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62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402篇
海洋学   33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31.
塔河油田四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中的缝合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的重要油气勘探区和产区,但是到目前为止,对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系统还认识不足,因而严重地影响了塔河油田的勘探开发。通过研究发现,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中的裂缝系统非常复杂,主要有两类裂缝:一种是构造裂缝;另一种是缝合线。前人认为前者重要,而忽略后者;而笔者等认为后者比前者更加重要。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中的缝合线非常发育,其频度是与石油成藏有一定关系的非构造裂缝所能及。根据缝合线与层面的关系,可以将塔河油田的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中的缝合线分为三种:顺层缝合线、倾斜缝合线和竖直缝合线。这三种缝合线彼此交织成复杂的网络系统,构成了储层内部油气运移的最初级良好通道,同时与裂缝一起构成了有效的油气运移通道和压裂的弱结构面,为油气成藏和后期的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32.
济阳坳陷沾化凹陷桩西油田古近系东营组下段砂体平面呈条带状展布,与曲流河单河道沉积砂体形态类似。砂岩的沉积成因是建立高精度时间地层格架、预测储集层属性参数空间分布及挖潜剩余油的关键基础之一。综合分析区域地质背景、地层沉积序列、岩石学性质、沉积组合以及砂体几何形态等方面,认为桩西油田东下段砂岩是在半深湖—深湖环境沿湖盆长轴方向延伸的远源滑塌型重力流水道—浊流水道沉积;沉积物源主要来自北部埕北低凸起附近的扇三角洲和水下扇。根据重力流水道的成因机制,将东下段浊流水道划分为水道中心微相、水道边缘微相和水下漫溢微相。单一水道中心微相沉积序列相当于鲍玛序列的AB、ABD或AC组合,主要沉积中厚层正递变层理含砾细砂岩相和块状层理混合碎屑岩相,属中孔中低渗储集层。研究区滑塌型浊流水道形成的外部控制因素是火山喷发及控盆断层的幕式活动所导致的长期基准面下降;内部控制因素是充足的物源、垂直湖盆长轴方向的阶梯状断裂以及负向湖盆底形等。建立了反映该区浊流水道的沉积特征及发育条件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33.
大兴安岭北部塔河花岗杂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张彦龙  赵旭晁  葛文春  张吉衡  高妍 《岩石学报》2010,26(12):3507-3520
塔河杂岩体位于塔源-喜桂图缝合带北侧的额尔古纳地块东部,是早古生代侵入的花岗杂岩体。该杂岩体的主要岩石类型为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少量碱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辉长岩以包体存在于花岗岩中。岩石成因类型为典型的Ⅰ型后造山侵入体。岩体在野外地质特征、矿物组合、显微结构、化学成分及锆石Hf同位素特征等方面都表现出岩浆混合成因。在早古生代额尔古纳地块与兴安地块拼合后的后造山伸展拉张背景下,地壳和地幔都发生部分熔融,直接起源于亏损地幔的玄武质岩浆侵入到下地壳熔融的花岗质岩浆房,经结晶分异作用,形成了塔河杂岩体不同的岩石类型。花岗岩的εHf(t)为-0.8~+5.6之间,Hf模式年龄在0.9~1.5Ga之间,反映塔河花岗岩的源岩应该是在中-新元古代时期由亏损地幔起源的新生地壳物质。结合额尔古纳地块早古生代和中生代花岗岩锆石Hf同位素资料,我们认为额尔古纳地块在中-新元古代时曾发生过一次重要的地壳增生事件。  相似文献   
34.
塔河油田6~7区孔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河油田6~7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受岩溶作用影响,非均质性极强。因此,准确地刻画储集体的形态及三维空间展布对油气田的勘探开发至关重要。在对研究区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纵向发育规律的认识的基础上,首次提出采用"多点统计学"进行储集相建模的基本思路。根据地震属性与孔洞型储层之间的对应关系优选"特征属性",建立基于"特征属性"的"训练图像";以钻井、地震识别以及测井解释成果作为硬数据,地震波阻抗的溶洞发育概率体作为软数据,进行"储集相"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实现了对孔洞型储集体形态的模拟,而且再现了孔洞型储集体的复杂结构及空间分布,同时模拟结果与该类型储集体的纵向发育规律相符。  相似文献   
35.
塔河油田地质情况复杂,岩性差异大,地层压力变化大,局部区域有高压盐水层和膏盐层,开孔尺寸受限,给钻井工程带来诸多技术难题。针对这些难题,提出了坐封斜向器开窗侧钻、定向随钻扩眼、膨胀管和小井眼水平井钻井技术。 TK7-640CH井的钻井实践表明,以上技术在塔河油田奥陶系饱177.8 mm套管开窗侧钻水平井的应用具有可行性,能够封隔复杂地层和异常压力系统。就侧钻井技术难点和技术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总结该井实钻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为塔河油田老井的恢复及再生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6.
