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148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432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21.
毛湾矿区出露的岩体属川口岩体的一部分,岩性为二云母二长花岗岩,高硅、中碱,SiO_2和K_2O含量分别平均为74.72%和4.33%,Na_2O+K_2O平均为8.11%,K_2O/Na_2O平均为1.18%,Al_2O_3平均为13.28%,总体属过铝质钙碱性花岗岩类。Ba、Sr等元素表现为强烈的亏损,Mn表现为弱亏损;而Nb、Ta、Sb、W、Mo、Bi、Sn等相对富集,∑REE平均77.22×10~(-6),(La/Yb)N平均为2.67,LREE/HREE平均为2.92,δEu值平均为0.16,显示出岩体从早到晚具有中酸性向酸碱性演化的明显特征,轻重稀土比值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表明其挥发组分含量由少到多的演化规律,对探索成矿花岗岩形成的物质来源、岩浆演化机制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22.
在总结构造与成矿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构造成矿动力学的含义及其研究对象,认为构造成矿动力学应用于隐伏矿预测研究是在成矿地质背景的基础上,从矿田构造地球化学、矿田构造、成矿构造应力场、构造流体动力学和金属矿床流体地球化学等方面着手,结合实验模拟,借助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进行综合信息提取(成矿环境→成矿作用过程→构造条件→构造地球化学条件→构造动力条件→流体动力学条件)→模型建立(矿床成矿模式→构造控矿模式→构造地球化学场→构造应力场、能量场→流体运移势场→构造成矿动力学模型)→模型检验和优化→矿床(体)定位预测的研究,从而构成了构造成矿动力学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实践表明它对隐伏矿定位预测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23.
南天山查汗沙拉-地那达坂锑矿化区为中亚南天山成矿带的东延部分.区内广泛分布有泥盆系滨浅海含碳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岩石具有较高的Sb背景场.异常多呈Sb、Au、As、Hg等元素组合异常出现.异常区内已发现查汗沙拉、地那达坂锑矿床(点).区内锑矿化及异常均受近NW向大型逆冲推覆构造系统控制,具有很大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324.
班公湖-怒江带、羌塘地块特提斯演化 与成矿地质背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孟家屯岩组是山东省地矿局第九地质队张连峰等人1992年进行1∶50000新汶、放城幅区调时,在新泰市孟家屯一带发现的一套石英岩组合的表壳岩,并将其划归为泰山岩群的底部[1]。前人认为孟家屯岩组总体上发生了3期变质作用?:第一期区域变质作用,使孟家屯岩组泥质岩中出现了斜长石、蓝晶石、铁铝榴石,基性岩中出现斜长石、普通角闪石等新生矿物,变质作用达中级变质,岩石的形成温度为T=530~630℃,压力p=0.58~0.72GPa,属中压相系中的低角闪岩相;第二期区域变质作用为泰山岩群地层发生的退变质作用,形…  相似文献   
325.
安徽铜陵冬瓜山铜、金矿床两阶段成矿模式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冬瓜山铜金矿床包括层状硫化物矿体、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层状硫化物矿体具层状形态和层控特征,矿石具块状、层纹状和揉皱状构造。燕山期岩浆岩及其岩浆流体对层状矿体进行了叠加和改造,改变了其结构构造、矿物组合和矿石成分,并在其上叠加蚀变和矿化。层状矿体中的铜是由含铜流体交代块状硫化物矿石形成的。冬瓜山铜金矿床经历了两次成矿作用:第一成矿阶段.在石炭纪中期,海底喷流作用形成了块状硫化物矿床,矿石成分以硫、铁矿为主;第二成矿阶段。燕山期岩浆侵人,一方面岩浆热液与围岩相互作用发生矽卡岩化、硅化、钾长石化、石英绢云母化和青磐岩化,形成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另一方面岩浆流体对块状硫化物矿体进行叠加改造,致使块状硫化物矿体富集铜等成矿物质。  相似文献   
326.
云南景谷宋家坡铜矿床产于英安斑岩体及其围岩中三叠统火山岩地层中,矿床蚀变发育,原生矿化相对较弱,次生硫化物富集。本文报道了对该矿床的蚀变和矿化英安斑岩进行的Sm-Nd法和^40Ar-^39Ar快中子活化法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结果。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Sm-Nd法和^40Ar-^39Ar快中子活化法给出了英安斑岩和原生铜矿床的形成年龄,时代为印支期中三叠世;而且^40Ar-^39Ar快中子活化法给出的年代学信息较多,其高温阶段坪年龄大致与特提斯洋闭合时间一致,而较低温阶段的表面年龄反映了燕山期甚至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对成矿的改造。总之,宋家坡铜矿床的赋矿英安斑岩及区域中三叠世火山岩的成岩作用相对于特提斯洋的闭合及陆块碰撞俯冲在时间上基本同时。成矿与成岩关系密切、时间相近,且成矿经历了多期作用,原生矿化属斑岩型铜矿化,后期受盆地热卤水淋滤富集和表生氧化改造。  相似文献   
327.
