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0篇
  免费   231篇
  国内免费   457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781篇
地球物理   147篇
地质学   83篇
海洋学   137篇
天文学   42篇
综合类   46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7篇
  1978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于世永  朱诚  王富葆  李弘 《地理科学》2000,20(4):331-336
太湖流域埋藏古树、泥炭、贝壳堤和新石器文化遗址,^14C年代频率变化揭示了全新世气候-海面波动与文明兴衰的时间耦合关系。本区降水量的明显增加始于8kaB.P.、7.5 ̄4kaB.P.总的看为高海面和新石器文化发展时期,但其间有相对的海面波动,即:7 ̄6.5kaB.P.为高海面期、6.3 ̄5.6kaB.P.为低海面期、4.5 ̄4kaB.P.为低海面期、3.8 ̄3.5kaB.P.为高海面期。从文化断层  相似文献   
992.
I~IOXChinese meteorologists pay continuous attentions tO monann study. In recent yeaxs, one ofth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is having put forward the new concept regarding the East Asian monann (TaO and Chen, 1987). That is to say, there exists an East Asian mon~ subsystem,which is different from and associated with indian mourn in Asian monann system. In fact,the East Asian moun can also be divided intO tropical mon~ over the SCS -- western Pacificand subtropical mourn over China mainlan…  相似文献   
993.
南极半岛近百年气温的年代际振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南极半岛及邻近地区(30°~70°W,50°S以南)气象观测资料较好的12个站,建立了该地区近百年的气温距平序列.结果表明:1)近百年南极半岛气温有3个跃变点,分别在1919-1923年1947-1953年和1976-1982年之间,两个跃变点之间的稳定气候阶段的平均长度约30a左右;2)各阶段平均气温成阶梯式的上升,近百年年气温增加了0.730℃,但增温幅度各季不同:冬季最大,夏季最小;3)南极半岛年冰密集度指数倾向率为-0.2053·(10a)-1,而且夏半年(12~翌年5月)比冬半年(6~11月)大;4)南极半岛温度与它的冰密集度指数呈反相关,夏季、秋季和年的相关系数都超过了5%信度.  相似文献   
994.
2004年南海夏季风活动概述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8  
利用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向外长波辐射(OLR)和卫星降水资料,分析了2004年影响南海夏季风活动的一些特征。结果表明,2004年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体位置比正常偏北、偏西,导致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比正常偏晚(5月19日)、强度偏大,并主要在南海地区活动。南海季风爆发期间存在明显的季节内振荡,有两个显著振荡周期:一个峰值为20-30天,另一个峰值为40~50天。南海夏季风期间,主要的水汽通量输送集中在南海一西太平洋地区,向北到达华南的水汽输送减少,致使华南地区干旱。  相似文献   
995.
NINO区SST与SOI的耦合振荡信号及其预测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奇异交叉谱(SCSA)分析方法,提取Nino 海区各区的平均海温(SST)和南方涛动指数(SOI)之间的耦合振荡信号,由此描述其年际和年代际的时变特征。基于SCSA,重建耦合振荡分量序列(RCCS),并与回归分析相结合,对Nino 各海区平均的SST月际序列作短期气候预测试验。结果表明,各海区SST与SOI的显著耦合振荡周期各有特色,其年际或10 年际变化不尽相同,从而构成了ENSO信号在时空演变型态上的复杂性。SCSA基础上的回归预报模型的预报技巧绝大部分优于SSA-AR预报模型,实际预报试验证明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996.
对1951~1994年6~7月江淮下游(6站平均)雨量距平进行小波变换,结果表明:该区域6~7月雨量存在着两个明显的周期振荡,一个是28~29年的长周期,另一个是8~9年的中周期.文中分析了两个周期的不同位相所对应的雨量特征,提出6~7月雨量趋势的预测思路,预测结果与实况对比表明,对雨量偏少年及连续两个干旱年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997.
华北降水年代际振荡及其与全球温度变化的联系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利用小波分析,发现华北近百年降水变化中除了较强的年际振荡外,存在明显的准20年振荡,但60年代后信号减弱,导致持续的偏旱气候.在全球温度场中也存在类似尺度的振荡.分析还表明,我国范围内副热带与中纬带温度差异呈现与我国北方降雨十分相似的振荡谱,20多年尺度的振荡较为明显,且也是60年代以来有所减弱.华北降雨与中低纬温差呈正相关,特别表现为两者的准20年尺度振荡位相极为吻合,在此尺度上,南北温差较大时华北降水较多.北美地区温度和一些区域降水气候也同样存在准20年振荡信号,与华北降水变化近于反相  相似文献   
998.
奇异交叉谱在海气相互作用诊断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CSA(奇异交叉谱分析)方法,对中低纬海气及中低纬环流相互作用的耦合同期信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3-7年尺度上海气相互作用关系密切,这个尺度与ENSO循环尺度基本一致,且其振荡行为与ENSO根荡相似.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中低纬海气相互作用中,ENSO是个强信号;中低纬环流相互作用存在10-12年及准4年的优势耦合周期,其中准4年振荡和ENSO循环尺度相一致.这说明中低纬环流相互作用,除受ENSO影响外,自身还存在10年左右的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999.
王塑  赵西增 《海洋工程》2023,41(2):161-168
带有弹簧支撑的水平板结构,可在波浪作用下起伏运动进行消浪,作为防波堤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如何设计支撑刚度仍是当前研究的重点课题。基于黏性流理论建立数值波浪水槽,开展规则波与起伏板防波堤相互作用的模拟,得到起伏板透反射系数随支撑刚度的变化曲线,并分析最小透射系数对应刚度下起伏板运动相位对消浪的影响。为快速得到最小透射系数对应的支撑刚度,根据弹簧—阻尼—质量模型,建立一种以运动相位为输入反推起伏板最优支撑刚度的计算方法,并将推导结果与数值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推导的最优支撑刚度值与数值最优值接近,且可省去遍历取最优值的步骤,可为起伏板防波堤的支撑刚度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00.
李崇银  杨辉 《湖泊科学》2003,15(Z1):16-22
观测资料的分析极为清楚地表明,江淮流域的夏季降水有着极为明显的低频变化,周期为30-60d和近20d的振荡是其最基本的特征,尤其是在多雨的年份.对应江淮夏季多雨(涝)年和少雨(旱)年,大气环流的分析表明其大气季节内振荡(IS0)的形势有着显著的差异.例如在多雨(少雨)年,在长江以南的850hPa上为一个低频(IS0)反气旋(气旋)性环流控制,而中国北部和日本一带为气旋(反气旋)性环流,从而在江淮流域形成较强的低频辐合(辐散)气流;在200hPa的青藏高原上却为一个低频气旋(反气旋)性环流所控制.分析还表明,对应多雨年,在江淮流域有明显的由中高讳度向南传播和由低玮度向北传播的大气低频振荡的汇合情况;而对应于少雨年,由中高纬度向南传播的低频系统较不明显,在江淮流域低频系统的汇合也较为不清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