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36篇
  免费   886篇
  国内免费   798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2030篇
地质学   2009篇
海洋学   2044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192篇
自然地理   870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114篇
  2021年   200篇
  2020年   247篇
  2019年   290篇
  2018年   242篇
  2017年   220篇
  2016年   229篇
  2015年   230篇
  2014年   306篇
  2013年   429篇
  2012年   247篇
  2011年   319篇
  2010年   276篇
  2009年   324篇
  2008年   403篇
  2007年   349篇
  2006年   392篇
  2005年   248篇
  2004年   263篇
  2003年   261篇
  2002年   184篇
  2001年   188篇
  2000年   162篇
  1999年   166篇
  1998年   132篇
  1997年   122篇
  1996年   101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68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1980—1993年对黄茅海河口湾进行沉积物采样和水流测定及水深测量。根据水动力和地形条件,冲淤分析及Mclaren模型研究河口湾的动力地貌体系、冲淤特征和现代沉积物运移。结果表明:(1)水下地形主要为下泄流或上溯流控制的“深槽-槽沟-浅滩-湾口”的动力地貌体系,反映了河口湾“东进西出”的水流格局;(2)整个河口湾以淤积为主,只有崖门深槽有较明显的优势冲刷特征,并随着崖门深槽向海推移和河口湾“东进西出”水动力作用,黄茅海落潮三角洲相应向西南进积;(3)应用Mclaren模型揭示了黄茅海河口湾现代沉积物运移规律,同样反映了河口湾具有“东进西出”的运移趋势。  相似文献   
92.
模型沙干重度在动床模型试验中是影响起动流速比尺和冲淤时间比尺的重要参数,其随淤积历时、粒径变化、埋置深浅和加工方法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变化规律。通过试验,结合已有的成果,对模型沙干重度受以上几种因素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变化规律在动床模型试验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3.
渤、黄、东海陆架底质的形成分布与末次盛冰期之后的海侵密切相关。末次盛冰期结束、海侵开始以来 ,潮流是渤、黄、东海陆架上的永久性主导作用应力。为从长期沉积动力演变过程的角度 ,探讨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形成分布的有关成因问题 ,利用数值模拟手段 ,再现了末次盛冰期以来 6个时期渤、黄、东海陆架潮流作用下海底的冲淤格局及底质分布。结果表明 ,扬子浅滩南侧东海外陆架的砂质沉积基本上是自 - 80 m海面以来形成的。扬子浅滩形成于 -5 2 m海面之后 ,至 - 3 0 m海面时已有一定规模 ,全新世最大海侵之后 ,逐渐形成现在规模的扬子浅滩。南黄海中部泥自 - 5 2 m海面时就已开始形成 ,- 3 0 m海面时范围很大 ,侵入北黄海 ,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 ,逐渐调整到现在的范围。渤海中央泥、北黄海西部泥、浙闽岸外泥、辽东半岛西侧与北侧的砂质沉积、西朝鲜湾与江华湾中的砂质沉积以及苏北浅滩是自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逐渐形成的。海州湾中砂质沉积形成的盛期在公元 8世纪之后。济洲岛西南泥、南黄海东部泥很可能分别形成于 - 3 0 m海面、- 5 2 m海面以来。全新世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分布的演变过程大致分为 2个阶段 :全新世最大海侵之前为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分布宏观格局的形成阶段 ;全新世最大海侵至今为渤  相似文献   
94.
本文系根据1992年8月和1993年2月(夏、冬两季)对南麂列岛潮间带的环境本底调查以及对水质、底质、生物样监测结果的资料整理而成。调查结果表明,潮间带水质、底质除个别断面外,均处于良好状态。生物体重金属残留量全部低于全国海岸带调查时统一的标准,生态环境条件较好。  相似文献   
95.
