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97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208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Wencai Yang 《Tectonophysics》2009,475(2):226-234
All results from integrated geophysical investigations in the Sulu region a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trying to reconstruct the Sulu UHPM processes. New seismic S-wave tomographic results suggest a velocity-abnormal zone occurs beneath the Sulu crust, revealing detailed upper mantle structures that high-velocity lumps within the abnormal zone are sequentially distributed beneath the bottom of the asthenosphere. These high-velocity lumps might represent delaminated eclogites or residuals of the subducted oceanic plate. Based on integrat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geophysical data, we propose a working model for tectonic reconstruction of the Sulu UHPM processes, which can explain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structures of the area. The involved tectonic processes are related to north-eastward escaping of the Sulu terrane, subduction and delamination cycles of the Dabie-Sulu oceanic plate, and post-orogenic lithospheric thinning and magma underplating. The UHPM rocks are believed to have syn-subduction delaminated down to the bottom of the asthenosphere during 245-180 Ma, and the delamination process seemed smooth and nearly continuous without extensive violence.  相似文献   
82.
An unusual zircon SHRIMP dating result of a granitic gneiss from the Qinglongshan eclogite-gneiss roadcut section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 very peculiar and complicated internal structures, as well as the very low Th/U ratios (0.01-0.08) of the zircons indicate that they were formed by metamorphic recrystallization. Strongly in contrast with previously published zircon U-Pb ages of the Dabie-Sulu UHP metamorphic rocks where protolith ages of 600-800 Ma are commonly recorded, only metamorphic age of 218±5 Ma, defined by 18 analytical spots either in rim or in core of zircons, are recorded in this granitic gneiss. This age represents the time of the complete metamorphic recrystallization overprint on primary magmatic zircons. The recrystallization was derived by the UHP metamorphism, and was strengthened by the early stage of retrograde metamorphic fluid activity.  相似文献   
83.
裂变径迹、同位素年龄研究苏皖周边隆起构造抬升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裂变径迹测年、同位素测年等研究了苏皖周边的江南隆起、张八岭隆起、苏鲁隆起在不同地质年代发生的不同级别构造抬升。研究表明,这些隆起虽然出露元古代地层,然而并非持久存在的"古隆起",而是有过"隆升-夷平-沉积-再隆升"经历的古、今隆起。包括三大隆起在内的苏皖下扬子区曾大面积覆盖古生界、上白垩统、下第三系等沉积物,由于印支—早燕山运动,始新世中期的真武事件(51Ma)和渐新世(38~24Ma)沉积间断等导致了目前海相、陆相盆地的分割和残存。  相似文献   
84.
北苏鲁超高压变质岩锆石中的矿物包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福来  叶建国  薛怀民 《地质学报》2006,80(12):1813-1826
北苏鲁莒南—岚山头—日照—桃行—仰口—荣成—威海一带榴辉岩的围岩经历了强烈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的改造,峰期超高压矿物组合已完全被后期退变矿物组合所取代。锆石微区阴极发光图像和矿物包体激光拉曼测试研究结果表明,132件不同类型岩石(包括榴辉岩、斜长角闪岩、正片麻岩、副片麻岩、大理岩、蓝晶石英岩、云母片岩和钙镁硅酸盐类变质岩等)锆石中,普遍隐藏以柯石英为代表的超高压矿物包体。此外,在南苏鲁东海及其邻区的地表露头和一系列钻孔岩心的锆石中,也普遍发现以柯石英为代表的超高压矿物包体。该项研究成果表明,在苏鲁地体由榴辉岩及其围岩的原岩所组成的陆壳岩石(约320km×20km×5km)曾发生过巨量物质深俯冲—超高压变质的壮观地质事件。  相似文献   
85.
PP3超镁铁岩主要岩石类型有纯橄岩和石榴石橄榄岩,两者为渐变,主要矿物为橄榄石、铬尖晶石、石榴石、单斜辉石和斜方辉石.铬尖晶石的Cr#[Cr/(Cr+Mg) ×100]从51~89变化,TiO2和MnO2值分别低于0.26%和0.46%.铬尖晶石矿物表现为4期次演化的特点,反映了从岩浆期、榴辉岩相、角闪岩相和绿片岩相演化特征.随着超镁铁岩的演化,铬尖晶石表现为Cr#不断增大,而Mg#[Mg×100/(Mg+Fe2+) ]不断减少、氧逸度不断增加的过程.PP3铬尖晶石反映了地幔来源,为大陆岩石圈超镁铁岩特征,后期随折返而演化.从石榴石与铬尖晶石相互转变过程看出,PP3超镁铁岩经历了深度加大的过程,超镁铁岩曾经到达100km以上的岩石圈地幔深处.在绿片岩相-绿片角闪岩相变质过程中,铬尖晶石中Cr、Mg和Al减少,Fe相对增加,产生富Cr尖晶石变质作用样式.晚期剪切变形等次生变化影响了铬尖晶石矿物成分.   相似文献   
86.
