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1篇
  免费   200篇
  国内免费   249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60篇
地球物理   198篇
地质学   481篇
海洋学   524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25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旅游业为海岛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 人类活动也导致水体生态环境恶化, 如水体富营养化加剧、赤潮频发等。文章通过对珠江口东南部典型海岛——庙湾岛和外伶仃岛周边水域丰水期和枯水期现场环境数据与浮游植物分布特征的对比研究, 分析珠江径流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类活动对河口天然海岛周边水体生态的潜在影响。枯水期外伶仃岛和庙湾岛周边水域海水分别镜检鉴定出76种和74种浮游植物, 两个海岛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分别为2.62×104个·L-1和2.08×104个·L-1; 丰水期则分别鉴定出38种和47种浮游植物, 平均细胞密度分别为52.91×104个·L-1和170.57× 104个·L-1。在外伶仃岛和庙湾岛, 丰水期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atatum)均为绝对优势种, 而枯水期两个岛的最主要优势种分别为窄隙角毛藻(Chaetoceros affinis)和新月筒柱藻(Cylindrotheca closterium), 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明显高于丰水期。两个海岛微型浮游植物相对于其他两个粒级常占据优势地位, 但在丰水期, 小型浮游植物贡献明显上升, 其中外伶仃岛相对于枯水期由16.32%升至26.75%, 庙湾岛则由12.12%升高至24.78%。两个海岛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均仅检出聚球藻(Synechococcus, Syn)和真核微微型藻类(eukaryotic, Euk)两大微微型浮游植物类群, 两者细胞密度分别为~107个·L-1及~108个·L-1量级。与环境因子的对比分析表明, 两个海岛浮游植物的区域分布与季节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 其季节性差异主要受径流影响强度、影响范围以及相应的盐度、营养盐等环境因素的季节变化所调控。丰水期岛屿屏蔽效应对浮游植物丰度的区域分布特征有显著影响, 无论小型浮游植物还是微微型浮游植物均发现存在迎流面出现丰度高值分布的现象, 但对群落结构的分布影响不明显; 在枯水期, 水体环境很可能主要受人类活动与水体垂直混合扰动的综合影响, 总体上浮游植物分布的区域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92.
海南岛福山凹陷古近系流沙港组沉积相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古近系流沙港组沉积时期是海南岛福山凹陷的主要成盆期,沉陷幅度较大,地势较陡,由此导致流沙港组深水湖泊沉积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相当发育。通过对岩心、测井和地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分别对流沙港组3个岩性段的沉积相进行了研究。单井沉积相和平面沉积相分析表明流沙港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相和湖泊相,并可进一步划分出7种亚相和13种微相。流三段沉积时期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最为发育,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一半,仅在研究区北部为半深湖亚相—深湖亚相分布区。流二段沉积时期是福山凹陷最大湖侵期,深水湖泊相最为发育,研究区北半部几乎全为深湖亚相—半深湖亚相分布区。流二段沉积之后,凹陷周缘发生较大范围隆升,因此,流一段沉积时期的沉积范围比流二段沉积时期小得多,但其沉积相展布格局与流二段沉积时期仍比较相似。通过对ZTR指数(代表锆石、金红石、电气石三种重矿物在透明重矿物中所占的比例)等值线图、砂(砾)岩百分含量等值线图及沉积相展布格局等分析认为,流沙港组沉积时期的物源主要来自南方的海南隆起,东、西方向还存在2个次要物源。  相似文献   
93.
A laboratory study on rare earth element bearing mine tailings, collected from Bangka Island, Indonesia, reported a new spectral absorption feature at 674 nm associated with Erbium.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evaluate the capability of the European Space Agency’s Sentinel-2 MSI sensors to detect this absorption feature from space. An arithmetic band operation is performed on selected visible and near-infrared spectral bands of a Sentinel-2 image. The results show that Sentinel-2 MSI is capable of detecting the 674 nm Erbium-related absorption feature within the particular environmental setting of the study area.  相似文献   
94.
根据1990年7月辽宁省海岛调查资料,本文讨论了北黄海大鹿岛海水营养盐(PO4-P,SiO3-Si,NO3-N,NH4-N,NO2-N)分布特征,并对海域环境质量作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95.