A study of an expanding seagrass bed on the south-west coast of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involved documentation and explanation of the pattern of expansion of the vegetation as well as documentation an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accompanying chang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infaunal invertebrates. Expansion followed a major environmental change, improved water clarity initiated in 1969 when a causeway blocked access to the site for silty Fraser River water. The original eelgrass (Zostera marina) bed expanded landward over 30 m year−1, probably causing more and more water to be retained in the bed at low tide and thus improving its own habitat. More rapid expansion occurred from 1979–1983 after Z.japonica colonized at the landward edge of the eelgrass bed and in a separate intertidal area. Expansion ceased around 1983 coincident with, but probably independent of, further construction.Burrowing shrimp (Callianassa californiensis) decreased in abundance between 1977 and 1984 in areas where the two seagrasses colonized. Short-term experiment over one summer and fall showed that removal of all shoots allowed adult shrimp and tube worms to colonize the sediment while addition of shoots of Z. japonica by transplanting caused temporary decreases in shrimp abundance. After a few weeks an established shrimp population destroyed the transplants. Among reasonable alternate hypotheses for the decline in Callianassa, the effect of sediment texture can be eliminated, but either direct negative effects of seagrass, i.e. inhibition of the burrowing of adult shrimp or of settlement of juveniles, or indirect effects, i.e. the harboring of more predators of shrimp in seagrass beds, deserve further study.  相似文献   
96.
胶州湾口海底沙波的类型、特征及发育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多波束资料对胶州湾口的海底沙波类型、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研究区主要有线性沙波(二维)、沙丘(三维)2种沙波类型。结合水流流速、海底构造和表层沉积物综合分析发现:海底沙波缓坡朝向与优势流向不完全一致,为强流作用的产物,在涨、落潮作用下均可形成;沉积物的多寡是研究区海底沙波类型分布的决定因素,海底松散沉积物较为丰富的地区形成二维沙波。在水动力强大的胶州湾口,沉积物多分布在构造低洼地带,使二维线性沙波的分布与海底断裂延伸方向一致。  相似文献   
97.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探测技术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是未来的新型能源,地球化学探测与分析技术在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研究和开发中发挥巨大作用。简要介绍了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探测方法及相关的分析测试技术,包括海底沉积物、海水、海面低层大气中烃类气体(主要为甲烷)、孔隙水中阴阳离子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异常等。并对发展天然气水舍物地球化学探测与分析新技术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8.
长江口枯季悬沙粒度与浓度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3和2004年枯季在长江口采集水样并作水文观测,对所获水样进行过滤和粒度分析,以计算悬沙浓度和悬沙粒度分布。结果表明,2003年11月小潮期间,悬沙中值粒径与悬沙浓度存在着显著的指数关系,在大潮期间没有显著关系;在2004年2月小湖期间,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关系,但在大潮期间存在着显著的指数关系。枯季水体悬沙以粉砂组份为主,并且随着向口外的推移,细颗粒组份逐渐增加,但在拦门沙最大浑浊带附近,由于絮凝作用,沉积物粒度变幅较大,可产生粒径粗化的现象。小潮期间,砂含量较低,但与悬沙浓度之间有显著相关关系;大潮期间,悬沙粒径粗化,但砂含量与悬沙浓度之间的关系不显著。上述分布趋势与沉积物来源、当地的水动力条件和絮凝作用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9.
青藏高原中部湖泊沉积物中Zr/Rb值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由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构造复杂,湖泊沉积物中的粒级差别很大,单一的测量方法往往难以奏效。Rb、Zr是表生地球化学过程中的稳定元素,但它们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别,Rb一般富集在细颗粒中,Zr则在粗颗粒中含量较高。研究发现,湖泊沉积物中Zr/Rb比值与粘土(<2μm)含量存在显著相关,Zr/Rb值反映了湖泊沉积物的粒度大小。Zr/Rb比值所揭示的青藏高原中部280万年来经历的3次大的环境演化过程与岩性变化、孢粉指标反映的环境特征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0.
南海西沙西南海域表层沉积物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西沙西南海域表层沉积物样品矿物成分,地球化学,微体古生物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沉积物可分为7种类型,沉积环境主要是陆坡,部分为深海平原,海洋生物,海洋化学以及火山物质的沉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陆源物质的影响较小,它们主要来源于北部大陆和南部岛礁等物源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