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82篇
  免费   1482篇
  国内免费   2220篇
测绘学   89篇
大气科学   324篇
地球物理   1187篇
地质学   7462篇
海洋学   440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305篇
自然地理   666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96篇
  2022年   186篇
  2021年   260篇
  2020年   269篇
  2019年   297篇
  2018年   258篇
  2017年   305篇
  2016年   337篇
  2015年   307篇
  2014年   397篇
  2013年   521篇
  2012年   476篇
  2011年   535篇
  2010年   400篇
  2009年   506篇
  2008年   500篇
  2007年   513篇
  2006年   565篇
  2005年   429篇
  2004年   431篇
  2003年   374篇
  2002年   365篇
  2001年   325篇
  2000年   356篇
  1999年   277篇
  1998年   202篇
  1997年   219篇
  1996年   180篇
  1995年   150篇
  1994年   110篇
  1993年   76篇
  1992年   63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91.
昆仑造山带二叠纪岩相古地理特征及盆山转换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昆仑造山带基本构造-地层格架主要奠基于古生代,是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多次洋陆转换、碰撞造山的结果。早中二叠世是晚古生代昆仑多岛洋盆(昆南洋)伸展裂陷最为强烈期,海相沉积广布,昆北为活动边缘裂谷,大部分区域为滨浅海相沉积,局部为火山盆地相沉积;昆中洋岛大部分为海水淹没,发育滨浅海相沉积;康西瓦—木孜塔格—阿尼玛卿一线及其以北昆南区为深海-半深海相沉积。早中二叠世总体表现为南深北浅的多岛小洋盆构造-古地理格局。中二叠世晚期昆仑地区发生了一次显著的汇聚作用(华力西运动),洋盆和活动大陆边缘裂谷闭合,隆升遭受剥蚀,完成了一次盆山转换。晚二叠世早期,大部分地区仍为剥蚀区,局部地区形成陆相红色碎屑岩建造,其后东昆仑东部海水从东南进入,西昆仑东部海水从西北进入,在较局限的区域内沉积了滨浅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进入了另一个盆山发展时期。笔者通过多年的野外观察、分析测试和综合研究,结合覆盖全区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及其他前人研究成果,选择昆仑造山带晚古生代盆山转换关键时期——二叠纪,对其地层、岩相特征及构造古地理环境进行研究,并探讨了其构造演化,以期对提高昆仑造山带的研究水平和指导找矿工作有所禆益。  相似文献   
992.
以层序地层研究为基础,根据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镜质体反射率、X衍射及地球化学等分析,对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层序与成岩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层序部位具有不同的成岩响应,低位体系域主要发育微晶方解石胶结、硬石膏胶结、黄铁矿胶结等,湖盆扩张体系域主要发育有铁碳酸盐胶结、粘土矿物胶结等;高位体系域主要发育有白云石胶结、铁白云石胶结、溶蚀作用、粘土矿物胶结等;层序界面附近主要发育溶蚀现象和铁碳酸盐岩胶结现象。层序发育过程中,原始水介质条件及元素富集规律是引起早期成岩响应的主要因素,并对早期的成岩物质组分造成强烈影响;讨论了层序对成岩演化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a.层序发育控制了原始成岩组分,进而控制后期成岩改造;b.早期成岩作用对层序发育过程具有一定的响应关系,后期成岩改造掩盖了部分成岩响应;c.层序界面通过河流作用、沉积间断减缓压实作用、后期成岩流体的侵入作用对成岩演化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993.
目前针对兰坪-思茅盆地层序地层的研究还相对薄弱,在野外实测剖面的基础上,运用构造-层序地层学理论,在兰坪-思茅盆地东南缘的歪古村组中识别出了一个Ⅰ型层序界面及两个II型层序界面,将该组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及一个上升半旋回,并建立了层序的演化模式,显示南西向的河流对本区歪古村组的沉积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4.
广东东莞盆地地热地质条件及勘探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广东中新生代盆地隐伏地热资源的勘探开发前景,在充分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沉积盆地地热资源形成的原理,结合东莞盆地地热地质条件,对东莞盆地地热的热源、储层、盖层、热水通道条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莞盆地具备较好的成热条件,具有形成热传导型中低温地热系统的地热地质条件,在断裂破碎带尤其是断裂交汇地段是沉积盆地最有利的成热部位,勘探开发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995.
