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4篇
  免费   366篇
  国内免费   457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130篇
地质学   1652篇
海洋学   27篇
综合类   47篇
自然地理   31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133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104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130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张世杰  胡修棉  郜周全  赵永强  马安林  许艺炜 《地质论评》2021,67(3):67040013-67040013
西昆仑山新生代隆升变形过程对于中亚的地貌与水系演化、资源和能源矿产分布、气候及环境变迁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至今尚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西昆仑山新生代初始隆升与变形的时间存在三种不同观点,分别为古新世、中—晚始新世、渐新世末期—中新世早期。本文通过对塔西南地区地层学、沉积学、物源分析和热年代学的研究综述,详细讨论了西昆仑山古新世、中—晚始新世隆升变形的时间、证据、解释和争议。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西昆仑山在古新世发生了隆升变形,中—晚始新世是新生代变形中的一个加速节点。这两期隆升变形分别对应于印度—亚洲大陆初始碰撞、新特提斯洋俯冲板片断离的远程响应,反映了印度板块向北的碰撞拼贴与持续挤压的过程。  相似文献   
92.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古溶洞塌陷是一种特殊的岩溶型储集体,塌陷作用导致早期洞穴的坍塌、围岩多类型的角砾岩化以及孔隙结构在一定范围上的改造等。通过钻井、岩心、常规测井、FMI 成像测井等技术手段来识别和再现了塌陷体裂纹角砾岩、镶嵌角砾岩、混杂角砾岩和溶洞及其沉积充填物等独特的响应特征。展示了岩溶塌陷体及其上覆地层地震同相轴“下凹”和伴随“串珠”状—杂乱反射的地震结构特征。依据塌陷几何结构的生长指数(EI)、垂向海拔变化(ΔZ)以及宽度(W)等参数定量评价,指出塌陷形成具有多期次性,在下巴楚泥岩段达到峰值。通过实例剖面分析,将塌陷体分为3种类型:(1)早期(表生岩溶期)溶蚀塌陷,常发育多层洞穴垮塌,塌陷带内角砾岩发育,构成了灰岩和混杂角砾与泥质支撑的混杂角砾复杂岩性组合,储集体上下整体连通,具有一定的储集性能;(2)中期(早石炭世)负载塌陷,属于埋藏后塌陷,储集体由缝隙、裂纹角砾岩、镶嵌杂乱角砾岩、富碎屑基质支撑的杂乱角砾岩和洞穴沉积的石英砂岩组成,存在未充填的残余洞穴储集空间;(3)晚期(海西晚期)断控塌陷,海西晚期构造导致的埋藏后的古溶洞塌陷,形成新的“缝隙、镶嵌角砾岩、杂乱角砾和原始溶洞”的塌陷结构,储集性能较好。原始洞穴层、塌陷时间和主控因素三者的相互组合导致了古洞穴塌陷的复杂储集体结构。分析认为负载塌陷和断控塌陷发育有效的储集空间,可作为油气开发有利的潜力目标区。  相似文献   
93.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地层资源量巨大,上震旦统奇格布拉克组是该领域风险勘探的重要层系之一,但当前该层系勘探尚未取得重大突破,其中岩相古地理格局及储集层主控因素认识不深是制约勘探突破的重要因素之一。文中以乌什地区昆盖阔坦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地层精细描述和104块岩石薄片分析,并优选样品开展常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碳氧锶同位素、白云石有序度及U-Pb同位素年龄测试,分析了奇格布拉克组沉积环境及白云岩成因。结果表明: (1)塔里木盆地乌什地区昆盖阔坦剖面奇格布拉克组厚约141 m,主要发育叠层石、凝块石、泡沫绵层石3种微生物白云岩和鲕粒、粘结颗粒2种与微生物作用相关的颗粒岩,并根据相序组合可以划分为4个段,自下而上构成碳酸盐缓坡背景下的内缓坡潮坪—微生物丘滩沉积序列;(2)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奇格布拉克组沉积时期研究区整体处于温暖、干旱气候条件下的近岸浅水环境,海水具有较高盐度、较高水温和氧化—弱氧化特征,海平面先逐渐上升后快速下降;(3)奇格布拉克组白云岩形成于准同生—浅埋藏期,白云石化流体为具有较高盐度的海水。该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为塔里木盆地晚震旦世岩相古地理研究提供依据,还可以为储集层主控因素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4.
