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7篇
  免费   580篇
  国内免费   474篇
测绘学   114篇
大气科学   527篇
地球物理   880篇
地质学   1015篇
海洋学   278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107篇
自然地理   19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149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164篇
  2011年   159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156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161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116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98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86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5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L波段高空气象探测系统软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介绍了目前中国气象局高空探测业务正在使用的新型L波段高空气象探测系统软件,该软件系统采用Bor-land C 语言,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进行编制,采用图形化操作界面,符合现行的高空气象观测规范,主要包括放球程序与数据处理程序.该软件系统已经成为中国气象局高空气象探测网的骨干软件系统.业务运行表明系统软件稳定正常,操作方便,用户界面友好,功能完善,基本上实现了从数据采集到数据处理的自动化.从软件系统所包含的基本功能、异常情况处理予以介绍,并举出了一些典型示例,同时针对软件的发展提出了今后的设想,提出设计标准接口,编制网络化的软件系统.  相似文献   
942.
张磊  董超华  张文建  张鹏 《气象科技》2008,36(5):639-642
为了深入了解国际卫星红外大气探测仪器的新特点,以欧洲METOP卫星装载的超高光谱红外大气探测仪(IASI:Infrared Atmospheric Sounding Interferometer)为例,介绍卫星红外探测仪研发背景、仪器特征和数据产品处理,并与第1个高光谱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Atmosphenic Inftared Sounder)作了比较分析.采用干涉分光技术的IASI为地球大气遥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可用于反演大气、海洋、云和大气成分,对我国风云卫星的高光谱红外大气垂直探测仪器的研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43.
在过去5年中,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的项目支持下,针对以大气上下层相互作用中的多时空尺度过程特征及其与天气气候的关系为主要关注内容,开展了几个方面的研究。本文介绍其中的一些主要进展与结果,包括:(1)平流层臭氧的探测与分析研究;(2)平流层-对流层质量交换(STME)与对流层顶特征研究;(3)中层大气多尺度波动特征研究;(4)大气辐射传输和中层大气卫星临边遥感新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944.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大地电磁测深综合构造解释,在休宁—歙县金多金属矿整装勘查区及邻区厘定出发育于晚侏罗世的较大规模逆冲推覆构造,其由逆冲断层、逆冲岩席、原地岩系、构造窗及伴生的牵引褶皱等组成。该逆冲推覆构造发育于"屯溪—休宁"红层盆地南缘,表现为晚元古代浅变质火山-碎屑岩系逆冲推覆于中侏罗统洪琴组碎屑岩之上。逆冲推覆构造由一系列分支逆断层组成,以前展式叠瓦状逆冲为特征,断层前缘陡立,向下变缓。逆冲推覆构造呈北东走向展布,勘查区内延伸可达40 km,推覆体面积大于600 km2。构造窗出露位置结合钻探、物探揭示,逆冲位移为2.0~8.0 km。根据逆冲断层时空配套以及岩浆活动与波及的沉积地层,判断晚侏罗世逆冲推覆构造活动时间为163.5~149.0 Ma。通过逆冲断层擦痕观察及古应力场分析,认为该期逆冲推覆构造形成于华南板块向北强烈挤压的区域动力学环境。逆冲推覆构造为成矿前构造,其与之后发生的伸展构造对岩浆的侵入及含矿热液的流通起着重要的作用,控制了整装勘查区内金、银、铅锌等中低温元素的分布与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945.
在安徽皖江地区页岩气地质调查中,开展了大地电磁测深(magnetotelluric sounding, MT)剖面研究,通过对比4种不同反演方法和不同极化模式的反演结果,分析各方法的优缺点。4种反演方法各有特点,不同极化模式也具有不同的反演效果。地质与钻孔资料表明,二维带地形共轭梯度反演TM极化模式的电性特征清晰,迭代收敛效果最佳,与地质资料吻合较好,可成功识别二叠纪泥页岩低阻异常。初步推断了皖江地区断裂空间展布特征及页岩气目标层分布,可为其他类似地区大地电磁测深勘探反演方法的选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6.
胶东半岛是中国金矿最集中的区域,焦家金矿带则是胶东半岛最重要的三条金矿带之一,在该带中已探明新城、焦家、河西等特大型金矿床。焦家金矿带受焦家断裂控制,成矿带基本与断裂带吻合,焦家断裂带北部位置和形态基本探明, 但其南部因史家以南地区的第四系覆盖层而难以追踪。为了解焦家断裂带南部延伸特征,我们在史家地区开展了面积性音频大地电磁测深(AMT)工作,获得了23条电阻率模型剖面,并构建了研究区拟三维电阻率模型。结合区内岩矿石电性参数以及以往的研究成果,初步厘定了焦家断裂带南延位置和形态,认为该断裂带自史家以南受后期NW EW向断裂改造影响,出现错断现象,并且向南拆分成东、西两组断裂。而焦家断裂的低电阻率特征,说明断裂发育于引张或挤压-引张应力背景之下,并且是岩浆活动的浅部通道,岩浆热液的进入使断裂带内发生蚀变硅化、钾化等蚀变作用,金元素局部富集,最终可能在断裂带隐伏有利部位成矿。  相似文献   
947.
