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35篇
  免费   1072篇
  国内免费   1604篇
测绘学   65篇
大气科学   243篇
地球物理   848篇
地质学   5306篇
海洋学   590篇
天文学   66篇
综合类   224篇
自然地理   169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212篇
  2021年   207篇
  2020年   197篇
  2019年   261篇
  2018年   203篇
  2017年   225篇
  2016年   288篇
  2015年   256篇
  2014年   329篇
  2013年   316篇
  2012年   322篇
  2011年   387篇
  2010年   339篇
  2009年   372篇
  2008年   373篇
  2007年   325篇
  2006年   340篇
  2005年   340篇
  2004年   260篇
  2003年   267篇
  2002年   246篇
  2001年   170篇
  2000年   203篇
  1999年   147篇
  1998年   182篇
  1997年   122篇
  1996年   119篇
  1995年   84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991.
为满足徐深气田火山岩精细评价的需求,以蚀变性火山岩为对象,研究蚀变作用对储层物性、孔隙结构、测井响应特征的影响;利用岩性指数和蚀变指数建立火山岩蚀变判别方法,并通过对电阻率进行蚀变影响校正,利用校后电阻率与孔隙度建立蚀变火山岩气水层识别方法,较好地解决蚀变火山岩测井解释难题,为有效勘探、合理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利用该方法对研究区18口验证井进行气水层解释,经试气资料验证,解释符合率达到85.7%,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2.
基于循环注蒸气和烟气激励的海上稠油开采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实验和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循环注蒸气和烟气激励的加热降黏、气体溶解降黏、气体扩大加热腔与减少热损失、蒸气与气体协同增产效应等开采机理,优化注入蒸气和烟气温度、烟气蒸气体积比、周期蒸气和气体注入量等参数,建议注入蒸气与烟气的温度高于300℃,在大气压下烟气蒸气体积比为0.4~0.6.在渤海稠油油田开展4口井循环注蒸气和烟气激励开采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循环注蒸气和烟气激励开采后稠油井平均日产油量达到冷采的3倍以上,最高日产油量超过100m3,周期产油量达到1.0×104 m3左右.基于循环注蒸气和烟气激励的海上开采稠油技术可以提高海上稠油开采速度和采收率,有潜力成为未来海上稠油油田的主要热采开发方式.  相似文献   
993.
温室气体清单反映了温室气体排放和吸收的状况,是制定与衡量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和措施的基础。虽然联合国规定了国家清单采用生产者责任方法编制,但很多研究认为该方法存在“碳泄漏”,容易造成发达国家转移减排责任等问题,并提出了其他清单编制方法。本文对已有的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研究进行了总结,将其归纳为3大类:生产者责任方法、消费者责任方法和生产—消费者共同责任方法,并进一步总结了3大类方法下的多种估算方法;通过图表、数据等方式分析了各类方法的原理、优点及局限性。通过已有的研究分析推断,未来一段时间内生产者责任方法仍将是推荐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最后展望了我国国家和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94.
黄洵  黄民生  黄飞萍 《热带地理》2013,33(6):674-680
针对当前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因素研究中忽视工农业生产排放源的现状,在对福建省2001―2010年各类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核算,并统一转换成CO2当量的基础上,通过引入能表达工农业生产过程自身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指标,建立改进后的对数Divisia均值分解模型(LMDI)对福建省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分析。研究发现:2001―2010年福建省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上升,但环比增长率整体波动下降;产业结构、经济规模、人口规模、能源结构、人均收入、城市化水平、城市居民工业强度等因素的累积效应对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城市居民工业强度的贡献率达到了13.66%;能源强度、农业生产强度的累积效应对温室气体排放有负向抑制作用,其中农业生产强度累积效应占负向效应总和的50%以上。研究结果显示:工农业生产过程对福建省温室气体排放有显著的驱动作用,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995.
利用IRGA法和GC法,同步观测了3种天气(晴天、多云、阴天)条件下福州市江滨公园马尼拉草坪生态系统CO2净交换量(NEE)的白昼动态变化,比较IRGA法和GC法透明通量箱对观测样点环境的影响程度,并探讨其对NEE观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次观测结束时,IRGA法通量箱对样点环境的扰动小于GC法,晴天白天二者箱内的平均升温分别为1.79℃和2.33℃,箱内平均光合有效辐射(PAR)降低幅度分别为11.00%和21.00%.3种天气情况下,IRGA法与GC法观测的NEE白天变化趋势较一致,但3种天气相同时段内GC法测定的NEE平均值比IRGA法高3.17μmol·m-2·s-1,二者的差异在中午最大,在清晨和傍晚较小.IRGA法比GC法可以更为准确地测量草坪NEE.  相似文献   
996.