Abstract

During the past 50 years, many geological and ore-deposit investigations have led to the discovery of the Fe–P–(Ti)-oxide deposits associated with mafic–ultramafic–carbonatite complexes in the Kuluketage block, northeastern Tarim Craton.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genetic and ore-forming ages, tectonic setting, and the genesis of these deposits (Kawuliuke, Qieganbulake and Duosike). LA-ICP-MS zircon U–Pb dating yielded a weighted mean 206Pb/238U ages of 811?±?5?Ma, 811?±?4?Ma, and 840?±?5?Ma for Kawuliuke ore-bearing pyroxenite, Qieganbulake gabbro and Duosike ore-bearing pyroxenite, respectively. The CL images of the Kawuliuke apatite grains show core–rim structure, suggesting multi-phase crystallisation, whereas the apatite grains from Qieganbulake and Dusike deposits do not show any core–rim texture, suggesting a single-stage crystallisation. LA-ICP-MS apatite 207Pb-corrected U–Pb dating provided weighted mean 206Pb/238U ages of 814?±?21?Ma and 771?±?8?Ma for the Kawuliuke ores, and 810?±?7?Ma and 841?±?7?Ma for Qieganbulake and Duosike ores, respectively. The core–rim texture in apatite by CL imaging as well as two different ore-forming ages in the core and rim of the apatite indicate two metallogenic events for the Kawuliuke deposit. The first metallogenic period was magmatic in origin, and the second period was hydrothermal in origin. The initial ore-forming age of the Kawuliuke Fe–P–Ti mineralisation was ca 814?Ma and the second one was ca 771?Ma. On the other hand, the ore-forming ages of the Qieganbulake and Duosike deposits were ca 810?Ma and ca 841?Ma, respectively. Qieganbulake and Duosike deposits were of magmatic origin. Combined with previous geochronological data and the research on the tectonic background, we infer that the Kawuliuke, Qieganbulake and Duosike Fe–P–(Ti)-oxide deposits were formed in a subduction-related tectonic setting and were the product of subduction-related magmatism.  相似文献   
95.
通过对新疆塔里木盆地北缘油气谱的实测和分析,结合烃类微渗漏理论,讨论油气信息的波谱特征和遥感直接探测的机理。运用遥感技术探测油气信息,一是探测烃类微渗漏产生的地表理化异常,二是直接探测渗漏运移到地表的烃类物质或土壤吸烃信息。在塔北试验区,烃类组分异常是最直接,最有意义的标志,2.32-2.36μm的烃类吸收双谷位置,被确定为塔北地区油气遥感探测波段。  相似文献   
96.
塔里木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及径流组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塔里木河流域内水系的分布几乎包括整个塔里盆地,水资源在全流域不仅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制约和影响生态环境最敏感的因子。本文根据塔里木河流域干,支流水文测站长期的实际观测资料,加以深入研究分析,对该流域各源流及干流的地表水资源量,径流组成以及年内分配情况,提出了较为翔实,可靠的数据,谨供流域水资源规划设计,管理调度等参考。  相似文献   
97.
傅碧宏 《沉积学报》1995,13(4):153-160
根据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中奥陶统和下志留统各组岩石的光谱特征分析,选择了TM3/1(Y)2/3(M)7/5(C)减色比值合成影像对研究区岩石地层层序进行划分和对比,划分出O12、O22、O32、S11和S21等5个影像岩石地层单元,它们与研究区的岩性组一致,但其精度高于研究区1:20万地质图。通过影像岩石地层的对比研究发现,研究区西部皮羌断裂以西在中奥陶世几乎未接受沉积,皮羌断裂以东出现了坎岭组,再往东至研究区东部,中奥陶统沉积较全;早志留世早期研究区西部沉积了海相红层,往研究区东部则相变为海相绿色地层。尤其是通过TM比值图像的分析,发现前人认为分布很局限,但具有很大生油潜力的印干组在研究区分布范围较广,并推断其沉积中心位于与研究区相邻的塔北隆起和北部坳陷一带。这为塔里木盆地油气评价和勘探提供了新的资料,并表明TM遥感数据的应用是沉积盆地油气勘探研究中的一种很有潜力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98.
塔里木盆地西部海相白垩系—第三系界线划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宪璞 《地球科学》1990,15(3):325-335
  相似文献   
99.
试论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及找油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康玉柱 《地球科学》1991,16(4):429-436
  相似文献   
100.
新疆古地磁研究及几个地质构造问题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塔里木、准噶尔、伊犁、昆仑山等地区古地磁研究获得了大量数据,结合磁性地层、古生物、沉积相等综合分析,对塔里木地块构造演化、新疆晚古生代构造分区划分、伊犁地块、天山板块等几个地质构造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