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28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31.
福建武夷山叶坑铅锌银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金清 《福建地质》2006,25(3):113-120
叶坑铅锌银矿位于浦城—建阳多金属成矿带与浦城-宁德钼多金属成矿带交汇处,矿体赋存于北西向断裂破碎带中,为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脉状矿床,控矿的北西向断裂带是多期次构造活动的产物,其性质大致由压扭性-张性演变,主成矿期为燕山晚期,叶坑周围尚有较大的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32.
在运用3S技术对世界自然文化和文化遗产地——武夷山风景名胜区进行景观生态分类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风景区1986、1997、2009年三个关键时期的景观要素、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规律,揭示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不同发展阶段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一步探讨了导致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近23年来,风景区茶园、建设用地大面积持续增加,马尾松林、农田、裸地大面积减少;②1986-1997年,马尾松向茶园、农田向建设用地、杉木林向茶园转移面积居前三位,分别为294.80 hm2、176.73 hm2、152.68 hm2;茶园面积增加量最大(增加了577.93hm2),建设用地次之(增加了358.73 hm2),杉木林面积减少量最多(减少了431.87 hm2),农田次之(减少了248.01hm2);此阶段茶园只为输入景观,风景区景观变幅大,受人为干扰特别显著.③1997-2009年,杉木林向茶园、农田向茶园、灌草层向马尾松林转移面积居前三位,分别为280.82 hm2、96.65 hm2、76.15 hm2;此期间茶园增加面积最多(增加了360.81 hm2),农田面积减少最多(减少了318.87 hm2);该阶段景观变化幅度较1986-1997年减小,人为干扰有所减弱.④23年来不同景观类型特征及其变化各异,主要表现为农田破碎度增加,建设用地趋于规则化,茶园受到干扰显著,河流景观形状最为复杂且受干扰小;景观多样性程度提高,景观类型空间分布呈均匀化趋势.⑤自然环境的制约作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生产行为模式转变、人口和旅游发展带来的开发建设、政策法规和管理的导向作用等是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原因.  相似文献   
33.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2012,54(12):1445-1461
We present zircon U–Pb ages, Hf isotopes, and whole-rock geochemistry of the Xiaochuan gneissic granite intrusion, SE China, to constrain its petrogenesis and provide insights into early crustal evolution of the Cathaysia Block. LA-ICP-MS zircon U–Pb dating of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yields a weighted mean 206Pb/207Pb age of 1839 ±16 Ma, interpreted as the emplacement age of the Xiaochuan granite. Zircons have ?Hf(t) values ranging from –8.1 to 2.7 and T DM2 model ages from 2.23 to 3.03 Ga. The granites are strongly peraluminious (A/CNK = 1.14–1.41), with relatively high FeOt, TiO2, and CaO/Na2O, and low CaO, Al2O3/TiO2, and Rb/Sr values. In addition, they show strongly negative Ba, Sr, Nb, and Ta and positive Th and Pb anomalies in the primitive mantle-normalized spider diagram, similar to other Cathaysia Palaeoproterozoic S-type granites. The geochemical and Hf isotopic signatures suggest that the Xiaochuan gneissic granites were generated by partial melting of Archaean crustal materials in an intraplate extensional setting. Our results, combined with existing geochronological data, further demonstrate that the Wuyishan terrane is underlain by Palaeoproterozoic crystalline basement.  相似文献   
34.
肖凡  班宜忠 《地质论评》2016,62(S1):235-236
成矿体系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各个地质历史时期所形成的矿床及其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地质要素所共同构成的整体,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多期叠加和成矿演化特征,其基本构筑单元是矿床成矿系列(陈毓川等,2007)。开展武夷山成矿带及邻区成矿体系研究,是对区域成矿规律的系统性总  相似文献   
35.
武夷山北缘断裂带运动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华南武夷山北缘边界被绍兴—江山—东乡断裂带所限。该断裂带至少保留了三期构造事件的形迹。第一期发生在800Ma~900Ma的晚元古代,呈NW向SE的区域推覆韧剪变形运动,以构造混杂岩和区域绿片岩相角闪岩相变质、强烈的褶皱和韧剪变形为特征,对应于古洋盆关闭、华南复合地体与江南岛弧碰撞焊接过程。第二期发生在458Ma~421Ma的志留纪,表现为从北向南的韧剪变形运动,伴有左旋走滑韧性剪切,以糜棱岩化和进变质作用为特征,黑云母多变为硅线石。该期变形使第一期构造形迹被强烈迭加置换。其动力学背景与闽东南地体朝武夷山的拼贴增生事件有关。第三期属中生代陆内变形,是一种高构造位的左旋走滑脆性剪切,以岩石的破裂和岩块的水平位移为特征,并具转换拉伸性质,导致中生代火山沉积盆地的形成。  相似文献   
36.