在大量取样分析的基础上 ,本文系统分析研究了围岩、矿石、方解石脉和铀矿物的稀土元素组成 ,讨论了岩石、矿石沉积和成岩过程中的稀土元素变化规律 ,总结了川北砂岩型铀矿床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通过与典型的火山岩型和变质岩型热液成因铀矿床进行对比 ,认为川北砂岩型铀矿具有热液 (水 )改造成矿作用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点 ;铀矿化经历了沉积成岩和热液改造富集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328.
查干诺尔盆地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红旭  郭华  卫三元 《铀矿地质》2004,20(6):344-351,357
本文着重从盆地构造演化这一角度出发,论述了盆地构造演化对盆地结构、沉积充填序列、水文条件、铀活化迁移等与盆地铀矿化作用关系密切的因素的控制作用,认为盆地构造为查干诺尔盆地铀矿化作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控制了查干诺尔盆地铀矿化的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及矿化程度。受盆地构造演化特征的影响,盆地内铀矿化存在两种类型,即潜水氧化带型和局部性层间氧化带型。  相似文献   
329.
出露在胶东一带的前震旦系胶东群,是一套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形的变质岩系。研究这一课题,对深入认识胶东地区的地壳演化、古构造特征以及地层的划分等重大地质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指出:胶东群构造旋回的褶皱序列可划分为四期变形,各期的褶皱样式、规模和方向都具有不同的特征。根据本区几期褶皱发育的特点和各期叠加干涉的型式表明,这套古老的变质岩系是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作用,其变形总趋势是由第一期的强烈的构造置换和层内塑流为特征的小型褶皱开始,演变至第四期的开阔宽缓弱塑性变形的大型褶皱而告终。这一变形过程反映出温压条件由高向低变化的递减规律。此外,本文还对塑流褶皱的成因机制、胶东群的地层划分以及褶皱露头的分析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30.
The newly-discovered Donglufang Moe Cu porphyry-skarn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Yidun Terrane, southeast Tibet, with more than 80 million tonnes(Mt) of reserves(grading 0.15 wt.% Mo and0.48 wt.% Cu) hosted in Triassic strata and Late Cretaceous granodiorite porphyry. Ree Os dating of molybdenum ore yielded a weighted mean age of 84.9 ± 1.0 Ma and an isochron age of 85.2 ± 0.6 Ma.LA-ICP-MS Ue Pb dating of zircons from the granodiorite porphyry yielded206 Pb/238 U ages ranging from 87.4 Ma to 84.2 Ma with a weighted mean206 Pb/238 U age of 85.1 ±0.5 Ma, indicating a temporal linkage between granitic magmatism and Moe Cu mineralization. Geochemical analyses show that the granodiorite porphyries are I-type granites with Si O_2 contents of 64.3 -66.7 wt.%. These rocks are typically metaluminous with high K_2 O/Na_2 O ratios, low Mg O(1.32 -1.56 wt.%), Cr(5.6 -12.9 ppm), Ni(3.79 -10.81 ppm), Mg#(43 -52) values, and high Sr(304 -844 ppm), Sr/Y(21.2 -50.8) and La/Yb ratios(37.0 -60.1). They are enriched in light rare-earth elements(LREE) relative to heavy rare-earth elements(HREE), with slightly negative Eu anomalies, and are enriched in Th, U and large ion lithophile elements(LILE, e.g., K and Rb), and depleted in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s(HFSE, e.g., Nb, Ta, P and Ti). They also show negative zircon εHf(t) values(-6.7 to -2.3) and negative whole rock εNd(t) values(à5.2 to-4.3), as well as old Hfe Nd model ages, indicating the magmas were derived from a thickened ancient lower crust within the garneteamphibolite facies. Considering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Yidun Terran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ranodiorite porphyry, and the ages of mineralization obtained in this study. We suggest that the Donglufang deposit was formed in a post-collisional setting, which has a genetic relationship with the emplacement of the granodiorite porphyry. The present study provide key information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Late Cretaceous metallogeny in the Yidun Terra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