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35篇
大气科学   34篇
地球物理   42篇
地质学   74篇
海洋学   3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5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21.
张巨俭  郭忠 《中国沙漠》1995,15(4):362-367
本文利用最优化计算方法,分析了干旱地区作物产量与灌溉定额之间的关系,论证了灌溉生产函数的求解与经济用水灌溉定额的确定方法,为灌区计划用水提供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122.
生态需水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崔瑛  张强  陈晓宏  江涛 《湖泊科学》2010,22(4):465-480
生态需水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热点,涉及生态学、水文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本文系统回顾了国内外生态需水的研究进展,较为全面的介绍了生态需水的概念、特征和分类,并在将区域生态需水的定量计算分为河道内和河道外两部分的基础上,总结并介绍了河道内(包括河流、河口、湖泊)和河道外(包括植被、动物、湿地、城市和回补超采地下水)生态需水的各种计算方法.特别是对国内外河流生态需水计算方法的基本思想、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做了重点介绍,并分析了国内外计算方法存在差异的原因.通过对过去生态需水研究的总结与分析认为,我国研究目标多集中在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以及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和问题严重的干旱、半干旱和季节性干旱的湿润区,且以河流生态系统的需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但由于起步晚,在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生态需水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均未有统一的定义;同时,在借鉴国外生态需水各种计算方法来进行我国的生态需水研究时,应考虑是否符合我国国情以及气候水文特征,不能机械照搬.再者,笔者认为:①在考虑各种方法联系机制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合理耦合,取长补短,并进一步加强3S等新技术的应用;②加强对水资源虽相对丰沛,但由于水污染严重而存在水质性缺水的湿润地区,如华南珠江流域的生态需水研究等,将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3.
云对大气起着重要的动力和热力作用,对地球能量平衡、气候变化及天气演变具有重要影响,但云是全球气候模型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确定的气象要素之一。太赫兹(Terahertz,THz)波是介于微波和红外辐射的电磁波,具有方向性好、能效高、可全天候工作、对云系微物理结构有更高的灵敏度等优点。天基云雷达是测量全球尺度云的有效手段,它能够直接测量云的三维结构,还可以为被动微波遥感测量提供订正参考,目前天基雷达是获取全球云的垂直运动、粒子相态和中尺度物理结构等信息的唯一设备。综合太赫兹波与雷达探测的优势,采用天基太赫兹雷达进行云雾探测,能够获得目前其他技术手段无法获得的独特信息。从应用需求的角度,综合考虑探测目标的垂直与水平分布特性、目标测量所受的杂波干扰、测量精度、分辨率拖影、天线尺寸和衰减等方面的要求,对天基太赫兹测云雷达的探测频段、灵敏度、分辨率、扫描范围、探测距离等重要需求指标进行分析论证,给出合理的需求指标,推进国内天基太赫兹测云雷达的开发建设及应用,为主动遥感气象探测增加一支生力军。  相似文献   
124.
西北干旱区生态需水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赵传燕  程国栋 《地球科学进展》2006,21(11):1101-1108
西北干旱区是水资源稀缺和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区域。以人类需求为中心的传统水资源开发利用及评价忽视了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引发了众多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使得生态需水量受到广泛关注,生态需水量研究由此成为干旱区生态水文学研究新的增长点。文章在综述国内外生态需水研究现状及其面临挑战的基础上,分析西北干旱区水资源转化特点,结合Falkenmark 水资源分类,突出生态需水在水分流中的地位,提出保障生态需水的策略,即:①生态环境稳定性界定;②绿水的保护与高效利用; ③虚拟水战略,旨在为平衡人类需水与自然需水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5.