塔河油田是我国迄今为止在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中发现的最大的油气田,研究其中油气的运移是了解这种油气藏形成规律的重要环节。对塔河油田近几年开采的油井原油样品进行系统采集后,分析了原油中生物标志化合物,选取Ts/(Ts Tm)、三环萜烷/17α(H)-藿烷和重排甾烷/规则甾烷比值作为油气运移指标,研究了塔河油田原油的运移特征。结果表明,这些指标反映了塔河油田奥陶系原油运移有两个方向,一个是由东向西,另一个是由南向北;9区和三叠系、石炭系原油成熟度较高,说明它们成藏期较晚。  相似文献   
37.
张云逸 《地质与勘探》2023,59(1):170-187
基于岩心、钻测井、三维地震和沉积相资料,对越南兰龙盆地白虎油田的碎屑岩、基岩储集层特征以及对应的两种成藏模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白虎油田发育两类岩性储集层,即碎屑岩(砂岩)、花岗岩基岩储集层,其中碎屑岩储层在兰龙盆地基底地垒构造格架下沉积,受大地构造运动、海平面变化控制,以冲积扇、扇三角洲和河流相为主,在渐新统泥岩供烃的条件下形成了具有自生自储、下生上储特征的岩性、构造油藏。花岗岩的基岩裂缝、孔洞发育,具备优势的储集空间、储层规模大,成为最主力的储集层,成因为基底演化过程中的断裂活动、热液岩熔等作用。在花岗岩基岩储层中形成了两种成藏模式:一种以花岗岩无机成因自身含烃表现出原地成藏的特征;另一种上覆渐新统泥岩为富油烃源岩,沿断层、不整合面等侧向运移至基底顶部晚期聚集成藏,最终在基底中广泛发育裂缝、缝洞型基岩油藏。  相似文献   
38.
综合利用烃源岩地球化学、薄片分析、常规物性、测井曲线、流体包裹体及试油等资料, 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油田大路沟区长2油藏油源条件、储层特征、成藏年代及油气富集规律. 结果表明: 大路沟区发育长7优质烃源岩, 黑色页岩有机碳平均为4.57%, 有机质类型为以生油为主的Ⅰ—Ⅱ1型, 并已达到大量生油阶段, 可为长2油藏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 长2油层组河道砂坝砂体储层物性较好, 面孔率平均高达11.4%, 储油能力强. 长2油藏类型为构造-岩性复合型, 具有油水界面; 矿物颗粒内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揭示出油藏主要形成于早白垩世中晚期, 时间约为115 Ma; 长2油藏分布和富集主要受圈闭发育位置与规模、储盖层有效配置及储层物性的综合控制. 该研究可为靖边油田长2油藏的勘探部署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39.
辫状河油藏是我国主要油藏类型之一,目前普遍进入高含水期,层内非均质严重制约其高效开发. 本文以孔店油田馆陶组岩心、测井资料为基础,结合生产开发数据,分析了辫状河油藏层内非均质性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成因为辫状河道及心滩. 辫状河道为正韵律,物性差异大,夹层薄;而心滩以复合正韵律为主,物性差异中等偏强,夹层厚. 由心滩对应的采油井夹层控制的剩余油较多,垂积体的上部易形成剩余油富集区,挖掘潜力大.  相似文献   
40.
塔河地区奥陶系鹰山组碳酸盐岩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勘探开发目标,分析其储层特征和成因对深层油气勘探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本文基于塔河地区岩心、岩屑、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分析了鹰山组碳酸盐岩储层的岩石类型、储集空间类型和储层类型等,对影响鹰山组储层发育的地质因素进行了系统总结,并依此总结了其储层发育的规律和模式。研究认为:鹰山组碳酸盐岩主要以亮晶颗粒灰岩、颗粒泥晶灰岩和泥晶灰岩为主;储集空间以粒间孔隙、晶间孔隙、溶蚀孔隙、裂缝和溶洞为主;储层类型多样,包括裂缝型储层、孔洞型储层、裂缝-孔隙型储层和裂缝-溶洞型储层等。鹰山组储层是古地形、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古地形是储层发育的背景,沉积期和表生期的古地形具有不同的作用;沉积作用是储层形成的基础,不同沉积相带岩石孔渗差异明显;成岩作用控制了储层的形成,最关键的成岩作用是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多期多次多类溶蚀作用是储层形成的关键,破裂作用促进了储层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