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51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121篇
地质学   109篇
海洋学   19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2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77年   5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余震活动机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曲均浩  蒋海昆 《中国地震》2012,28(2):109-120
从介质和应力的不均匀性、力学加载、流体侵入及应力腐蚀、速率-状态依从等几方面对余震活动机理研究进行综述.已有的研究表明,介质和应力的不均匀性是余震产生的基本前提.瞬时蠕变和余滑观点能够从力学的角度解释震后极短时间内余震的快速衰减,而应力松弛过程更有利于解释长时期的余震活动特征.流体侵入及应力腐蚀在一定条件下控制着余震的演化过程.受主震应力扰动影响的断层间的相互作用,始终存在于余震的活动过程之中.各类模型和理论解释都在努力寻求与G-R关系和修改的大森公式这两个统计地震学基本关系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2.
王松鹤  齐吉琳 《岩土力学》2012,33(6):1660-1666
为深入认识高温冻土的松弛规律,查明预应变对松弛过程的影响,开展了一系列室内高温冻土松弛试验。研究发现,预应变过程明显影响了高温冻土的松弛过程,表现为预应变量增大,瞬时松弛量相应提高,松弛稳定历时延长;对于恒应变速率加载而言,恒应变速率增大延长了松弛稳定历时,并提高了高温冻土的松弛速率;对于恒应力率加载过程而言,恒应力率增大,松弛稳定历时延长,松弛速率也随之提高。偏应力与时间对数的关系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征,不能简单描述为单一直线,采用双曲线型关系描述其关系时效果很好,根据双曲线型获得了一种经验型的流变关系,并对该流变关系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93.
刘传孝  王龙  刘星辉  庄帅  于绍波 《岩土力学》2016,37(6):1588-1596
应用Lyapunov指数法,对试验得到的深埋煤层应力松弛系统演化对应于各级应变水平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科学重构相空间,得到了每一递进应变水平的相轨迹均不重复地围绕各自对应的历史应力中值而顺次演化。采用分形几何学方法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定量揭示出煤样应力松弛系统演化的各层次间自相似性,并部分反映了经典力学与非线性科学间的关系。得到了对应各级应变水平系统演化时间序列的非线性动力学评价指标,并判定深埋煤层应力松弛系统为复杂系统且具有典型混沌特征。深埋煤层应力松弛系统演化的混沌程度及复杂程度呈下降规律,煤体内部力学性质弱化因素与强化因素之间竞争最为激烈的阶段,其混沌程度最高,而宏观破坏后系统伴随最低的混沌程度及复杂程度。  相似文献   
94.
为了研究隧洞纵向位移(LDP)释放率对双护盾隧洞掘进机(TBM)围岩变形及护盾压力的影响,在FLAC3D中采用应力释放法对LDP曲线实现了较好的控制,并指出采用计算时间步控制的缺陷,在考虑护盾与围岩之间不均匀间隙情况下,详细分析了应力释放率对TBM掘进中围岩LDP曲线变化规律、护盾所受挤压力及围岩塑性区的影响。得出了以下结论:(1)不同岩体力学参数下,LDP曲线受应力释放率的敏感程度不同;(2)随着应力释放率的逐渐增加,围岩LDP曲线特征及与TBM护盾相互接触的部位有所不同,TBM护盾接触挤压力和所受摩擦阻力逐渐增大;(3)护盾外围塑性区的形状与应力释放率和护盾与围岩之间的不均匀间隙有关,当在较大的应力释放率下,塑性区呈现自上而下逐渐减小的特征。  相似文献   
95.
彭芳乐  华针  曹延波 《岩土力学》2013,34(11):3277-3283
为分析加筋材料的抗弯刚度对加筋性能的影响,加筋材料采用梁单元形式。基于动态松弛法,通过定义梁单元的刚度矩阵,求解内力矢量,随后定义虚拟质量密度而建立总质量矩阵,将加筋材料的梁单元有限元模型嵌入到已有的动态松弛法求解程序中。通过对简支梁的简单加载模拟验证了该梁单元模型的准确性能。随后,将该有限元模型与已有的动态松弛法计算程序结合(含砂土本构及弱面单元模型),对加筋砂土地基室内模型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将梁单元的模拟结果与杆单元(梁单元的特例)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并分别探讨了抗拉刚度和抗弯刚度对加筋砂土地基承载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抗拉刚度对承载能力的影响较小;抗弯刚度对承载力的影响程度与加筋材料的布置形式有关,特别是当加筋砂土中出现剪切带以后,其影响逐渐增大。因此,在分析加筋砂土结构的增强机制时,建议采用梁单元(具有一定的抗弯刚度)对加筋材料进行模拟。  相似文献   
96.