钦杭成矿带和武夷山成矿带是华南大陆两个重要的成矿带,成矿作用主要发生于中生代陆内造山时期.地质研究表明,基底和地表断裂的特征对成矿过程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研究上地壳结构特征对成矿差异性特征的认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此,本文基于跨越钦杭、武夷山成矿带江西万载至福建惠安的NW-SE向深地震测深剖面初至波数据,利用有限差分走时反演方法,获得了钦杭、武夷山成矿带8 km深度范围内的上地壳P波速度结构,其主要特征为:(1)钦杭、武夷山成矿带上地壳P波速度横向非均匀特征明显,以5.8 km·s-1速度等值线作为基底参考面,发现剖面基底埋深较浅,约1.0~3.0 km;钦杭成矿带的基底埋深总体小于武夷山成矿带,分别为0.5~2.0 km和1.5~3.0 km;(2)P波高速区(速度正异常区)与地表出露的岩浆岩对应较一致,P波低速区(速度负异常区)与主要的断裂位置或沉积盆地对应较一致,绍兴—江山—萍乡断裂和政和—大浦断裂下方的低速特征显示两条断裂至少向深部延伸8 km以上,暗示两条断裂具备深大断裂的性质,推测绍兴—江山—萍乡断裂可能是扬子块体和华夏块体的边界;(3)综合已有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我们推测钦杭成矿带和武夷山成矿带上地壳P波速度的不同,反映了深部岩浆作用过程的差异,基底深度及断裂性质是造成两个成矿带成矿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7.
武夷山成矿带锡铜多金属矿床控矿条件和找矿预测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夷山成矿带锡铜多金属矿床主要分布于深大断裂带旁侧的次级构造带内,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形成的次火山花岗杂岩有密切的成因联系。上侏罗统火山岩系、震旦系和寒武系浅变质岩系是区内最主要的含矿围岩,不同的火山岩组合控制了不同的矿化类型。成矿花岗杂岩体主要是富含成矿元素和挥发份、并具多期次分异特征的次火山花岗杂岩体。褶断构造、环形构造控矿作用明显,控制矿床定位的构造多为复合构造,具有明显的扭动特征。在深入研究本区控矿地质条件基础上,总结了本区锡铜多金属矿床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38.
福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及其附近地区的地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尚仁 《热带地理》2004,24(3):216-220,241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及其附近地区由花岗岩、火山熔岩、变质岩和砂页岩等构成的中山、低山占最大面积.最高海拔约1800m,在海拔350~1200m,有7级剥蚀夷平面,形态有山顶缓坡型、山坡肩膀型、谷底裂点型(占绝大多数).丹霞地貌的顶面坡以圆弧形为主,陡崖坡有罕见的切层洞穴群和最大的晒布岩,崖麓缓坡多由红层组成.河流纵谷常沿着NNE走向较软的中生界砂页岩发育,断层谷断续长数十公里;横谷常沿着NWW的走向节理发育.据6个TL年龄认定河流阶地的沉积年代:第一级阶地Q3 ,第二级阶地Q2或Q2为主,第三级阶地Q2.  相似文献   
39.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景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对于认知旅游环境现状、提高旅游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模糊综合评价是综合评价中应用广泛而有效的方法之一.根据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资源现状,将层次分析法应用于模糊综合评价法中,建立了模糊综合评价的多层次、多因素的数学模型,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进行了有效合理的评价.结果显示,6个小景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均为V1~V2级,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为V1级,说明景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属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40.
生态旅游认证是规范生态旅游经营的重要手段,在我国还处于研究和讨论阶段。本文在前期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武夷山生态旅游程度进行了等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武夷山生态旅游程度(Ecotdegree)为二级,或者说是二级生态旅游目的地,武夷山作为生态旅游的是处于一个“灰色”状态下,也可以说是在“可能不可持续”状态上,说明在生态旅游经营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结论同时也表明人是生态旅游经营中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