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3篇
  免费   627篇
  国内免费   549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333篇
地质学   2794篇
海洋学   141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04篇
自然地理   6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116篇
  2015年   94篇
  2014年   151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135篇
  2011年   192篇
  2010年   174篇
  2009年   169篇
  2008年   171篇
  2007年   155篇
  2006年   132篇
  2005年   140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112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107篇
  1999年   106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83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塔里木盆地阿克苏地区肖尔布拉克剖面肖尔布拉克组下段除底部条带状泥晶白云岩外,主要为微生物碳酸盐岩沉积,但目前关于这套微生物岩的研究很少。通过详细的野外露头观察及室内镜下薄片鉴定,对研究剖面肖尔布拉克组下段的微生物碳酸盐岩类型进行了识别、分类,并重构了其沉积环境。结果显示:肖尔布拉克组下段共发育六种岩相类型,其中包括四种微生物碳酸盐岩类型:粗纹层状凝块岩,具窗孔凝块岩,厚层状凝块岩和块状凝块岩。粗纹层状凝块岩和具窗孔凝块岩主要分布于潮间带;厚层状凝块岩和块状凝块岩主要沉积于中深—浅水局限潮下带。不同的微生物岩类型发育于不同的位置,主要受控于海平面变化、古地理位置及微生物群落等因素。  相似文献   
992.
通过沉积特征、沉积相及古地理分析,认为南羌塘鄂斯玛露头地区发育潮坪相、潟湖相、陆棚相沉积,江鱼玛洛覆盖区推测有障壁滩(或障壁岛)相沉积。根据沉积相的空间分布,研究区从北到南展布有隆起剥蚀区、潮坪相区、潟湖相区、障壁滩相区及陆棚-斜坡相区。根据以矿找矿思路,认为覆盖区的江鱼玛洛—额酥木玛障壁滩(或障壁岛)相区可能发育颗粒灰岩、白云岩储层。建议在江鱼玛洛—额酥木玛地区部署一口油气地质调查井,其有可能钻遇到含油白云岩或颗粒灰岩,并有可能实现油气资源的战略发现。  相似文献   
993.
地震沉积学包括地震地貌学和地震岩性学,应用前景广阔。针对玛湖凹陷克拉玛依组碎屑岩、川中地区龙王庙组碳酸盐岩和嘉陵江组混积岩3种不同岩性的沉积环境开展研究,探讨了地震沉积学在3种环境下沉积相与储集层研究的应用效果。研究发现,玛湖凹陷克拉玛依组发育冲积扇和河流相,点坝储集层孔渗条件好,产能优于扇缘储集层。川中龙王庙组碳酸盐岩沉积受控于同沉积走滑断裂,白云岩厚储集层分布在磨溪构造斜坡区。川中嘉二下亚段自西南向东北从陆相经海陆过渡相和局限蒸发相变为海相,有利于储集层发育的白云岩岩相位于中部的局限蒸发相附近。3个实例研究中除了使用相位旋转、地层切片和分频3种传统技术之外,还利用了主因子分析和RGB融合2项新技术。研究结果较理想,表明地震沉积学在定性重建沉积相和定量预测储集层方面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94.
为了深入认识川西坳陷中段须四段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特征,综合利用野外露头、地震、岩心、测/录井、分析测试等资料对其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须四段为一个三级层序,根据层序界面特征划分出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并建立了等时层序地层格架。依据沉积相标志识别出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4种相类型,明确了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相平面展布及纵向演化特征:平面上,短轴物源自龙门山山前依次发育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相,长轴物源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长短轴物源在合兴场-德阳-马井-新繁镇一带地区交汇;纵向上,低位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时期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水下分支河道砂体纵向叠置、横向连片、分布广泛,湖侵体系域时期以滨浅湖沉积为主。建立了层序-沉积充填模式,指出低位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时期的长轴物源和长短轴物源交汇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砂体是研究区优质储层发育区。  相似文献   
995.
西湖凹陷某气田钻井资料少,传统陆上利用多井点资料描述河流相储层展布的方法不适用该气田。前人关于该区为浅水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积、储层横向上连片分布的认识过于宏观,不能指导气田的开发生产。研究从已钻井资料出发,充分利用海上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对河流相储层横向识别精度高、单一河道边界刻画清晰的特点,开展地震沉积学研究和单河道精细解释,识别出4期目的层单河道砂体,形成横向上逐渐向东迁移摆动、纵向上相互叠置的沉积演化模式。这一认识指导了地质模型优化,解决了生产井动静储量差异矛盾,能够有效指导气田开发生产。在海上少井条件下,利用地震沉积学方法进行河流相砂体精细描述的方法有较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96.