为揭示湘西北民乐毗邻区南华纪大塘坡组含锰沉积地层结构,深化对地堑-地垒成锰地质空间的认识,实现地球物理深地探测技术对南华纪沉积型锰矿床的找矿指导,对区内经过民乐锰矿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进行了处理和解释,结合地质信息反演了南华纪古盆地地层构造格局。首先通过频率域大地电磁探测数据进行了阻抗张量和相位张量分解分析,揭示了湘西北民乐地区在高频区(大于0.01 Hz)主要呈现二维构造特征;其次利用Swift分解和相位张量分解结果对剖面所有测点数据进行了电性主轴分析,判断了剖面主要构造走向总体上呈北偏东37°,计算了TE、TM两个极化方向的卡尼亚视电阻率和相位;最后针对TE、TM两个模式利用Occam反演方法分别进行了单独和联合反演,得到了民乐地区深部电性分布并进行了地质解释。研究结果表明:湘西北民乐地区由浅至深电性结构比较简单,地层由新到老分层性较好,大体可分为高台组白云岩中阻层、清虚洞组灰岩高阻层、石牌组—牛蹄塘组低阻层、留茶坡组—陡山沱组较高阻层、南沱组—大塘坡组低阻层、古城组和富禄组中阻层6层;大地电磁反演电阻率模型等值线图中的“凹中凹”地层结构是圈定成矿靶区的主要地球物理标志;民乐—花垣一带为古天然气渗漏口的过渡相和边缘相,含锰地层具有越往东北向埋深越浅、厚度也越来越薄的特点。  相似文献   
948.
榆林地区浅埋煤层采空区电法综合勘探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慧 《地质与勘探》2020,56(4):792-801
为探明榆林地区浅埋煤层不明采空区,分析了其浅埋煤岩层垂向、横向正常电性特征以及存在采空区时的异常电性差异特征,从而确定榆林地区具备使用瞬变电磁法和高密度电法探测采空区的电性基础。然后开展了瞬变电磁法和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的施工参数试验,建立相应的施工技术体系,实现了榆林地区浅埋煤层采空区的有效综合勘探。结果表明:(1)榆林地区正常地层垂向电性呈稳定的"低阻-高阻-低阻"趋势特征,而当煤层中存在地质异常体时,横向差异明显,出现不连续的高阻或低阻特征;(2)瞬变电磁法采用240 m×240 m发射线框、14 A发射电流、25 Hz发射频率、2048次叠加次数,高密度电阻率法采用20 m接收极距,这些施工参数可以满足榆林地区浅埋煤层采空区的电磁法探测要求;(3)瞬变电磁法、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的异常区范围基本一致,在两种方法重合异常区打钻揭露采空区,说明两种方法可互相补充、验证,为应用于榆林地区煤层采空区综合物探的合理手段。  相似文献   
949.
多波束UNB数据文件格式的解析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多波束UNB数据文件格式进行了解析,阐述了UNB文件格式的内部记录结构,即系统参数记录、声速剖面记录、导航记录和测深记录等。设计了能读取UNB文件所包含的船参数、声速剖面、导航信息和多波束各波束信息的原始多波束数据格式读取模,经与CTD实测声速剖面得到的数据进行对比可知,读取的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950.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texture has been demonstrated to have the potential to improve forest biomass estimation using backscatter. However, forests are 3D objects with a vertical structure. The strong penetration of SAR signals means that each pixel contains the contributions of all the scatterers inside the forest canopy, especially for the P-band. Consequently, the traditional texture derived from SAR images is affected by forest vertical heterogeneity, although the influence on texture-based biomass estimation has not yet been explicitly explored. To separate and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forest vertical heterogeneity, we introduced the SAR tomography technique into the traditional texture analysis, aiming to explore whether TomoSAR could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exture-based aboveground biomass (AGB) estimation and whether texture plus tomographic backscatter could further improve the TomoSAR-based AGB estimation. Based on the P-band TomoSAR dataset from TropiSAR 2009 at two different sit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ground backscatter variance dominated the texture features of the original SAR image and reduced the biomass estimation accuracy. The texture from upper vegetation layers presented a stronger correlation with forest biomass. Texture successfully improved tomographic backscatter-based biomass estimation, and the texture from upper vegetation layers made AGB models much more transferable between different sites. In additi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exture indices varied greatly among different tomographic heights. The texture from the 10 to 30 m layers was able to provide more independent information than the other layers and the original images, which helped to improve the backscatter-based AGB esti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