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38篇
测绘学   38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216篇
海洋学   28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87 毫秒
321.
基于STER模型的宗地数据库设计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鉴于静态地籍信息系统难以满足地籍信息时态查询方面的要求,试图在时空-实体关系模型的基础上,设计顾及时态特征的宗地数据库,通过建立基于图的索引结构,较好地解决了宗地的变更和历史查询的问题。  相似文献   
322.
根据凤县地区草滩沟群的岩石组合特征、沉积示顶构造将其自下而上划分为红花铺组、张家庄组和龙王沟组.从所产生物化石组合面貌、沉积叠履关系分析,红花铺组时代为早奥陶世,张家庄组和龙王沟组应归入晚奥陶世.  相似文献   
323.
Peritidal carbonate platform Lofer cycles have been regarded as a record of sea-level oscillations driven by variations in the earth's orbit. Fresh analysis of a newly measured 700 m thick section from the Steinernes Meer is presented here. Estimation of stratigraphic completeness indicates that this sequence is only 0.75–9.5% complete, strongly suggesting that Milankovitch patterns are not preserved. Analysis of cycle thickness-frequency distributions reveals an exponential pattern, strongly suggestive of aperiodic, random deposition rather than periodic deposition in response to orbital forcing. Evidence for the importance of autocyclic processes (e.g. lateral migration of inter- to supratidal mudbanks and subtidal areas) and syn-sedimentary tectonic downfaulting events within this already active Late Triassic extensional zone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324.
本文通过1:25万《邦多区幅》和《措麦区福》区域地质调查,对西藏当雄错-姆错丙尼地区的早二叠世拉嘎组进行了地层生物及杂砾岩特征的研究,认为:所采生物化石均赋存于滑塌块体中,反映的地质时期为早二叠世Sakmarian-Artinskian期,而赋含滑塌块体的“基质”地层时代应稍晚于早二叠世Sakmarian-Artinskian期;沉积特征表明杂砾岩成因具冰海相和水下块体重力流的双重(复合)性质。  相似文献   
325.
Fe-Li云母化学成分的解释和分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世华 《地质科学》1988,(3):213-228
用置换矢量概念解释了115个天然 Fe-Li 云母化学成分的变化。Fe-Li 云母是三八面体 Li-Fe-Al 云母,其基本置换是四锂云母置换。由于 Al-Li 白云母置换和白云母置换的影响,其化学组成变化的基本趋势呈明显的非线性,因而 Fe-Li 云母不是真正的二元系。作为 Fe-Li 云母,富铁黑云母和铁叶云母都是最富铁的成员,因而建议称 Fe-Li 云母为黑云母-锂云母系列。根据化学成分,晶胞参数和折光率的异常变化还提出了该系列自然分类的方案。  相似文献   
326.
针对辽西九佛堂组存在多种内部划分方案及其他相关问题,通过实测累计达106km的十余条地质剖面,运用岩石地层学、沉积学的基本原理,从喀左盆地九佛堂组识别出5个由凝灰质岩石构成的标志层或层组,并以标志层或层组1、2、4、5的顶界将九佛堂组划分为4个段:一段主要以浅灰、灰白色富凝灰质岩石为特征,砂岩、砾岩比例大;二段以浅灰、深灰色粉砂岩、泥岩为主,部分地段夹油页岩、砂岩、砾岩;三段以褐灰色泥质粉砂岩、深灰及绿灰色粉砂质泥岩为主,根据由标志层或层组,此段又可分为2个亚段,其中上亚段含有工业意义较大的油页岩;四段主要由浅灰、灰白色粉砂岩、黄灰色砂岩、绿灰色泥岩构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凝灰质沉积造成大量生物死亡这一与火山活动相关的事件,认为盆地不同地段同期沉积的碎屑岩和部分泥质岩受源区母岩类型控制致使颜色存在差异。沿用前人意见将九佛堂组与沙海组的界线放在标志层或层组5的顶界。  相似文献   
327.
上海地区晚新生代地层划分与沉积环境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多只见及基岩的钻孔,以岩石地层为基础,结合气候一生物地层、磁性地层和年代地层等多重地层划分,对上海地区晚新生代松散地层进行了系统的划分与对比,厘定了区内第四系下限及各内分地层单位的界限.在系统阐述上新世以来沉积环境演化的基础上,对上海地区晚新生代沉积模式进行了探讨:前期,由上新世一早更新世早期的陆相环境演化为早更新世中期-中更新世的以陆相为主间或为海陆过渡相环境,形成以陆相杂色硬粘土为主的地层序列;后期,晚更新世以来演化为海相和海陆过渡相为主的沉积环境,形成灰色砂、粉土和软粘性土占优势的地层序列.  相似文献   
328.
针对目前空间信息编目多样、缺乏全球统一编目体系的现状,借鉴地理空间信息分类框架,结合地图分幅拓展球面剖分理论,提出了基于EMD的空间信息剖分一体化编目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统一剖分编目中间件,搭建了全球空间信息统一剖分编目数据的管理框架.基于EMD的空间信息剖分一体化编目模型为实现空间数据的全球化、层次化和规范化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29.
Analysis of the four cases of the sequence boundary (SB)-transgressive surface (TS) relation in nature shows that applying transgressive surfaces as sequence boundaries has the following merits: it improves the methodology of stratigraphic subdivision; the position of transgressive surface in a sea level curve is relatively fixed; the transgressive surface is a transforming surface of the stratal structure; in platforms or ramps, the transgressive surface is the only choice for determining the sequence boundary; the transgressive surface is a readily recognized physical surface reflected by seismic records in seismostratigraphy. The paper reaches a conclusion that to delineate a SB in terms of the TS is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better than to delineate it between highstand and lowstand sediments as has been done traditionally.  相似文献   
330.
本文介绍了利用钻孔构造地层学和年代学资料鉴定平原区隐伏活动断裂长期活动习性的一种新的方法和应用实例。通过夏垫断裂上下盘东柳河屯 1,2号钻孔地层剖面年代学的测定和岩性的分析与对比 ,定量地恢复了距今 2 6ka以来断裂上下盘的差异沉积历史和垂直错动过程 ,建立了鉴别古地震的构造地层学标志。在此基础上 ,将断裂两侧的累积垂直位移量作为定量约束条件从新到老恢复到每一次地表破裂型地震错动前的状态 (扣除后期的同震垂直位移量 ) ,可识别出 11次地表破裂型古地震事件。指出夏垫断裂上的地表破裂型地震复发行为与古气候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 ,气候极度寒冷的末次冰期间亚冰期和鼎盛期 (距今 19 3~ 2 6ka)共发生 6次地表破裂型古地震事件 ,这一时期是夏垫断裂地表破裂型 (古 )地震丛状群集期 ,复发间隔介于 90 0~ 190 0a ,且多数仅 90 0~ 12 0 0a。末次冰期鼎盛期晚期到冰后期 (距今 0~ 19 3ka)的地表破裂型 (古 )地震服从准周期复发模式 ,复发间隔明显地增长 ,包括公元 16 79年三河 -平谷 8级地震在内的最近 5次地表破裂型(古 )地震的复发间隔介于 370 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