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56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33篇
地质学   119篇
海洋学   19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51.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rock quality assessment analysis from discontinuity measurements along a scanline is the correlation of intact lengths. The autorun model and first order autorun coefficient are proposed as a method for objectively quantifying intact length correlation structure and discontinuity occurrences along any scanline. Necessary definitions for the methodology are presented on a quantitative basis such as the alternative intact length percentages and experimental autorun coefficient. An expression is proposed for the number of discontinuity occurrences along a scanline depending on the scanline length, alternate intact length percentages, and the autorun coefficient. Monte Carlo simulation technique is used with a suitable autorun model to verify this expression. A mathematical expression is derived for the expected Rock Quality Designation (RQD) value by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correlation of the intact lengths. Additional simulations show the validity of the new RQD expression. With the methodology proposed much less engineering experience and judgment are required in estimating the RQD value from scanline measurement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ology has been presented for some field data.  相似文献   
52.
节理面构成块体的概率公式及其工程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块体理论和概率分析理论,建立了同时考虑节理面间距和延展性随机特性的情况下构成块体体积的理论公式,据此分析了节理间距、延展性随机特性与构成块体体积的关系,进而得到了具有实用价值的计算公式,该公式结合可动块体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赤平投影难以计算小型结构面构成块体体积的问题。工程实例表明,该公式具有实用性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3.
通过现场振冲砂桩施工及标贯试验,围绕振冲砂桩复合地基砂桩的合理间距开展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本文各种试验工况中,1.4m工况的桩间距为振冲砂桩施工的最优间距.分析认为对于振冲砂桩施工法而言,当地层条件、振动力、振动频率及施工工艺一定时,实际密实效果主要与桩间距有关.在与本文试验场地条件相似的场地进行振冲砂桩复合地基施工...  相似文献   
54.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田勘探开发早期,对控制油藏的大断裂已有认识。进入开发后期,油区内部的微小断层的作用逐步突显出来,微小断层在油田开发中是导致地层砂体不连通、注采不对应、剩余油分布不均的重要原因。通过开发后期精细地震资料解释结合小井距密集分布的单井资料对比分析,总结出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区内主要发育五种类型的断裂构造样式:逆冲叠式、y字型式、逆冲楔入式、背冲构造式和走滑扭断式。根据生产动态剖析认为油区内部微小断层对生产动态及剩余油分布具有重要影响,体现在影响断裂两侧储层性质分布差异、水驱油效果的差异、油水空间运动规律、油水界面的差异、注采效果差异等诸多方面,总之:综合运用各种资料分析是精细刻画储层提高采出程度的基础。  相似文献   
55.
魏润相 《陕西地质》2011,29(2):96-99
在煤炭地质勘查中,对各勘查工程所揭露的各煤层进行编号,通常采用煤层层间距,岩、煤层自身特征其及组合关系、标志层、生物化石、测井地球物理特征、地震物性特征等要素进行综合对比。其中煤层层间距对比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有效对比方法。  相似文献   
56.
In this study,we used remotely sensed data,GIS modeling,and statistical methods to evaluate the damage caused by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May 12,2008) to the giant panda (Ailuropoda melanoleuca) habitat in the World Nature Heritage Sichuan Giant Panda Sanctuary (WHSGPS) in China.A landscape ecological analysis found increases of landscape heterogeneity,complexity,and fragmentation in the giant panda habitat after the earthquake.A terrain analysis found that slope and elevation are directly associated with t...  相似文献   
57.
基于双剪强度理论土拱效应的基坑支护桩间距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桩间土拱效应形成机理的基础上,以圆形支护桩为研究对象,利用合理拱轴线和起拱点土体破坏面等几何特征,建立抛物线土拱分析模型,通过桩间土拱静力平衡条件和双剪强度理论来确定桩间距,推导出圆形支护桩的合理桩间距计算公式,桩间净距随桩后土体粘聚力或内摩擦角的增大而增大,却随着桩后主动土压力或中主应力参数m的增大而减小,且随着参数m的增大,桩后主动土压力是逐渐增大的.最后通过工程实例计算支护桩间距,并与有限元法和规范法计算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基于双剪强度理论土拱效应的基坑支护桩间距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58.
王学滨  伍小林  潘一山 《岩土力学》2012,33(8):2395-2402
为了避免均质和非均质模型不能较好地模拟围岩的层裂或板裂化现象,将岩石视为等效连续介质,即颗粒体材料。颗粒被视为弹性材料,而颗粒之间的界面破坏后被视为摩尔-库仑材料。颗粒和界面均被离散为正方形单元。采用FLAC研究了不同侧压系数时圆形巷道围岩中的剪切应变增量、最小、最大主应力等的分布规律。研究发现,颗粒体材料模型在压应力作用下诱发出的拉应力值接近于在模型边界上所施加的最大压应力,而最大压应力是所施加的最大压应力的数倍。这些结果意味着均质和非均质模型的计算结果是偏于不安全的。另外,最小主应力和剪切应变增量的等值线图均显示,这些量的高值区的距离大致相等,这与V形岩爆坑内的板裂化现象类似。围岩层裂现象的原因是环向的高压应力和径向的高拉应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9.
基于两相流低渗油藏合理注采井距确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确定低渗油藏合理注采井距的方法,主要以启动压力梯度为判断基础,而实际生产过程中两相渗流阻力也有影响.从渗流力学出发,考虑非活塞驱替两相流及启动压力梯度,分别以油相区、油水两相区及纯水区的渗流数学表达式为基础,得出基于两相渗流低渗油藏合理注采井距的新方法,并通过实例计算与结果对比证实其理论的合理性与可靠性.实例计算得出注采压差为40.0MPa,渗透率为1.0×10-3μm2时油藏合理注采井距为130m.考虑两相渗流确定的合理注采井距随渗透率增大而增大,但增长幅度随渗透率的增大而减缓,且渗透率与井距呈近似幂函数关系;随渗透率增大,新旧方法确定的井距相差越来越大,因此计算合理注采井距时,应考虑启动压力梯度与油水两相渗流阻力共同作用,以使其计算结果更加合理可靠.  相似文献   
60.
为了对大庆油田水驱油藏层系井网进行优化调整和剩余油挖潜,研究特高含水期多井系统井间干扰规律,应用势的迭加原理分析3口井的激动井产量、距离及相互位置对观察井(油井)产量和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激动井是油井时,激动井产量越大,与观察井距离越近,激动井之间距离越远,观察井产量越小,压力恢复越低;当激动井是水井时,激动井注水量越大,与观察井距离越近,激动井之间距离越远,观察井产量越大,压力恢复越高.在采用均匀井网时,油井间的影响使观察井产量降低、压力下降;注水井的影响使观察井产量上升、压力升高.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零散,采用均匀井网可以有效挖潜剩余油,可以通过注水调整观察井产量和压力,均匀井网更有利于提高油田注水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