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60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402篇
海洋学   33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471.
在岩溶缝洞储层精细描述过程中,利用钻井校正地震的方法恢复岩溶末期的岩溶地貌,发现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区内东西两侧发育由走滑断裂形成的地貌高带(分水岭),其间为一向南开口的喇叭口状洼地,南接岩溶盆地;利用钻井、测井与地震综合解释方法,发现洼地北部较陡(坡度为2.9°左右)、南部较缓(坡度为1.5°),发育由众多支流汇聚的2条岩溶水系,西侧一条在北部以地表河为主,在南部转入地下河,东面一条地表河与地下河交替发育,由3段地表河和2段地下河组成。由于强烈的侵蚀与溶蚀作用,形成了不同规模及充填物的5种地表河,但多数地表河内没有发现河流砂岩充填,只有岩溶湖泥灰岩沉积;而地下河溶洞内充填了大量的砂岩和泥岩,成为重要的油气储层。地表河原本是有砂泥沉积的,当下游发育地下河时,洪水把原有的砂泥岩冲入地下河,形成了溶洞砂泥岩沉积,除少数下游地表河残留砂泥岩外,塔河地区奥陶系岩溶地表河基本不存在砂质储层。   相似文献   
472.
河流相储层内部隔夹层研究对其储层内部构型表征及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以沾化凹陷孤东油田六区为例,基于岩心、测井资料,对远源砂质辫状河的单井、连井以及平面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基于沉积微相控制和岩心、测井标定,对不同层次的隔夹层进行了识别以及特征描述;基于密井网的约束对心滩内部夹层的规模与产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单层间夹层多是物性夹层,单砂体之间夹层包括泥质夹层与泥砾夹层,增生体之间的夹层为落淤层,落淤层宽度为80~400 m,长度为350~1 630 m,落淤层在滩头倾角约为2.03°,在滩尾倾角为1.28°,在两翼倾角为1.58°。利用界面约束方法,对储层内部夹层进行了构型建模,建立了一套能够进一步深度表征辫状河内部非均质性的构型模型。  相似文献   
473.
GC、GC-MS、GC-MS-MS分析表明,塔河17区块各油藏原油饱和烃、芳烃生物标志物组成和稳定碳同位素特征具有同源性,即塔河原油来自相同的烃源灶(或烃源层)。然而,对原油物性特征、成熟度特征、生物降解特征及原油馏分碳同位素组成等的深入研究发现,塔河原油属于早、晚两次充注成藏:早期充注为一般成熟型原油,相当于Ro值0.70%0.80%成熟阶段的生排烃产物,遭受生物降解后具有重、稠油特征,主要分布在4、6、7区下奥陶统储层中;晚期成藏原油相当于Ro值0.80%1.00%的高成熟阶段的生烃产物,表现为正常油、甚至轻质油或凝析油,在塔河油田广泛分布,并可以与早期充注油藏原油的生物降解残留成分进行充分混合,呈现复杂的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474.
中原油气区侏罗系地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中原油气区侏罗系地层古生物特征,提出该区存在下侏罗统—中侏罗统,未确证存在上侏罗统,过去所称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归入下白垩统为宜。提出了区内北部临清坳陷的下侏罗统—中侏罗统地层可划分为中一下侏罗统的坊子组和中侏罗统的三台组、西南部济源凹陷下侏罗统的鞍腰组和中侏罗统马凹组、东南部黄口凹陷仅存在中侏罗统的三台组、南部中牟凹陷的侏罗纪地层与济源凹陷的相近,并提出了它们之间的对比意见。  相似文献   
475.
静17块原油流体性质及对开采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辽河油田静17块油藏高黏原油流体性质及其对开采效果的影响.静17块油藏具有含蜡量高(22.56%~40.68%)、凝固点高(44~59°C)、黏度大、屈服值小等特点.凝固点随着含蜡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例如当含蜡量大于10%,凝固点高于35°C,含蜡量为40%时,凝固点约为54°C.黏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温度为40°C时,黏度为1.343 7×109 mPa·s,温度为60°C时,黏度为1.094 9×102 mPa·s.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注水温度开采条件下,5口水平井的产量变化.结果表明,注水温度为60°C时,其产油量比注水温度为20°C时的产油量提高了20%~30%.由实验结果得知,60°C是一个重要的临界温度,在这个温度以上,原油呈牛顿流体状态,蜡晶不会析出,黏度明显降低.因此,保持油藏地层温度高于60°C,降低流体黏度,是提高采收率的一个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