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11篇
  免费   2674篇
  国内免费   6196篇
测绘学   37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89篇
地质学   19056篇
海洋学   99篇
综合类   1056篇
自然地理   143篇
  2024年   74篇
  2023年   268篇
  2022年   423篇
  2021年   526篇
  2020年   466篇
  2019年   590篇
  2018年   511篇
  2017年   658篇
  2016年   763篇
  2015年   724篇
  2014年   1054篇
  2013年   869篇
  2012年   1076篇
  2011年   991篇
  2010年   928篇
  2009年   779篇
  2008年   729篇
  2007年   814篇
  2006年   761篇
  2005年   674篇
  2004年   679篇
  2003年   597篇
  2002年   580篇
  2001年   679篇
  2000年   621篇
  1999年   585篇
  1998年   579篇
  1997年   556篇
  1996年   492篇
  1995年   384篇
  1994年   329篇
  1993年   249篇
  1992年   207篇
  1991年   159篇
  1990年   91篇
  1989年   81篇
  1988年   59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河北小石门银金矿床位于小寺沟斑岩铜钼矿床的南西侧.矿体呈脉状、透镜状,银金矿化受NNE向断裂控制,成矿与杂岩体及二长斑岩有关;矿物组合主要为中低温矿物组合,成矿温度240~365℃;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流体富硫,有较高的K ,NH4 ,Ca2 和Na ,成矿热液为岩浆热液;硫同位素分析显示,硫来源于岩浆;稀土元素分析亦表明成矿物质来自于二长斑岩及小寺沟岩体,而铅锌矿可能部分来源于地层.推断小石门银金矿床为中低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942.
沈光银 《地质找矿论丛》2007,22(3):206-209,223
北干沟金矿床是韧性剪切带含金石英脉型金矿床。韧性剪切带以发育糜棱岩和片理化带为特征,应变强度和退化变质作用从边缘到中心逐渐增强,并形成鞘褶皱;韧性构造岩具有分带性;产于韧性剪切带中心部位的石英脉是主要的含金脉体;韧性剪切带的形态、活动阶段及韧性剪切变质岩的分带性对金矿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43.
中国岩浆硫化物矿床新分类与小岩体成矿作用   总被引:27,自引:7,他引:20  
中国镍(铜、钴)、铂族等许多重要金属矿产都产出于岩浆硫化物矿床,该类矿床是矿床地质研究的热点之一。笔者综合构造背景、侵入方式、岩体规模、矿床模式、主成矿元素等因素,对中国岩浆硫化物矿床提出了新的分类:①古大陆内的小侵入体矿床;②与大陆溢流玄武岩有关的侵入体矿床;③造山带内小侵入体矿床;④蛇绿岩型矿床。认为小侵入体(小岩体)岩浆矿床是中国主要的矿床类型,并在此基础上,从小岩体矿床的相关概念、3种地质背景、3种火山岩_岩体_矿床组合形式以及成矿的主要因素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小岩体成矿作用。结合国内外勘查实践指出,小岩体岩浆矿床仍具有很大的找矿潜力,是中国应继续重点研究的主要矿床类型。最后,还讨论了小岩体矿床不仅在基性_超基性岩体中广泛发育,而且在中酸性岩体中也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944.
近年来,在广东三水盆地及其西缘三洲盆地中,先后发现了长坑大型金矿床和富湾超大型银矿床及横江、茶山等铅锌矿床。为了查明横江铅锌矿床的成矿时代,文章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在两个不同的实验室内,分别测得该矿床中石英的形成年龄为35Ma(流体包裹体Rb_Sr等时线法)和36~39Ma(40Ar/39Ar快中子活化法),两者基本一致。这表明多金属成矿作用发生在渐新世,晚于长坑金矿床和富湾银矿床。最近,在横江铅锌矿床中发现铜的含量也很高。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是黄铜矿、辉铜矿、闪锌矿和方铅矿。因此,铜矿化的存在与富集,为三水盆地及其周边地区贵金属和有色金属的地质找矿提供了重要的新线索,同时也为在其他盆地区寻找有色金属矿床打开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45.
甘肃省金矿资源预测模型及潜力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更加科学有效地部署甘肃省金矿勘查找矿工作,必须对全省金资源总量作出定量预测,对省内各成矿带的金资源潜力作出定量评价。文章对甘肃省已发现的429处金矿床(点)的资料及全省1∶20万区域化探资料进行了统计和研究,建立了甘肃省金资源总量丰度估算模型、品位-储量回归预测模型及全省各成矿带金资源潜力分布模型。通过定量预测得知,甘肃省金资源总量的上限值为3166t,金资源总量为2420.6t;西秦岭成矿带的金资源潜力最大,占全省金资源潜力的37%,祁连成矿带次之,占24%,扬子成矿带占15%,北山成矿带占13%。据甘肃省岩金资源回归预测模型,岩金矿床在甘肃省具有极大的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946.