胶东地区基底长英质片麻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归属   总被引:18,自引:8,他引:10  
李永刚  郭敬辉 《岩石学报》1999,15(4):557-563
通过对胶东地区基底长英质片麻岩的地球化学研究发现, 莱西-栖霞一带的基底长英质片麻岩具有太古宙长英质片麻岩的典型特征, 微量元素组成与板内花岗岩类相似。该区应该属于华北陆块的一部分。荣成地区是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典型地区, 其基底长英质片麻岩与栖霞一带不同, 是过铝型花岗岩类, 具有火山弧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特征, 结合普遍存在的0.8Ga 的同位素年代资料, 可以确定荣成地区原来是扬子陆块的一部分。文登-威海地区的长英质片麻岩的常量和微量元素组成都与栖霞地区相当, 很可能也是华北陆块的一部分。从长英质片麻岩代表的基底岩石的地球化学差异来看, 超高压变质带与华北板块的界线应该在五莲-青岛-荣成断裂。威海一带含柯石英超高压岩块的出现很可能是因为大陆碰撞过程中复杂的构造原因, 使超高压岩片中的一部分进入了华北基底分布区。  相似文献   
87.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北缘发育的少量以浅变质基性杂岩为代表的非超高压变质岩片,为深入探讨造山带的大陆深俯冲作用及板块缝合线位置提供了重要的制约。1∶5万区域填图表明,浅变质基性杂岩分布于从家屯、胡家和海眼口等地,它们以石门-薛家庄韧性剪切带与超高压变质带分界。同位素测年结果指示,胡家斜长角闪岩时代为古元古代末(1790±27Ma、1853±15Ma),而从家屯斜长角闪岩时代为新元古代(797±11Ma、782±16Ma)。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从家屯和胡家斜长角闪岩的SiO_2、TiO_2、Fe_2OT_3和MgO含量分别为47. 20%~52. 60%、0. 98%~3. 30%、9. 31%~16. 78%和3. 76%~7. 13%,为拉斑玄武岩成分。岩石的稀土总量介于45. 8×10~(-6)~289. 0×10~(-6)之间,LREE/HREE=1. 29~11. 6,(La/Yb)_N=0. 45~17. 3,稀土配分曲线较平坦,无铕异常(δEu=0. 75~1. 37)。微量元素相对富集Ba、Rb和Sr,亏损Zr、Hf、Th和Nb。从家屯斜长角闪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E型洋中脊玄武岩相似,而胡家斜长角闪岩则具有洋岛玄武岩特点。综合分析认为,从家屯和胡家斜长角闪岩分别与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具有构造亲缘性,在三叠纪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碰撞过程中,这些不同大地构造位置和性质的基性岩被刮削叠置于板块缝合线附近,构成了大陆板块俯冲的加积杂岩。同时认为,分布在超高压变质带与非超高压变质岩片之间的石门-薛家庄韧性剪切带为一条重要的板块缝合线。  相似文献   
88.
张涛  张旭东 《海洋与湖沼》2020,51(5):991-1000
苏禄海和苏拉威西海是内孤立波频发海域,本文基于2016年10月至2019年9月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和可见光红外成像辐射计(Visible Infrared Imaging Radiometer,VIIRS)光学遥感数据开展了苏禄海和苏拉威西海的内孤立波特征分析研究。空间分布特征表明,苏禄群岛的西北部海域(118°—121°E, 6°—10°N)和苏拉威西海南部海域为内孤立波多发区域。苏拉威西海南部海域存在南向和西向交叉传播的内孤立波。苏禄海和苏拉威西海的内孤立波波峰线最长可达400—500km,主要集中在100—150km范围内。利用射线追踪法结合遥感图像分析表明,锡布图岛和锡穆努尔岛附近海域存在4个内波发生源,生成的内孤立波分别向苏禄海的西北方向和苏拉威海的东南方向传播。遥感观测表明苏拉威西海也存在自东向西传播的内孤立波,共有3个发生源,位于邦加岛与比亚罗岛附近海域。苏禄海的内孤立波主要向西北方向传播,其传播速度在2m/s左右。苏拉威西海自东向西传播的内孤立波的速度在3.1m/s左右,自北向南传播的内孤立波的速度为3.0m/s左右。  相似文献   
89.
苏鲁榴辉岩中除了早前发现的一粒金刚石外,最近又发现了6粒,它们具有基本相似的外形和大小,但其晶体结构与普通自然界金刚石和人工合成金刚石存在一定差别.金刚石具有异常X-射线衍射峰以及有磁铁矿的包裹体等特征,表明可以排除这些金刚石是人造或被外来样品混染的可能性.金刚石的再发现,证实苏鲁榴辉岩的形成压力可以达到4GPa以上,并且为大别和苏鲁两个超高压变质带的对比提供了一个重要标志.金刚石的异常晶胞参数和X-Ray异常峰的出现有可能与超高压变质作用有关,但需要实验岩石学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90.
以地震测深剖面提供的地壳结构为初始模型,结合大陆科学钻探岩芯和地表地质资料,对苏鲁地区40 000 km2的1∶10万航磁资料进行了处理.根据岩石磁性参量与岩性的相互关系,对该区3条断面进行了约束反演计算,获得了3条断面的岩层结构特征:5 km深度范围内主要为榴辉岩、大理岩和片麻岩,5~7 km为含柯石英榴辉岩的超高压变质岩片,7 km至上地壳底部为经历超高压变质的片麻岩或花岗闪长岩;中地壳(10~19 km)主要为高压变质片麻岩和后期侵入的花岗岩,下地壳(>19 km)主要为酸性、基性麻粒岩.3条剖面上的超高压变质岩片向北倾斜至地表,说明它很可能是华北克拉通的俯冲和原路折返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