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35篇
大气科学   34篇
地球物理   42篇
地质学   74篇
海洋学   3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5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61.
There has been substantial change in the Australian clothing industry over the last 20 years. Forms of restructuring in the industry include both the re‐emergence of outworking and subcontracting, and locational changes (decline in inner metropolitan areas, perhaps offset by outworking, but relative growth in other regions). The total turnover has slightly increased whereas employment has declined sharply. The changes in employment and output have led to major growth in labour productivity and in capital intensity. Yet labour productivity growth may not be the outcome of significant technical change: productivity growth is sometimes the result of plant closure; the formal social relations of outworking may permit plants to capture some of the profits produced by subcontractors. In any event, there is no evidence of improvements i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the clothing industry. Despite popular conceptions, the clothing industry has been able to achieve high rates of profit. Thus, the prices charged by the clothing industry have exceeded those needed to earn an average rate of return. But that rate of profit produces only small quantities of profit in its typical small plants. The general problem of the clothing industry is the very small scale of the most plants, resulting in lack of income for enterprises and of funds for new investment. The issue, then, is more complex than simply costs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t is more a question of investment dynamics and scale.  相似文献   
262.
论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兴起代表了地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综合信息技术,它属于技术地理学的范畴,它为资源与环境的管理和规划以及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革命性工具。另一方面,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应用又依赖于地理学理论和实用模型的发展。进一步勾通地理信息系统与空间分析之间的关系是目前促进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63.
艾比湖流域植被生态需水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遥感数据,通过SEBAL模型估算蒸散量,计算艾比湖流域不同植被类型下植被生长季(59月)的生态需水量。结果表明:研究区植被主要为牧草地、灌木林地、耕地、乔木林地,面积分别为13 944km2(50%)、8 071km2(29%)、5 022km2(18%)、566km2(2%)。SEBAL模型估算的日蒸散量7月最大,为4.36mm。5、6、8、9月日蒸散量分别为4.26、4.07、4.24、4.15mm。SEBAL模型估算结果整体相对误差在10%以内,在允许范围内。20002015年生长季植被生态需水量整体上呈现出增加-减少-增加的变化趋势,2000、2005、2010、2015年分别为151.003×108、149.611×108、144.431×108、136.374×108m3。各植被类型下的生态需水量相比,牧草地 > 灌木林地 > 耕地 > 乔木林地,牧草地约占总生态需水量的53%~55%,而灌木林地、耕地的生态需水量分别占21%~25%、19%~20%,乔木林地的生态需水量所占比例最小,仅为2%~3%。  相似文献   
264.
针对用天文大气折射测定值,建立随观测站和随方位而异的电磁波折射延迟改正模型的高精度要求,提出了新的仪器误差理论,其主要内容是允许仪器误差存在,并看成是不断变化的,采用相应的测量方法作实时的测定和修正,同时消除仪器的各种变形和误差的影响,排除观测数据中的各种系统误差来源,并达到提高单次测定精度目的;文中还针对不同纬度的观测站、多方位、从天顶直到低空的观测需要,给出了仪器总体结构的安排,和采用视频CCD作为接收器的终端设计方案,也给出了各种仪器误差的测定方法和测量装置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65.
电子商务发展、人才需求趋势及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电子商务在跌宕起伏中保持发展,电子商务的内涵日益丰富,电子商务人才需求问题日显突出。根据目前实际中表现出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现象,分析电子商务人才分布和类型,提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向、培养模式和课程调整的设想或建议。  相似文献   
266.
航道整治初步设计原型观测是为进行物理建模所进行的测绘活动,其包括水道地形、水文泥沙及水位观测,本文对该项目内容进行了总结并以中游某河段为例对其观测要求进行了说明,以方便相关工程测量工作人员进行参考。  相似文献   
267.
石墨是我国优势矿产,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的原材料。本文分析了我国石墨矿工业十二五取得的成绩,分析我国石墨矿产业的发展趋势,同时跟踪了石墨烯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68.
地震易发区存在严重的震灾威胁,科学优化地震易发区不同人口聚集区的避震疏散具有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意义。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生活区别于中小学,是一种特殊的人口聚集区。以宁夏大学为例,通过实地调查、资料和影像数据统计,运用GIS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对避震疏散空间需求及路径进行优化。研究表明:在大学校园避震疏散时,可确定广场、草地和操场等开敞空间为避震场所;在避震空间容量约束下,可以通过优化后的区位配置(location allocation,LA)模型将校园避难人员分配到避震场所;应根据需求点和避震场所的空间分布,避让危险区域、避免人群相向移动建立避震路线;避震空间分布不平衡会导致无法快速有效避难。建议在人口高聚集处应增加可用于避震的开敞空间以加强疏散效率;为更好地发挥其避震作用,可将大学校园设置成中长期的避震场所。  相似文献   
269.
以汉石桥湿地引水工程为例,结合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从水资源承载能力出发,收集和调查项目区的水资源状况和供水现状,分析项目需水合理性,供水方案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本地区水资源条件对项目用水的保障程度等,以及项目用水对区域水资源和其他用户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270.
冒建  路璐 《城市地质》2015,(Z1):146-149
功能需求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平台的首要任务,对整个平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数据管理、动态监测,预警分析、会商上报、应急管理、三维展示和系统管理7个方面,介绍了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平台的功能需求,其中预警分析中模型的构建和实现,是预警结果科学性和准确性的关键步骤。平台的建设可实现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网络化运作模式,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日常管理,监测预警.决策支持和应急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