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62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402篇
海洋学   33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21.
针对辽河油田地区地下水开采引起的降落漏斗形成及扩展、咸水入侵与水质污染等问题,已开展了大量研究。提出利用VB编程软件、MO组件在ArcView GIS和Access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集数据库管理、水质评价、水位和水量预测、空间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地下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总体开发思路。该系统将信息管理与决策支持有效融合,在运用GIS功能的同时,嵌入专业模型,实现人机交互、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22.
塔河地区加里东中期古岩溶作用及分布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涛  蔡希源 《地质学报》2007,81(8):1125-1134
地震资料解释、地层古生物、钻井地质及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证据证实塔北地区存在加里东期运动及该期岩溶作用。本文探讨了原岩性质、断裂裂缝发育程度、古地貌形态、古气候等岩溶发育的控制因素,从岩石学、锶同位素、包裹体特征等方面建立了识别加里东期大气水作用的标志,指出早期断裂及伴生裂缝发育程度是加里东中期岩溶作用的主控因素,总结了该期岩溶具有以下特征:①层控性:岩溶发育具有发育面积广,深度浅,在不整合面以下0~35m发育;②断控性:较大溶洞发育在断裂附近;③有效储层具较强非均质性。由此预测该储层发育区位于古风化壳剥蚀区和加里东期断裂发育区的叠合部位,主要位于阿克库勒凸起的轴部倾没端和塔河西南部、东南部的北东向、近南北向断裂发育区。该期岩溶的存在与发现,对塔河油田南部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3.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的特征及缝洞单元划分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油气藏高度远大于残丘圈闭幅度,油气分布受储集体发育程度控制,纵向上不连续,储集体主要为岩溶-构造作用所形成的缝洞,单个缝洞储集体为独立的油水系统等。运用油藏压力降落法、类干扰试井法和流体性质变化法等方法将塔河油田主体开发区划分出10个连通储渗单元和20个孤立或相对定容封闭体,对这些缝洞单元的特点作了描述。塔河油田整体上不具统一的底水;各油气藏流体性质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24.
对任丘油田开发过程中油田水水质特征及演化规律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了人工注水对油田水质的演化影响,其结果表明,注入水对油田水泊稀释混合作用明显,破坏了油层内部水-岩作用平衡,改变了井下原来的水文地球化学环境,根据诺模图求得的一些离子含量与其实际值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表明机械混合与水-岩相互作用并存,这与实际情况是吻合的。  相似文献   
25.
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直罗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为近年来新开发的一个主力油气产层。岩石学和成岩作用特征研究表明,直罗油田长6油层组以细粒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砂岩经历了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蚀作用等成岩作用,成岩作用处于晚成岩阶段A期。成岩作用控制了储层砂岩孔隙发育特征,其中压实作用与胶结作用是导致储层超低渗的主导因素,而次生溶蚀孔隙的形成对储层砂岩物性具有一定改造作用,并控制了该区长6油层组相对高孔高渗储层的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26.
基于区域地质背景资料,综合运用岩芯观察、岩相和测井相分析等手段,对临南油田街2断块沙三上亚段Ⅴ砂岩组沉积微相的沉积相标志、类型以及展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临南油田街2断块沙三上亚段Ⅴ砂岩组为一套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亚相类型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沙三上亚段Ⅴ砂岩组主要沉积微相可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湾、河口坝、远砂坝和前缘席状砂等5种微相,并建立了沉积微相识别模式;沉积特征和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呈现在近东西向剖面上砂体连续性较好,可见河口坝与前缘席状砂的交替出现,而在近西南—北东向剖面上,砂体横向上一般由水下分流河道过渡到河口坝或前缘席状砂。总之,临南油田街2断块沙三上亚段Ⅴ砂岩组是研究区三角洲形成的高峰期,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为主要的储集砂体。  相似文献   
27.
塔里木盆地英买力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族群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英买力地区油气成因复杂,采用多馏分、多组分化学成分分析及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途径,对该区海相、陆相油进行精细分析。结果表明,英买力油田主要有两大类油组,分别是南部YM2井区的海相油(I类)和北部YM7井区的陆相油(Ⅱ类),各自具有典型的海相油与陆相油的特征。进一步分析表明,两大油组内部仍有分异。将第二油组进一步分为两亚类,以中、古生界产层为主的正常黑油和重质油为一类(Ⅱa),以古近系为主的凝析油为另一类(Ⅱb)。两亚类原油正构烷烃单体烃同位素稍有差异,芳烃组成与分布具有显著差异。较之于Ⅱa原油,Ⅱb原油富含联苯系列与氧芴系列、不同类型芳烃系列中以低分子量同系物占绝对优势,其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更重,与相邻的羊塔克地区原油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表明两者之间有一定的成因联系,前者可能为混源油,由位于库车坳陷中拜城凹陷提供两种陆相烃源岩。英买力地区陆相油并非以往确认的一种成因类型,可能至少由两套性质迥异的中生界烃源岩供烃。英买力地区第一类海相油(I类)尽管生物标志物特征相近,但分析原油的单体烃碳同位素具有显著差异,同样存在油气混源的可能。英买力地区海、陆相原油特征与成因的深入剖析,对于该区精细油源确认、油气成藏机制乃至油气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8.
塔河油田巴楚组底部砂泥岩段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河油田下石炭统巴楚组底部砂泥岩段岩性复杂,沉积相类型及分布规律不清楚。利用岩心观察、连井剖面对比、薄片分析、地震属性分析等方法,对巴楚组底部砂泥岩段沉积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巴楚组底部砂泥岩段主要为冲积扇、潟湖、障壁型滨岸相沉积。冲积扇沉积发育于工区北部S85井附近,为北东-南西向展布的朵状体,岩性以大套细-中砾岩为主,物性差,不具储集能力;潟湖沉积分布于工区南部古鼻凸西南轴部,岩性主要为钙质泥岩、泥灰岩;障壁岛沉积位于工区南缘,沿北东东向平行于阿克库勒古鼻隆轴线分布;滨岸沉积位于工区西南部,主要发育临滨亚相,以细砂岩沉积为主。障壁沙坝和滨岸临滨砂岩的储集能力良好。  相似文献   
29.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溶洞充填物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塔河油田奥陶系缝洞型储层是该区最重要的油气生产层段,古岩溶作用产生的大量溶洞作为油气的存储空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通过对11口井充填溶洞的岩心观察,划分出化学沉(淀)积岩相、搬运型岩相、垮塌型岩相、渗流充填相4大类溶洞充填相。搬运型岩相为溶洞的早期充填产物,当地表岩溶的溶蚀作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岩石会发生崩落,崩落的结果就产生了垮塌型岩相,后期的渗流充填相以填隙物的形式充填在垮塌型岩相里。据区内Ta井的典型溶洞充填特征,归纳出其充填序列为上部的溶洞破裂相、中部的塌陷相及下部的海水侵入充填相。溶洞充填物中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等的地球化学特征,证实区内存在海水-淡水混合岩溶,对油田的开发生产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0.
西峰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2_2砂层组沉积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峰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22砂层组的泥岩颜色、岩石类型、沉积构造、生物化石、沉积层序以及单井相等的研究,认为延长组长22油层主要沉积相为正常三角洲沉积。三角洲平原是该区三角洲砂体堆积的主体。可进一步辨别出分流河道、天然堤、分流间湾及决口扇4个微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