南海作为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油气资源丰富,油气赋存规律的南北差异性大。本文在系统梳理南海中—新生代地层、沉积相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对南海南北典型含油气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认为南海打开过程对古南海沉积地层的改造,使得现有残余地层南北分离,主要分布于北部的珠江口盆地—台西南盆地和南部的礼乐盆地中,推测发育“自生自储”、“新生古储”或“古生新储”的中—新生界油气成藏模式。南海新生代油气藏在“北张、南挤”的构造应力背景下,古近纪以来的古水系控制了大型碎屑岩油气藏的分布;区域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变化控制了中新世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发育;早新生代以来的古地貌控制的深水峡谷、深海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孕育了潜在深水油气藏。总之,南海南北地层沉积各有特色,油气成藏条件各有优势,但均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本文以期为未来南海油气勘探战略部署和选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7.
商河地区为自北向南成明显阶梯状分布的多级构造调节带及多级坡折带,受其构造特征影响,储层特征也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通过对商河地区大量储层物性数据的统计,结合镜下薄片观察发现商河油田具有同一层位,自北向南,商一区、商二区、商三区、商四区储层物性依次变差的特点;而对于同一地区,整体上自上向下随深度增加储层物性逐渐变差;同一层位不同沉积微相的储层具有不同的物性特征,三角洲前缘河口坝砂体储层物性最好,水下分支河道较好,而远砂坝、席状砂砂体储层物性相对较差。经综合研究分析认为储层特征主要受沉积相及成岩作用共同影响,储层成岩作用主要受地层埋深的影响,而由于商河地区的分界大断层主要为同沉积断层,地层厚度和沉积相分布主要受同生断层活动的影响,因此构造作用的同沉积断层是商河地区储层物性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998.
四川盆地中南部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中南部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划分为3个相(开阔台地相、局限台地相、蒸发台地相)、4个亚相(潮下、泻湖、潮阃坪、潮上坪)和17个微相。沉积相横向上总体变化不大,岩性较统一,蒸发岩较发育,纵向上沉积相变化具有同步性。利用单因素法和优势相法,并结合层序地层学研究成果,把雷口坡组分为7个作图单元,较精确地展示了雷口坡纽不同层段的沉积相展布和演化。研究区内雷口坡期的相对海平面升降变化和台地次级洼隆相间的古地貌共同控制着沉积相带展布和演化。雷口坡组以局限台地相为主,主要发育在雷一段1亚段的台内滩微相,为储集体有利的发育相带,多发育于潮间高处与泻湖的过渡区附近相对高能带。  相似文献   
999.
吕古贤 《地球学报》2002,23(2):107-114
以玲珑金矿田阜山金矿区为实测地区,研究了胶东构造岩浆活化区玲珑-焦家式金矿的矿源岩系,对2km^2内矿源岩的构造变形岩相形迹进行1:2000填图。在这一研究工作积累的基础上,提出矿化趋势度(MTD)的概念并完成阜山金矿区矿化趋势度的分布图。矿化趋势度的概念及其填图研究方法对于探讨将成矿模型转化为找矿模型,逐步建立更具体量化的找矿预测实测方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00.
中国太古宙地质体组成、阶段划分和演化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沈其韩  钱祥麟 《地球学报》1995,16(2):113-120
我国太古宇陆壳主要见于华北克拉通区内,由高级变质的麻粒岩相带、角闪宕相区和低、中级变质的绿岩-花岗岩区组成。按地质时序可划分为始、古、中、新太古4个阶段。麻粒岩相带的组成主要由英云闪长质片麻岩为主和少量表壳岩或主要由表壳岩含一些花岗质岩石。绿岩-花岗岩区时代主要属新太古代,绿岩属基性火山-沉积建造,基性岩的原岩物质来自相对亏损的上地幔,形成于大陆边缘的裂谷环境。太古宙末,板块体制已经形成,麻粒岩相带是板块体制的俯冲碰撞机制的产物。对克拉通古陆块能长期成为大陆的解释,应认为是下地壳的挤压环境,促使陆壳以板底垫托叠置、垂直增生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