中国大陆现今实测地应力场的状态与板块构造环境、活动断裂带分布、地形地貌以及地壳结构呈现一定相关性. 在中国大陆西缘,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陆发生陆碰撞,在中国大陆东缘,菲律宾海板块、太平洋板块俯冲到欧亚板块之下. 中国大陆内部被大型活动断裂带分割为多个块体,各个块体的地壳结构和厚度呈不均匀分布,地形地貌起伏具有很大的差异. 笔者以中国大陆块体模型为基础,把板块构造作用和重力势作为主要影响地应力状态的两个主要要素,在现今活动构造、GPS和实测地应力等成果的约束下,利用线性黏弹体球壳有限元模拟分析了中国大陆现今地应力场的分布特征和控制因素. 结果表明: (1)构造应力场总体上呈现出西部挤压,东部拉张的特征,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持续碰撞形成了青藏高原及其周缘的挤压性质的构造应力场,而东部菲律宾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形成了黄海、东海和环渤海区域的拉张性质的构造应力场,中间为拉张环境和挤压环境的过渡,最大主应力的方向受到板块构造环境和活动构造分布的控制;(2)重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形梯度大和地壳厚度结构变化大的地壳浅部区域,在藏南、滇西北局部地区的地壳浅部由于受到重力势控制,呈现为张性应力场,在塔里木地区由于重力势引起的应力场与构造应力场同为挤压性质,因此该区的挤压强度得以增加;(3)中国大陆浅部地应力场的状态主要受到区域板块构造环境、块体边界活动构造带的展布和地形的控制,总体上以南北构造带为界,西部以较强的压性构造环境为主,东部为较弱的压性构造环境,藏南和滇西北局部地区存在有张性构造环境;构造应力对地应力的贡献比重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加;(4)采用黏弹性模型的构造应力场模拟结果比完全弹性模型的模拟结果能够更好地与实测地应力场相吻合,利用完全弹性模型分析由地震等诱发的地应力瞬时变化是有效的;(5)青藏高原东南缘最大主应力方向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其主要控制因素有:印度板块持续的碰撞、中下地壳对上地壳拖曳以及印度板块通过实皆断裂对欧亚板块的剪切拉伸作用. 中国大陆现今地应力场是整个地壳岩石黏弹特性长期演化和断裂活动的结果,是地应力场动态演化过程中在现今时间点上的状态,受到板块构造环境、大陆内部活动断裂分布、地形地貌和地壳结构等因素不同程度的控制,模拟结果为中国大陆地应力场提供了一个定量的参考模型.  相似文献   
97.
一维核磁共振(1D NMR)测井技术在流体识别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二维核磁共振(2D NMR)测井能同时测量到多孔介质中横向弛豫时间(T2)和扩散系数(D)等信息,利用这两个参数区分流体性质,较一维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具有明显的优越性.针对梯度场下的2D NMR测井弛豫机理和数学模型,提出了适用于求解大型稀疏矩阵方程的反演方法-基于非负最小二乘法(LSQR)和截断奇异值分解(TSVD)法的混合算法.为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先根据多回波观测模式合成回波串数据,然后再用混合反演算法进行反演,反演得到横向弛豫时间(T2)和扩散系数(D),并构建T2-D二维谱图.结果对比表明,该混合反演算法得到的T2-D二维谱与流体模型一致性好,计算精度均比单一反演方法有较大改善,表明该混合反演方法可用于油气储集层2D NMR测井的反演和流体识别.此外,分别对油水同层和气水同层模型进行了正演模拟和反演实验, 系统考察了不同磁场梯度、不同回波间隔组合对反演效果的影响,为2D NMR参数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8.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viscoelastic behaviors of debris flow slurr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most liquid in nature are between liquids and solids,including both elastic changes and viscosity changes,that is socalled "viscoelastic".Dynamic oscillatory test was used to quantitatively study the distinct viscoelastic behaviors of debris flow slurry in the shear stress conditions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is study.The debris flow slurry samples were from Jiangjiagou Ravine,Yunnan Province,China.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were found that at the low and middle stages of shearing,when the angular velocity ω<72.46 s-1,the loss modulus(G") was greater than the storage modulus(G’),i.e.G">G’.At the late stage of shearing,when the angular velocity ω≧72.46 s-1,the storage modulus was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the loss modulus,i.e.G’≧G",tanδ≦1(where phase-shift angleδ=G"/G’),and the debris flow slurry was in a gel state.Therefore,the progress of this experimental study further reveals the mechanism of hyperconcentrated debris flows with a high velocity on low-gradient ravines.  相似文献   
99.
伪谱法在常Q粘弹介质地震波场模拟中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伪谱法推导了常Q粘弹介质中地震波场的运动方程和波动方程,并进行了地震波场数值正演模拟,模拟结果达到了其它模拟方法同样的效果.但与其它方法相比,采用伪谱法不仅简洁明了,更便于理解;更重要的是它比以往的方法更具有通用性.由此可以说,如果采用伪谱法模拟其它更复杂的粘弹介质模型时,完全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而且烦杂的数学推导过程;直接将体积松弛模量和剪切松弛模量代入即可得其波动方程.  相似文献   
100.
Saturation remanent hysteresis studies were carried out on numerous dolerite dyke samples from the peninsular India. These studies result in four types of remanent hysteresis curves which indicate that the magnetic material is magnetite or titanomagnetite with variable grain-size having remanent coercive forces (H cr ) of 8 to 30 mT, requiring saturating fields (H s ) up to 250 mT. Two extreme types of samples with (1) low coercive forces requiring high saturating fields and (2) high coercive forces requiring low saturating fields are noticed along with the generally observed ones. The Granulometric and Lowrie-Fuller Tests on these samples indicated that the magnetic material i.e., magnetite or titanomagnetite in these rocks is in the form of Multi-Domain (MD), Cation Deficient (CD) and a mixture of these two forms (MD+CD) with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