洞庭盆地中更新世洞庭湖组砾石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位于洞庭盆地安乡凹陷东南部的两护村ZKC1孔中更新世洞庭湖组砾石层进行了粒度和砾态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砾石的粒度变化反映出2个较大尺度的由大→小的旋回,早旋回由洞庭湖组下段砂砾层组成,晚旋回由洞庭湖组中段上部的砂砾层组成,反映出中更新世早-中期安乡凹陷的两次由慢→快的幕式沉降过程。在上述2个大的粒度旋回之上,叠加有多个更小尺度的砾石粗、细变化,主要与气候干湿的频繁波动有关。洞庭湖组中段顶部砾石的磨圆度明显偏低,反映其沉积时期盆地沉降和周缘隆起区抬升活动的增强。  相似文献   
996.
邹平地区是山东省内最主要的铜矿产地和成矿远景区,先后发现了王家庄铜矿和碑楼铜矿,构成了区内典型的次火山岩型矿床系列。该文通过搜集和研究邹平火山岩区以往多年的信息资料,并结合近几年的地质物化探工作及其找矿成果,初步建立了邹平火山岩盆地铜矿的地球物理综合找矿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就下一步该区找矿方向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97.
盆地模拟是含油气盆地勘探评价的重要技术方法之一。BasinMod盆地模拟软件是用C++Builder4.0开发研制的微机版盆地模拟软件。应用BasinMod软件能够进行埋藏史、热史、生排烃史、油气运聚史的模拟和油气资源量估算。埋藏史模拟现已开通压实回剥法,热史模拟已开通地温梯度法,生排烃史模拟已开通烃产率法和化学动力学法,油气运聚史模拟已开通运载层吸附油气散失模型法,资源量估算已开通排聚系数法。BasinMod盆地模拟软件具有Windows图形用户界面,用户可以通过对话框进行软件操作,操作简单灵活,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998.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近地表油气化探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荣发准  孙长青 《西北地质》2010,43(1):98-106
通过对研究区化探指标组合关系、受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区域地球化学变化规律与油气的关系及油气化探效果分析,建立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寻找天然气的有效化探方法和指标组合系列,依此进行全区背景分析和异常优选。通过剖析杭锦旗地区区域地球化学背景,突出地球化学指标在空间上的展布规律,从而揭示异常与油气间的内在联系。指出本区油气化探指标丰度及变异特征属低背景非均匀场范畴;在烃类分异特征上,本区地球化学场具有南北分区的特点:南侧烃类以微渗漏为主,北侧逐步向宏渗漏过渡,表明地球化学场与油气运移聚集关系密切,证实了本区具有较充足的气源。在化探指标的浓度分布特征上,本区存在北西西—南东东向的伊深1井及其以北区域、泊尔江海子断裂及其以南区域两个高值带,展布受乌兰格尔隆起及泊尔江海子断裂控制。从异常的分布特征,指出伊21井—伊10井—伊17井—乌兰吉林庙以南为有利勘探区带,泊尔江海子断层以南的伊金霍洛旗—合同庙—小乌兰敖包—拉不仍为研究区最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999.
东昆仑西段黑山构造蛇绿岩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黑山构造蛇绿岩中基性火山岩、基-超基性岩的岩石组合及其岩石学、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等特征研究认为:黑山构造蛇绿岩带是祁漫塔格结合带重要物质组分,是在加里东晚期板块俯冲-碰撞过程中逐渐演化形成的,区域上与那棱格勒构造带相连,是柴达木陆块与东昆北陆块的分界断裂。通过同位素地质年龄研究认为该蛇绿岩形成于南华—奥陶纪,构造就位于志留纪—早中泥盆世。对东昆仑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新资料。指出黑山构造蛇绿岩以北的祁漫塔格地区(柴达木陆块)发育与岩浆岩、变质岩有关的铜、钨、钛、铁等与热液、区域变质有关的内生矿产;以南的库木库里盆地发育砂砾岩型铜矿、砂金、石膏和石盐等外生矿产。  相似文献   
1000.
祁漫塔格地区十字沟蛇绿岩地质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十字沟蛇绿岩产出于东昆仑西段祁漫塔格结合带东部,主要由蛇纹岩、辉长岩、辉绿岩、基性火山岩及硅质岩等组成。其中,从超基性岩—基性岩—基性火山岩,具稀土总量逐渐增加,轻稀土弱亏损型特征,基性火山岩为洋脊玄武岩,总体岩石化学成分与大洋中脊低钾拉斑玄武岩相当,三者的配分型式基本一致,说明其继承了源区地幔的特征,微量元素显示基性火山岩具弧后盆地玄武岩特点。Nεd(t)比值表明玄武岩来自亏损地幔源区,总体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以N-M ORB型为主,兼具有E-M ORB型的特征,形成于与俯冲作用有关的弧后盆地环境,形成时代为晚奥陶世。后期至少经历了3期以上构造变形变质作用的叠加改造,于早志留世运移至地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