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8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82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130篇
地质学   144篇
海洋学   34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1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浙南岛屿潮间带蟹类的区系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者根据1990—1997历年对浙南岛屿潮间带生态调查所获的材料,分析了该地区蟹类的区系特点。经整理鉴定计蟹类97种,隶属于12科56属,其中软相70种、硬相32种,硬、软相皆有出现的为5种。该地区蟹类区系以亚热带暖水性种类占优势,其次为暖温带性种类,属印度──西太平洋区系区的中国──日本亚区。蟹类的组成与分布受到海流、底质、潮汐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2.
通过对南沙群岛海区表层沉积物与铜离子交换吸附作用的实验研究发现:(1)铜离子在海水条件下与沉积物的交换吸附为一价阳离子交换;(2)不同站位的沉积物对铜离子的交换吸附能力不同;(3)铜离子在沉积物上的吸着行为存在着分级离子/配位子交换反应。  相似文献   
113.
近十年来随着高新技术发展应运而生的电子地图,具有信息丰富、直观易读、更新方便、使用灵活等优点。本文对南沙群岛中多国领土之争的大片航行危险区与他国非法侵占地、且自然条件复杂与调研程度不断深入的地区,进行了制作电子地图的科学依据和实际意义的论述。同时指出电子地图多媒体在该海域应用的前景与作用。  相似文献   
114.
科技进步使得地震采集数据量及其精度实现质的飞跃,南沙海域的地震调查,采用国际先进水平的等离子震源,获得地震剖面精度优于3 m局部甚至可在1 m之内,为科学研究、工程、浅层资源、地质灾害预警等研究奠定基础.在南沙第四系识别出了七个地震反射界面,确定500 ms至海底沉积区间内地震层序与三期海平面升降并与冰期、间冰期对应,典型地震剖面展示第四纪至少有三套完整的具有三角洲顶积层、前积层、底积层的地震相证据,与全球的第四纪海平面的变化一致.精细的浅层地震结构表明:南沙的地质现象丰富,浅层断层非常发育,下切河谷、泥石流、滑坡等地质遗迹的形成的地震相清晰,是地质活动频繁的地区.  相似文献   
115.
南沙渚碧礁生态系有机碳的分布及周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9 年 4 月对我国南沙群岛渚碧礁海水中溶解有机碳的分布及礁坪区颗粒有机碳 (POC) 和溶解有机碳 (DOC) 的周日变化特征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渚碧礁表层海水 DOC 变化范围为 1.43~3.62 mg/L,平均为 2.16 mg/L,含量分布大致表现为礁坪区>潟湖>礁外。潟湖 DOC 的垂直分布大致表现为表层高于底层,可能与表层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关。礁坪区 POC 及 DOC 都呈现显著的周日变化特征,POC 呈现夜晚高,白天低的特点,浮游植物的昼夜垂直移动可能是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DOC 的周日变化则主要受浮游动物昼夜垂直移动及细菌等生物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6.
李志珍 《极地研究》1989,1(4):36-43
本文对南设得兰群岛西海域S_(11)钻孔岩芯中的重、轻矿物作了描述,按矿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和优势矿物种确定矿物组合类型,并将晚更新世到全新世的341cm沉积地层划分为四层:1.上火山碎屑矿物沉积层,2.中火山碎屑矿物沉积层,3.火成碎屑矿物沉积层(深海砂层),4.下火山碎屑矿物沉积层。本文还讨论了物质来源和深海砂层的可能成因。  相似文献   
117.
夏威夷群岛是世界上著名的岛屿旅游地,是以休闲、娱乐为主要旅游目的的地区之一.通过美国夏威夷州2003 Annual Visitor Research Report,获得第二手关于夏威夷旅游者的详细数据资料,依据旅游者行为特征的研究方法,对数据进行技术处理,找出夏威夷群岛主要客源地(Major Market Areas,MMA)游客行为特征,旨在对我国海岛旅游业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8.
To provide better access to thermochronological data and understand the long‐term denudation history of the Japanese Islands, we compiled a low‐temperature thermochronological dataset of fission‐track (FT) and (U–Th–Sm)/He (He) ages for apatite and zircon in bedrocks. These thermochronometric ages are compiled from 90 literature sources and 1,096 localities, and include 418 apatite FT ages, 851 zircon FT ages, 42 apatite He ages, and 30 zircon He ages. Many FT ages have been reported previously; however, the number of He ages is limited in the Japanese Islands. The compiled data are spatially biased; for instance, more data are reported for the Chubu and Kinki districts and the Pacific coast of the Shikoku Island, whereas less data were available for the Tohoku and Chugoku districts.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arc‐scale uplift‐denudation history, further thermochronological research in the lesser‐studied regions and more He thermochronometric measurements are desired. This compilation will be updated and provided on the website of the Fission‐Track Research Group in Japan ( http://ftrgj.org/index.html ).  相似文献   
119.
The barrier islands that fringe the western shore of the Outer Hebrides are globally unusual in that they are developed on a planated bedrock (strandflat) surface. They also contain the most extensive area of machair (a distinctive vegetated sandy plain) in the British Isle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first investigation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of these barrier islands and investigates the controls on their structure. The barriers form extensive (300-1000 metres wide) but thin (1.5-2 m) surficial deposits typically resting on bedrock. In areas where depressions exist in the bedrock, and where sediment supply permits, transgressive dunes underlie the machair. A distinctive machair facies of sub-horizontal, undulating reflections, which are laterally continuous over tens of metres is the dominant component of the barriers at each site. This reflects episodic deposition of windblown sand up to the level of the water table. Thereafter any additional sand is transported through the system to accumulate in topographic lows as lake fills, or on topographic highs as ‘high machair’. Eight radar facies were identified, the extent and presence of which vary between the study sites. Bedrock topography and sediment supply are interpreted as the dominant controls on variability in barrier structure. © 201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20.
在海洋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我国珊瑚礁白化现象日趋严重,珊瑚礁健康状况、珊瑚种群数量和丰富度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本文基于2005-2007年QuickBird卫星影像、2011-2012年QuickBird/WorldView-2卫星影像和2016-2018年GF-1/2卫星影像等3期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以西沙永乐群岛羚羊礁、中建岛等14个岛礁为研究区(以下统称永乐群岛),利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分类方法结合人机交互信息提取方法完成了3期永乐群岛的珊瑚礁底质类型分类,并通过珊瑚礁底质类型变化分析了永乐群岛珊瑚礁白化特征。主要结论包括:(1)提出了一种珊瑚礁白化程度分级的方法,将永乐群岛白化状况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严重白化4个等级,通过分析发现在监测时段内14个岛礁中有13个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白化,其中10个发生了重度白化(白化率20%以上),1个严重白化(羚羊礁,白化率为33.36%);(2)根据监测数据统计,上述珊瑚岛礁的白化主要是由珊瑚丛生区白化引起的,2005-2018年永乐群岛珊瑚丛生区白化面积占总的发生白化区域面积的70.55%;(3)14个岛礁中只有甘泉岛的活珊瑚覆盖在逐渐增加,活珊瑚覆盖面积由2006年5月10日的87.13 hm2增加到2018年3月7日的107.80 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