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35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287篇
海洋学   32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针对肇源油田常规开发效果差的特点,开展了高温混合气驱油物理模拟实验。采用基础管式物理模拟试验装置,分别进行了不同气汽比对比、不同大小注气段塞对比、不同温度以及地层温度注气与气水同注的高温混合气驱油室内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混合气温度的提高,驱油效率增加,气汽比为1∶1、采用段塞驱、烟道气与水蒸汽复合同注时,驱油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02.
渤海油田大位移井套管下入困难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以渤海油田一口大位移水平井A井为例,从设计的角度分析了该井φ244.5 mm套管下放技术难点,并利用LANDMARK软件对影响套管下放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轨道造斜点的提高、表层套管下深的增加、超大稳斜角条件下套管磅级的减轻、摩阻系数的降低、漂浮段长的增加均能减小套管下放的摩擦力,提高套管下放悬重。通过逐一优选A井轨道造斜点、表层套管下深、套管磅级、摩阻系数、漂浮段长,最终设计A井φ244.5 mm套管采用漂浮法下入,漂浮段长1200 m,预测套管下放到位的悬重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为6.34%,在工程误差允许范围内。制定了渤海油田大位移井下套管设计流程,设计过程中,应综合考虑轨道造斜点、表层套管下深、套管磅级、摩阻系数、漂浮段长对套管下放悬重的影响,优选最优方案,确保套管顺利下放。  相似文献   
303.
河流相储层内部隔夹层研究对其储层内部构型表征及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以沾化凹陷孤东油田六区为例,基于岩心、测井资料,对远源砂质辫状河的单井、连井以及平面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基于沉积微相控制和岩心、测井标定,对不同层次的隔夹层进行了识别以及特征描述;基于密井网的约束对心滩内部夹层的规模与产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单层间夹层多是物性夹层,单砂体之间夹层包括泥质夹层与泥砾夹层,增生体之间的夹层为落淤层,落淤层宽度为80~400 m,长度为350~1 630 m,落淤层在滩头倾角约为2.03°,在滩尾倾角为1.28°,在两翼倾角为1.58°。利用界面约束方法,对储层内部夹层进行了构型建模,建立了一套能够进一步深度表征辫状河内部非均质性的构型模型。  相似文献   
304.
PL19-9油田是典型的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其正式投入开发不久后,与PL19-3设计注水量相比,暴露出注入压力高、油井欠注等一系列问题,原油产量明显下降。本文在深化研究该油田储层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储层敏感性矿物分析、配伍性实验、电镜能谱、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分析、室内岩芯驱替、平台水质调研等手段,明确了注水过程中储层损害机理。研究结果表明:PL19-9油田岩石胶结疏松、黏土矿物含量高、层间非均质性强是注水困难的客观因素;储层具有强速敏,注入强度过大是影响注水效果的重要原因;注入水与地层水存在轻度不配伍,不配伍比例在3∶1—1∶3之间;注入40PV时损害程度为中等偏弱;水质不达标是注水困难的关键外因,注入水中对储层造成伤害的物质主要为油污、腐蚀产物,其次为少量垢和地层颗粒。针对上述损害机理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注水井的吸水能力,保证注采平衡,促进高效稳产。  相似文献   
305.
童亨茂  郑磊 《地质科学》2007,42(1):45-57
针对古构造应力场反演计算中建立“古构造模型”和“约束条件”时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应用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古构造应力场反演的思路和方法,并以富台潜山为例,阐述了如何用三维地震资料来解决古构造应力场研究的“定时”、“定向”和“定量”问题。胜利油田富台潜山研究的实践表明:三维地震资料可以用来较好地解决古构造应力场研究中的“三定”问题,其结果的可靠性总体可以得到保障。因此,据于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而进行的古应力场数值反演是古应力场研究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为裂缝的预测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306.
河南双河油田Ⅳ1-3层系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洪辉 《矿物岩石》2000,20(2):74-78
双河油田Ⅳ1-3层系储层属于河控扇三角洲沉积,1997年底,该油田综合含水已高达91.79%,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地下油水分布十分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十分严重。储层地质、构造特征等对剩余油的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从整个层系看来前缘席状沙微相始终控制着剩余油储量,应作为挖潜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307.
GC、GC-MS、GC-MS-MS分析表明,塔河17区块各油藏原油饱和烃、芳烃生物标志物组成和稳定碳同位素特征具有同源性,即塔河原油来自相同的烃源灶(或烃源层)。然而,对原油物性特征、成熟度特征、生物降解特征及原油馏分碳同位素组成等的深入研究发现,塔河原油属于早、晚两次充注成藏:早期充注为一般成熟型原油,相当于Ro值0.70%0.80%成熟阶段的生排烃产物,遭受生物降解后具有重、稠油特征,主要分布在4、6、7区下奥陶统储层中;晚期成藏原油相当于Ro值0.80%1.00%的高成熟阶段的生烃产物,表现为正常油、甚至轻质油或凝析油,在塔河油田广泛分布,并可以与早期充注油藏原油的生物降解残留成分进行充分混合,呈现复杂的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308.
中原油气区侏罗系地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中原油气区侏罗系地层古生物特征,提出该区存在下侏罗统—中侏罗统,未确证存在上侏罗统,过去所称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归入下白垩统为宜。提出了区内北部临清坳陷的下侏罗统—中侏罗统地层可划分为中一下侏罗统的坊子组和中侏罗统的三台组、西南部济源凹陷下侏罗统的鞍腰组和中侏罗统马凹组、东南部黄口凹陷仅存在中侏罗统的三台组、南部中牟凹陷的侏罗纪地层与济源凹陷的相近,并提出了它们之间的对比意见。  相似文献   
309.
静17块原油流体性质及对开采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辽河油田静17块油藏高黏原油流体性质及其对开采效果的影响.静17块油藏具有含蜡量高(22.56%~40.68%)、凝固点高(44~59°C)、黏度大、屈服值小等特点.凝固点随着含蜡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例如当含蜡量大于10%,凝固点高于35°C,含蜡量为40%时,凝固点约为54°C.黏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温度为40°C时,黏度为1.343 7×109 mPa·s,温度为60°C时,黏度为1.094 9×102 mPa·s.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注水温度开采条件下,5口水平井的产量变化.结果表明,注水温度为60°C时,其产油量比注水温度为20°C时的产油量提高了20%~30%.由实验结果得知,60°C是一个重要的临界温度,在这个温度以上,原油呈牛顿流体状态,蜡晶不会析出,黏度明显降低.因此,保持油藏地层温度高于60°C,降低流体黏度,是提高采收率的一个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310.
松辽盆地头台油田现代地应力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油气田开发,尤其是低渗透油田的开发过程中,井网布局与地应力的分布紧密相关。运用现场直接测量、岩芯观察、室内实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头台油田现代地应力分布特征进行的详细研究表明:头台油田水平最大主应力(人工裂缝)方向为N100°-120°E;天然裂缝方向在N0°-50°E之间;地层中三向应力为南部较小,北部较大,构造断裂与天然裂缝的走向近拟平行。因此,井网布局为:并排与人工裂缝及天然裂缝呈45°,300m×300m切割注水井风;注水压力应小于最小主应力值,采用不稳定间歇注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