山东英格庄金矿床构造控矿特征及深部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振  张学仁 《矿床地质》2006,25(2):175-182
英格庄金矿床位于山东牟乳金矿带巫山断裂的南缘,其围岩主要以古老变质岩与昆嵛山花岗岩为主,为含金石英脉型金矿。文章通过对英格庄金矿床控矿断裂发展史以及断面几何形态与金矿体赋存位置关系的研究,发现矿体在断层带中的分布具有规律性。深部地球化学原生晕研究表明,英格庄金矿床Bi与Hg关系非常密切,是金矿化的最佳指示元素,且在已知矿体下方出现前缘晕与尾晕相互叠加的现象。结合矿体在断裂中分布的规律以及原生晕特点,对英格庄矿床深部第二富集段进行了预测,并预测在-220m下有第二金富集段存在,且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947.
铜陵冬瓜山层状铜矿同位素地球化学及成矿机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铜、金、硫产地,区内分布着一系列喷流沉积及喷流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层状铜金矿床。本文以冬瓜山层状铜矿床为例,通过热液流体和矿石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层状铜矿床的成矿机制,重点分析了成矿物质的来源。冬瓜山铜矿床热液流体氢、氧、碳和锶同位素分析表明,成矿热液流体主要来自岩浆,混有少量大气降水;CO2可能主要来自被岩浆同化的原始地层中海相沉积碳酸盐;ISr具有地壳物质来源的特征。各种类型矿石的硫、铅同位素研究显示,硫具有海底喷流沉积和后期岩浆热液叠加作用的特征,铅则以上地壳铅为主,混有少量的地幔铅。上述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冬瓜山层状铜矿床是在原始沉积基础上,经燕山期岩浆热液叠加成矿作用所形成。  相似文献   
948.
贵州贞丰烂泥沟金矿(现称锦丰金矿)是滇黔桂“金三角”已知最大的卡林型金矿床,矿体赋存于断层破碎带内,最主要的载金矿物是具环带结构的含砷黄铁矿。本文运用Re-Os同位素法对该矿床的9个含砷黄铁矿样品进行了两次测试,成功获得10-9~10-12级Re-Os同位素数据:Re0.1257~1.233ng/g,Os6.75~33.50pg/g,等时线年龄为193±13Ma,反映其成矿时代为早侏罗世。等时线的初始n(187Os)/n(188Os)值为1.127±0.043,指示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壳而不是地幔。结合其他资料,初步建立其成矿模式为:盆地流体不断地从沉积物中萃取出包括金在内的成矿组分,形成含矿流体。印支期挤压造山期间,含矿流体沿不整合接触面和同生断层向上运动,造山后的伸展含矿流体进入减压扩容空间沉淀形成超大型金矿床。成矿作用发生在从印支期挤压造山向燕山期伸展转变的构造转换期。该模式与本文得到的成矿年龄和初始比值相吻合。  相似文献   
949.
四川石棉西部地区金矿床形成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汉龙  骆耀南 《地质论评》2007,53(2):273-280
四川石棉西部地区金矿床和矿点分布在扬子地块盖层碳酸盐岩和基底元古宙变质闪长岩以及中生代石英斑岩中的北北西和北北东走向断裂中。矿脉为含金黄铁矿-(黝铜矿)-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含金黄铁矿-石英脉和含金硅化糜陵岩等,围岩蚀变为硅化、白(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和黄铁矿化等。用40^Ar/39^Ar阶段加热法测定瓦斯沟、黄水沟、大岩房、金洞子和金台子5个金矿床蚀变白云母。4^Ar/39^Ar坪年龄分别为约22Ma、25~28Ma、20Ma、20Ma和32-34Ma,代表该地区主要金矿床的矿化蚀变时间。石棉西部地区金矿床是在渐新世和中新世早期的伸展构造背景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950.
通过对西岭金矿区域地质和矿区地质的研究,搜集和整理了矿区的地质资料.在充分学习了澳大利亚Vul-can软件的技术后,基于该软件首次建立了矿区地质钻孔数据库,构建了矿区的多个三维可视化地质实体模型和块体模型,并利用距离幂次反比法和普通克吕格法2种品位估值方法分别进行了资源量估算,并与传统的地质块段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