层状盐岩中储备库油气渗漏风险的故障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气渗漏是盐岩地下储备库事故的重要类型之一,具有突发性强、损失难以估计的特点。针对国内层状盐岩中储备库运营过程中的油气渗漏风险进行分析,揭示了油气渗漏事故的发生机制并建立了相应的故障树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分析,找出了事故发生的各基本致因事件和故障模式,并得出适用于典型层状盐岩储备库油气渗漏事故的发生概率公式。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层状盐岩中储备库发生油气渗漏事故的可能故障模式有28种,且发生条件易于满足而难于防范,因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较大;按照各基本事件结构重要度的计算结果,盐岩强度低、盐岩蠕变过量、附近有断层、地震、造腔参数控制不当、非均匀地应力、人为操作失误等是层状盐岩中储备库油气渗漏事故的主要致因事件,并据此提出有效措施防止事故发生;通过专家调查法和故障树法的综合分析得出,金坛盐矿5口老腔储库在近10年的运营期内发生油气渗漏事故的概率为0.703%,属于偶发性事故。  相似文献   
997.
塔中北斜坡下奥陶统岩溶储层基本为低孔低渗储层,主要的储集空间为溶蚀孔、洞和断裂活动产生的裂缝。储层呈现“横向连片,纵向分层”特点,优质储层主要呈层状叠合分布在不整合面下0~200m范围内的垂直渗流带和水平潜流带。岩溶储层具有大面积、多储集段含油气的特点,平面上整体表现为“西油东气,内油外气”的分布特征。鹰山组直接盖层良3—5段致密灰岩平面上具有“东厚西薄,北厚南薄”的分布特点,剖面上呈现“块状分布,横向相连,纵向叠置”的展布特征。鹰山组内部多套高阻层相互叠置,与下伏含油气层构成良好的配置关系,形成一套或多套储盖组合,控制油气的分层聚集。塔中北斜坡发育着一系列NE向左行走滑断裂,以之为边界,可以分为若干个构造区块。区块内油气水正常分异,相对高的部位聚集油气、低部位出水。块体内部油气多富集在距主干走滑断裂0.5~4.0km范围内。   相似文献   
998.
旅游业碳排放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全球气候变化与资源环境问题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节能减排已成为全球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分析旅游业碳排放有助于推动旅游地的旅游业及其关联产业的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本文概述旅游业碳排放的研究历程,分析和评述了旅游业碳排放的研究方法,然后从区域旅游和旅游业各部门的碳排放测度、旅游碳足迹、旅游业碳排放的影响、应对旅游业碳排放影响的对策等5 个方面,综述旅游业碳排放主要的研究内容.最后对中国旅游业碳排放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99.
高魁  刘泽功  刘健 《岩土力学》2015,36(3):711-718
国内外学者对煤与瓦斯突出过程及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使用的均是型煤试验,很少涉及地质构造对突出的影响,而且数据监测均未深入到煤体内部。基于相似模拟试验思想和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新思路,在实验室搭建了综合考虑地应力、瓦斯压力及煤体结构的大型石门揭煤的煤与瓦斯突出试验平台。该试验平台包括试验箱体和反力架、液压加载系统、密封系统、试验监测系统;设计了线充气和面充气系统,用来模拟煤层的瓦斯赋存差异。同时,利用该试验平台进行了石门揭构造软煤的相似模拟试验,研究了石门揭构造软煤过程中煤岩应力和位移的变化规律,以及突出过程中煤层内瓦斯压力和声发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巷道开挖过程中,掘进工作面前方存在明显的应力集中,且越靠近构造软煤应力集中现象越明显;突出发生的瞬间,在突出点附近的位移产生了突变;在突出发生前,声发射信号有一次降低;掘进工作面前方煤岩体应力释放,煤体裂隙增大,为瓦斯的快速放散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00.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湖凹陷是全球著名的湖相富烃凹陷,最新勘探成果展示出大油(气)区特征。为及时总结,丰富发展当代中国特色叠合盆地油气地质理论与勘探实践,本文主要分析了这一大油(气)区的基本形成条件与勘探领域。结果表明,玛湖凹陷大油(气)区得以形成主要缘于三大有利基础条件:前陆碱湖优质高效烃源岩、立体输导体系、三类规模有效储层与储盖组合,由此造就油气在充足的烃源条件下,沿立体的输导体系,被三套区域性盖层有效封盖,向着三类规模有效储层,在有利圈闭中运聚成藏,因此油气富集规律可归纳为"源-输控烃、储-盖控藏"。相应,按目的层和圈闭类型形成了三大有利油气成藏领域,由浅至深依次为三叠系下统百口泉组岩性油(气)藏群、二叠系下统风城组致密油、石炭系—下二叠统大构造油气藏群。玛湖凹陷大油(气)区的勘探突破缘于勘探理念创新,具有巨大勘探潜力和基础科学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