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4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161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87篇
地球物理   106篇
地质学   246篇
海洋学   61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7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701.
该文详细叙述了全国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形势和概况。作者提出 :应抓住机遇、积极开展工作 ,力争早日建成“豫西南恐龙蛋化石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 ,深入探讨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意义和化石与文物的区别。最后 ,作者提出了对恐龙蛋化石应依法进行保护和管理以及建立自然保护区应与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建议。  相似文献   
702.
中国西南泛亚大通道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概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南泛亚大通道是中国近期和今后将要重点规划建设的能源和交通廊带,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由于地处中国西南地质环境条件极其复杂的横断山区南段,该廊带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都极其复杂,新构造活动强烈,导致地质灾害频发,并以类型全、数量多、规模大为特点。外动力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它们制约着地表工程的建设和运营安全;高地温、高地应力和岩溶突水等又是控制地下工程规划建设的瓶颈。文中从地质环境演化过程的内外动力作用入手,简要地总结了中国西南泛亚大通道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地质灾害和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并探讨了上述问题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703.
靳野  方念乔  袁晓博  胡克 《地学前缘》2021,28(1):334-352
西南印度洋脊的ODP 735B岩心中拥有大量富含钛铁氧化物的含氧化物辉长岩,此现象在岩性单元Ⅳ中表现尤为显著.同时,岩性单元1中主要硅酸盐矿物亦具有独特的成分变化趋势.以前研究将造成岩性单元I中氧化物辉长岩成因和主要造岩矿物成分变化趋势归因于具浮力的、高度分异的富钛铁熔体的作用,这些熔体应形成于735B钻孔之下或其附近...  相似文献   
704.
利用1982—2017年华西南部地区冬季气温和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CFS模式实时预测资料,通过SVD诊断分析,选取影响华西南部地区冬季气温的同期关键区大气环流和前期海温及OLR因子场,建立预测与观测场相结合的组合统计降尺度预测模型。该统计降尺度预测模型对1982—2017年的回报结果显示:与观测场的空间相关系数较CFS模式原始预测结果有显著提高,多年均值从-0.06提升到0.38,最高可达0.85。同时,此降尺度预测模型可较好地回报出华西南区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型。  相似文献   
705.
利用1951—2016年Hadley中心海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全国160站气温资料,研究了夏季北大西洋三极型海温异常与中国气温年际变化的联系及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夏季北大西洋三极型海温异常与同期中国西南地区气温年际变化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夏季北大西洋“-+-”三极型海温异常激发的北半球中高纬欧亚遥相关波列,引起贝加尔湖地区位势高度升高,产生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并引起东亚地区位势高度降低,产生气旋性环流异常。西南地区在对流层中下层位于贝加尔湖异常反气旋性环流的东部和东亚异常气旋性环流的西部,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受异常偏北气流影响,有利于冷空气南下和堆积。与此同时,对流层高层的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偏南,西南地区位于急流南侧的异常上升气流中。此种环流形势配置导致中国西南地区气温降低,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706.
研究夏季7—8月巴伦支海海冰和秋季9—11月中国西南地区干旱的年际变化的联系,并探讨了其可能机制.结果表明:1979—1997年夏季巴伦支海海冰和秋季中国西南地区干旱在年际尺度上相关不显著,但到1998—2019年,海冰和干旱指数的相关系数增长至-0.69,置信水平达到99%.当夏季7—8月巴伦支海海冰增多时,有利于秋...  相似文献   
707.
Complex topography, special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sea-land-air interactions lead to high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the east of Southwest China (ESWC). However, the contribution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mechanisms of remote and local evaporation remain to be further investigated. Using clustering analysis and Hybri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version 5 model, we analyze the contributions of remote moisture transport and local evaporation to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the ESWC and their causes. There are mainly five remote moisture channels in the ESWC, namely the Arabian Sea channel, Bay of Bengal channel, western Pacific channel, Northwest channel 1 and Northwest channel 2. Among the five channels, the western Pacific channel has the largest number of trajectories, while the Bay of Bengal channel has the largest contribution rate of specific humidity (33.33%) and moisture flux (33.14%). The amount of regional average precipitation is close to that of the precipitation caused by remote moisture transport, and both are considerably greater than the rainfall amount caused by local evaporation. However, on interannual time scales, precipitation recirculation rates a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regional average precipitation and precipitation caused by remote moisture transport but are consistent with that caused by local evaporation. An apparent "+ ? +" wave train can be found on the height anomaly field in East Asia, and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are positive in the equatorial Middle-East Pacific,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Bay of Bengal and the Arabian Sea. These phenomena cause southwest-northeast moisture transport with strong updrafts, thereby resulting in more precipitation in the ESW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