An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to determine the dietary phosphorus requirement of the young abalone,Haliotis discus hannai. Five semi-purified diets were formulated to provide a series of graded levels of dietary total phosphorus (0.23%–1.98) from monobasic potassium phosphate (KH2P04). The brown alga,Laminaria japonica, was used as a control diet. Similar size abalone were distributed in a single-pass, flow-through system using a completely randomized design with six treatments and three replicates each treatment. The abalone were hand-fed to satiation with appropriate diets in excess, once daily at 17:00. The feeding trial was run for 120-d. Survival rate and soft-body to shell ratio (SB/S) were constantly maintained regardless of dietary treatment. However, the weight gain rate (WGR), daily increment in shell length (DISL), muscle RNA to DNA ratio (RNA/DNA), carcass levels of lipid and protein, soft-body alkaline phosphatase (SBAKP), and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s of whole body (WB) and soft body (SB) were significantly (ANOVA, P<0.05) affected by the dietary phosphorus level. The dietary phosphorus requirements of the abalone were evaluated from the WGR, DISL, and RNA/DNA ratio respectively, by using second-order polynomial regression analysis. Based on these criteria, about 1.0%–1.2% total dietary phosphorus, i.e. 0.9%–1.1% dietary available phosphorus is recommended for the maximum growth of the abalone. Project 39670572 supported by the NSFC.  相似文献   
126.
面向信息型或分析型数据处理需求的数据仓库 ,其设计与传统的数据库设计完全不同 ,但至今还没有一个完整一致的设计方法。本文正是针对建立数据仓库一般性设计方法框架进行研究 ,并讨论不同步骤间的关系及实施中的问题。整个过程在基于事实的维度模型 (BFDM)基础上进行  相似文献   
127.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勘测单位的发展与进步依赖于技术创新。要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必须开展技术创新 ,必须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只有这样 ,才能赢得经济效益 ,否则就意味着落后  相似文献   
128.
阐述高等工程专科测绘专业教师的基本条件,介绍测绘工程系师资队伍的现状,师资队伍建设的方法及取得的成绩,指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29.
全面回顾了南京综合岩矿测试中心(江苏省地质矿产测试应用研究所)创建50年来的发展与进步,重点总结了50年间的主要技术成就,特别指出80年代以来地矿实验工作获得了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130.
1963—2018年中国垂柳和榆树开花始期积温需求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泽兴  葛全胜  王焕炯 《地理学报》2020,75(7):1451-1464
积温需求是决定北半球温带地区木本植物开花时间的主要因子。全球变暖使植物在冬季受到的冷激量减少,可能会改变植物开花的积温需求。气候变化导致的中国木本植物开花始期积温需求的时空变化仍不清楚。有鉴于此,本文基于“中国物候观测网”1963—2018年垂柳(Salix babylonica)和榆树(Ulmus pumila)开花始期数据,利用3种积温算法(GDD、GDDS和GDH)系统分析了两种植物开花积温需求的空间格局和在代表性站点的年际变化,构建了基于冷激日数模拟积温需求的模型。主要结论为:垂柳和榆树开花始期的积温需求在低纬度地区大于中纬度地区。站点多年平均积温需求与冷激日数呈显著的负指数关系,即随冷激日数增加,积温需求降低。时间上,3个典型站点(贵阳、西安和牡丹江)垂柳开花积温需求的变化趋势分别达到1.28~1.41 °C·d/a(P < 0.01)、1.63~1.89 °C·d/a(P < 0.01)和0.12~0.58 °C·d/a(仅GDD算法P < 0.05),榆树开花的积温需求在贵阳和西安同样显著增加,但在牡丹江变化不显著。冷激日数随时间减少是两个站点积温需求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因牡丹江冬季气温低,冷激日数多且年际变化小,冷激对积温需求变化的影响不显著。基于时空耦合样本建立的冷激日数—积温需求模型对垂柳开花积温需求的模拟效果较好,R2达0.54~0.66。对榆树开花积温需求的模拟效果稍差(R2为0.33~0.64)。就不同算法而言,冷激日数对GDD算法得到的积温需求模拟效果更好。本文为量化植物开花积温需求的时空变化及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花期预测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