海坛岛海域表层沉积物中主量化学成分的地球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慧辉  陈岚 《海洋学报》1998,20(3):47-55
本文对海坛岛海域33个表层沉积物中10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含量变化和区域平面分布作了描述和探讨。化学成分中Corg、N、P、Fe、AI、Ti、Mg等元素的关性好,和粘土矿物关系密切,从陆源搬运入海;Ca、碳酸盐和上述及粘土含量呈负相关,在富含生物介壳的粗粒沉积中富集;Mn主要赋存于陆源碎屑,而在砾砂中有自生Mn沉积。Q型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调查区可分为3个地球化学分区,综合反映了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96.
在对台湾以北海域浮游桡足类生物海洋学特征进行数量分布方面的研究后的续篇,重点对本海区浮游挠足类的群落结构和群落性质以及与栖区环境条件间的关系作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本区桡足类群落结构种类组成复杂,出现种类共237种,但周年共有种比例仅占32%.桡足类群落的多样度和均匀度年均值各为3.714和0.690,在平面分布上呈外部海区高于近岸海区的大体趋势.本区群落可划分为5个生态类群,其中暖水性外海高温偏低盐类群和热带大洋高温高盐类群可分别指示台湾海峡水和黑潮表层水的季节消长过程.从不同侧面的计算分析均表明,冬季在环境条件上均有异于其他3季.在春、夏、秋季,以普通波水蚤最具优势,盐度是影响群落特征值的主导因子,群落的性质是以暖水性外海种类为主、热带大洋种也占相当比例的亚热带-热带群落结构的特点;在冬季,主要优势种是海洋真刺水蚤,温度是群落特征值的主要制约因子,群落呈现以热带大洋种占支配地位的热带大洋群落结构属性.  相似文献   
97.
厦门岛东海岸的蚀退与防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智勇  蔡锋  和转  苏贤泽 《台湾海峡》2001,20(4):478-483
根据波浪输沙和地形对比,对厦门岛东部海岸的岸滩侵蚀动态及演变趋势进行探讨,并根据其海岸特点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  相似文献   
98.
海坛岛海岸风沙特征及其发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方 《海洋科学》1994,18(6):46-50
论述了海坛岛海岸风沙堆积物的沉积特征,对风沙地貌的基本类型进行了划分,分析其发育的基本条件和触发因素,研究其发育历史。  相似文献   
99.
达山岛、平岛、车牛山岛邻近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海洋底栖生态系中,大型底栖生物在有机碎屑的分解利用、调节泥水界面的物质交换、促进水体的自净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自身又是其他经济动物的食物,其生产量与渔业产量密切相关,因而底栖生物资源量分布常是衡量海区渔业资源状况的最基本要素.为了解苏、鲁交界海域的底栖生物资源量现状,于2002年6月对达山岛、平岛、车牛山岛(以下简称前三岛)邻近海域的大型底栖生物进行了调查,调查区位于海洲湾外侧,最近点距山东省岚山港和江苏省连云港约10~20km,调查范围为35°08 263'~34°59 598'N,119°14 686'~120°21 160'E.  相似文献   
100.
海南岛海岸环境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海南岛虱热带季风岛屿型气候,为南海大陆架岛屿,中央为山地,临海为多种类型海岸,以处于动态平衡的海蚀-海积型海岸为主。海南岛主要是基岩岬湾海岸,潮汐属日潮型,东部与南部为不规则日潮混合潮。海岸构造运动与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更新世初期,海岸属基岩港湾型,晚更新世构造运动频敏,使不少海湾底部抬升为阶地。构造抬升运动持续到全新世,使一些珊瑚抬升为高出海面数米的阶地。海岸类型按其成因与形态可分为两大类:基岩港湾海岸与砂砾质平原海岸。基岩港湾海岸分布于山地与丘陵临海处,砂砾质平原海岸(或为三解洲平原海岸)其表现形式多为沙坝与泻湖海岸,沙坝上叠置发育着海滩、沙堤或沙丘,随着海岸加积展宽或地壳上升,老的沙坝可抬高成为海积阶地。潮流作用对洪湾众多的海南岛的发育演变以及开发利用亦有重要作用。潮汐汊道港湾规模较大,水域面积达数十平方公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