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2篇
  免费   419篇
  国内免费   796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27篇
地球物理   250篇
地质学   1956篇
海洋学   1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87篇
自然地理   60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115篇
  2018年   114篇
  2017年   105篇
  2016年   111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136篇
  2012年   144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144篇
  2008年   130篇
  2007年   127篇
  2006年   133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135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112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41.
中国南北过渡带研究的十大科学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秦岭-淮河一线在60 a前被科学地确定为中国南北分界线。此后中国地学科学家一直在探索分界线的具体位置和划分指标改进问题;随着数据的积累和认识的加深,还发现了一些新的科学问题。2017年启动的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国南北过渡带综合科学考察”将秦岭-大巴山定义为中国南北过渡带的主体,拟全面系统地调查和研究其自然地理要素与资源问题,从而实现中国南北分界线研究的全面深化和突破。秦岭-大巴山具有多维地带性结构,表现出高度的过渡性、复杂性、多样性和敏感性。目前面临和需要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包括:① 南北分界线与南北过渡带的关系?② 暖温带与亚热带划分指标如何改进?③ 植被-土壤在南北方向上的渐变序列及其形成机理?④ 全球变化与地区关键生物气候指标空间变动的关系?⑤ 秦巴山地的多维地带性结构如何分解与综合?⑥ 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特有性的格局与机理?⑦ 秦巴山地东西向廊道效应?⑧ 秦巴山地的区域环境效应及对国家生态安全的意义?⑨ 秦巴山地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特殊意义?⑩ 西秦岭的地理结构与华夏文明起源的关系?这些问题既是过去研究工作和认识的总结,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希望这样的归纳和梳理对于中国南北过渡带和南北分界线的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和促进作用,为中国自然地理学理论发展、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研究,甚至为华夏文明起源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框架。  相似文献   
142.
氮和磷作为植物体内重要的生命元素,在植物群落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明确祁连山亚高山灌丛林叶面积指数与冠层氮、磷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对祁连山亚高山灌丛林不同植被类型(箭叶锦鸡儿、高山吉拉柳、金露梅)及不同放牧处理(羊群、牦牛,未放牧)条件下灌丛群落的叶面积指数(LAI)与叶片氮积累量(TFN)、叶片磷积累量(TFP)比较发现,在整个亚高山灌丛群落中,LAI与TFN和TFP之间都有较强的相关性,并且TFN和TFP比值的变化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叶片的生长都受到N、P的共同限制,只是随着LAI的增加,高山吉拉柳主要受到氮素的限制,箭叶锦鸡儿主要受到磷素的限制,而金露梅则受到N、P的共同限制;在不同放牧条件下,单位面积LAI对应的TFN的值较高而TFP的值较低,说明动物通过对植被的啃食可能会改变群落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磷的摄入。LAI、N、P之间的耦合关系表明了亚高山灌丛群落的LAI在物种组成、放牧和冠层密度上存在差异,但仍然受到N和P的约束。研究结果有利于探索水分限制条件下祁连山灌丛林生态系统植物叶片与养分元素之间关系,对于研究干旱区高寒灌丛生态系统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3.
Zhu  Wenbo  Zhang  Xiaodong  Zhang  Jingjing  Zhu  Lianqi 《地理学报(英文版)》2019,29(1):131-145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 This paper reports the phenological response of forest vege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changes i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based on Moderate Resolution...  相似文献   
144.
太行山南端浅层速度结构成像和隐伏断裂探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太行山南端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运用初至波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该区域的浅层P波速度结构和基底面展布形态,发现剖面浅部的P波速度变化与沉积盖层厚度和断裂分布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利用跨断裂完成的浅层地震反射剖面,对区域内2条第四纪隐伏活动断裂进行高分辨率成像。结果表明,汤西断裂为东倾的正断层,控制汤阴地堑的西边界,活动年代为中更新世;汤东断裂为西倾的正断层,是汤阴地堑的主控边界断裂,活动年代为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145.
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风险动态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滢悦  杨青山  陈鹏 《地理科学》2019,39(5):770-778
以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为研究对象,以鱼骨图、动态贝叶斯、GIS技术等为基本研究方法,从研究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责任人为3个方面出发,筛选景区致险因子,构建景区旅游安全风险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动态贝叶斯方法综合构建景区旅游安全风险动态评价模型;并以实测数据及景区统计数据为依据,划分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的4个动态时段,综合实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动态风险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中等以上风险区域呈条带状分布;高风险区域与主要景点重合;长白山景区安全风险发生高概率的时段发生在第三个时段(12:00~14:00);较高概率发生分别在第二个时段(10:00~12:00)与第四个时段(14:00~16:00);中等概率发生较高的时段在第四个时段(14:00~16:00);较低概率发生在第一个时段(8:00~10:00)。  相似文献   
146.
王娅  杨国靖  周立华 《冰川冻土》2021,43(2):370-380
基于人与自然耦合视角,辨识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议题和前沿领域.依据社会-生态系统和脆弱性经典范式VSD模型(Vulnerability Scoping Diagram),利用显式空间脆弱性指数和致脆因子诊断模型分析了2004—2016年肃南县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变化趋势及其致脆因子.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47.
???????????????????????????????????????嶫?????????GPS????????????????????????????????λ??ó?????????β???????仯???????????2001???????8.1???????????β?????????д?????μ?仯????????仯?????????ж??????????С????????????????????????????????????????8.1????????????????????????????????о????????????????β???????п???????????????????  相似文献   
148.
西秦岭“五朵金花”岩体是寨上—马坞金矿整装勘查区一带重要的金矿成矿地质体,围绕“五朵金花”岩体已发现有多达100余处金矿(床)点,是西秦岭重要的金矿集中区。锁龙—马坞一带研究区正好包括了整个教场坝岩体以及中川岩体及柏家庄岩体北部大部分区域,具有良好的形成金矿的潜力。因此本次工作在收集前人1∶5万矿调及锁龙金矿矿产勘查成果资料的基础上,利用MRAS软件对该区域金资源潜力进行了评价,同时预测了23处金成矿的有利区域,为该区下一步工作部署提供了靶区。  相似文献   
149.
西南天山布隆金矿床成矿作用同位素地质年代学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位于新疆西南天山阿合奇县的布隆金矿是一个国内较少见的低温热液石英重晶石脉型金矿床,它赋存于上泥盆统细碎屑岩中,金矿体受层间缓倾斜破碎带控制。根据矿脉矿物组合及相互穿插关系,原生成矿期成矿作用可分为:①黄铁矿-石英阶段;②石英-黄铁矿-菱铁矿-重晶石阶段;③方解石-石英-重晶石阶段和④重晶石阶段。年代学研究表明,主成矿阶段(②阶段)含金石英脉RB-SR等时线年龄为258±15MA,表明成矿作用发生在晚二叠世末,与中亚南天山大规模的金成矿作用发生时期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0.
长白山北坡垂直植被带表土植硅体组合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新荣  胡克  介冬梅 《地球学报》2006,27(2):169-173
长白山垂直分布的植被是欧亚大陆从温带到寒带植被水平地带性的缩影。对其北坡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带土壤中的植硅体进行初次研究,结果发现,该山北坡海拔700m到2630m的土壤中发育了形态和数量丰富的植硅体。不同植被带植硅体组合的含量各不相同,主要特征表现为随海拔升高示冷型的植硅体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而示暖型的植硅体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温泉附近土壤中的植硅体则表现出明显的与其上下相邻地点不同的特点。它对中国东北第四纪沉积物中植硅体组合的研究及第四纪古植被和古环境的重建可提供重要的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