standard varve-counting methods on thin sections. The 1980–2000 varve-thickness record is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climate through correlation with limnological and local monthly instrumental climate databases.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tandardized varve thickness with the instrumental records reveals a strong correlation (r = 0.75, р = 0.07) between the total varve thickness and the austral autumn/winter precipitation. We argue that strong austral winter winds and precipitation are the forcing factors for the seasonal turn-over and phytoplankton increase in the lake sediments. During strong El Nino events the precipitation and the winds decrease abnormally, hence reducing the thickness of the biogenic sediments deposited after the winter turn-over. Our results show one significant regional maximum peak of winter precipitation (>900 mm) in the mid 20th century and a significant period with lower winter precipitation (<400 mm) before the 15th century, i.e., the late Medieval Warm Period. The first peak in the mid 20th century is confirmed by the regional precipitation database. The influence of ENSO cycles over the last 600 years is assessed by spectral analysis in Fagel et al. (2007). The possible influence of the regional volcanism and/or the seismic activity on the local climate record is also discussed. This is the sixth in a series of eight papers published in this special issue dedicated to the 17,900 year multi-proxy lacustrine record of Lago Puyehue, Chilean Lake District. The papers in this special issue were collected by M. De Batist, N. Fagel, M. -F. Loutre and E. Chapr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