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68篇
  免费   1757篇
  国内免费   3402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79篇
地球物理   753篇
地质学   10870篇
海洋学   76篇
天文学   97篇
综合类   618篇
自然地理   203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24篇
  2022年   240篇
  2021年   272篇
  2020年   280篇
  2019年   346篇
  2018年   303篇
  2017年   350篇
  2016年   401篇
  2015年   409篇
  2014年   479篇
  2013年   418篇
  2012年   526篇
  2011年   487篇
  2010年   435篇
  2009年   472篇
  2008年   377篇
  2007年   509篇
  2006年   486篇
  2005年   433篇
  2004年   505篇
  2003年   470篇
  2002年   451篇
  2001年   519篇
  2000年   486篇
  1999年   496篇
  1998年   450篇
  1997年   398篇
  1996年   347篇
  1995年   314篇
  1994年   257篇
  1993年   213篇
  1992年   150篇
  1991年   91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5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The present-day observable tectonic framework of the ultrahigh-pressure (UHP) and high-pressure (HP) metamorphic belts in the Dabie-Sulu region was dominantly formed by an extensional process, mostly between 200 and 170 Ma, following the Triassic collision between the Sino-Korean and Yangtze cratons. The framework that controls the present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UHP and HP metamorphic rocks in particular displays the typical features of a Cordilleran-type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in which at least four regional-scale, shallow-dipping detachment zones are recognized. Each of these detachment zones corresponds to a pressure gap of 0.5 to 2.0 GPa. The detachment zones separate the rocks exposed in the region into several petrotectonic units with different P-T conditions. The geometry and kinematics of both the detachment zones and the petrotectonic units show that the exhumation of UHP and HP metamorphic rocks in the Dabie-Sulu region was achieved, at least in part, by non-coaxial ductile flow in the mul  相似文献   
932.
燕山式板内造山作用在北京西山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尽管在造山模式、成因机制方面存在分歧,但板内造山作用及其表现特征在现阶段业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研究。受到燕山式板内造山带研究思路和成果的启示,经对比研究认为,北京西山地区在大地构造位置、大地构造属性及大地构造演化等方面具有板内造山的特征;逆冲推覆构造、变质核杂岩及独特的区域构造组合样式等构成了该区燕山式板内造山的基本地质构造要素;基于北京西山的地质实践,提出了对用板内造山的观点在该区深入研究若干新方向。  相似文献   
933.
拉鸡山裂谷带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鸡山构造带东西长逾 6 50km ,展布于由元古宇组成的结晶地块内部 ,是一条早古生代火山岩极为发育的构造带。通过作者在拉鸡山多年的野外调查工作和研究 ,认为该地区无论在区域地质学、岩石学、构造变形学还是大地构造演化方面 ,其早古生代构造演化史皆具典型的裂谷带特征。晚古生代以来 ,区内经历了陆内多阶段造山过程。新生代早更新世 ,拉鸡山巨型断裂带发生左旋走滑运动 ,导致断裂带弧形转折部位强烈崛起 ,形成雄伟高山。  相似文献   
934.
刘玉强 《中国地质》2001,28(11):13-19
通过1:20万及部分1:5万综合信息成矿预测和对地质、物探、遥感资料解译,认为胶莱盆地隐伏基底区具有胶北隆起出露基底区类似的金成矿地质条件。在建立胶北隆起区已知金矿密集区统计预测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定性和定位、定量预测:胶莱盆地有很大的找金潜力,尤其是盆地的东北缘和西北缘找金远景最好。根据预测排序,建议优先部署5个靶区金矿的勘查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935.
关键 《中国地质》2001,28(12):22-29,42
老岭成矿带为吉林省最重要的贵金属、有色金属成矿带,南岔金矿是该成矿带近几年新发现的金矿床。在阐述南岔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岩(矿)石物性参数特征、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归纳并提取了控矿地质因素和物化控找矿标志,从而建立了“南岔式”金矿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模型。  相似文献   
936.
全椒县范水洼金矿区控矿构造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区主要构造活动可分为3期:早期,发育以透入性的剪切劈理为特征的复式褶皱及倒转翼的逆冲剪切减薄拉断作用;中期,伸展作用;后期,脆性的挤压剪切破碎作用。通过详细地质构造剖面测制。建立了区内的主要构造格架:总体为一复式向斜一汪洼向斜,以杨柳岗组中上段为两翼,以琅琊山组为核,二级褶皱总体表现为向斜开阔,背斜紧闭,向南东倒伏的特征;二级褶皱的转折端为主要的控矿容矿构造,矿(化)体主要赋存于复式向斜的核部、背斜转折端。二级褶皱背斜转折端的拉张垮塌破碎角砾岩及翼部特别是近倒转翼的剪切破碎带是最重要的控矿容矿构造。  相似文献   
937.
安徽大别造山带南部浅变质岩层分布、层序与时代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分布在大别造山带南部的浅变质岩层 ,主要岩石类型为粉砂质千枚岩、变层纹状硅质板岩、变火山角砾岩及浅粒岩 ,原岩是火山—碎屑沉积岩系。岩层经变形改造被减薄拉断 ,呈断续分布的透镜体 ,总体上呈有序产出 ,由老至新为浅粒岩、硅质板岩 ,变火山角砾岩、千枚岩。据其中所获锆石 U- Pb测年 (76 0— 110 0 Ma)资料及微古植物组合 ,其时代属新元古代  相似文献   
938.
本文从变质岩带的含铀性分析入手,研究了赣中变质岩带中铀矿化与变质岩带的含铀性、构造岩浆活动带、变质岩带出露的动力学机制及变质核杂岩构造的关系。研究表明:铀成矿与构造岩浆活动带以及地壳减薄、地幔上隆和在变质核杂岩边缘沿着低角度正断层的地壳伸展构造有着实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939.
布青山蛇绿混杂岩位于阿尼玛卿带西段,它是由早古生代和早石炭世一早二叠世两期蛇绿岩组成的复合蛇绿混杂岩带。蛇绿岩中的变质橄榄岩以方辉橄榄为主,高镁,∑PEE是球粒陨石的0.2-0.65倍,HREE是球粒陨石的0.28-0.32倍,属亏损的大洋岩石圈地幔。早古生代蛇绿岩中辉长岩、辉绿岩和玄武岩等镁铁质岩主要具N-MORB性质,少量具T-MORB性质。早石炭世一早二叠世蛇绿岩中玄武岩也主要具N-MORB性质、少量具T-MORB性质。它们均形成于洋中脊环境。本区曾存在成熟的早古生代洋盆和古特提斯洋盆,有更复杂的构造演化史。  相似文献   
940.
云南墨江金矿床硅质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墨江金矿床厂组中下段硅质岩具有典型的沉积构造,岩石富集∑Fe和As 、Sb、Bi、Ga等微量元素(相对于地壳克拉克值),而相对贫AI2O3;稀土元素以总量(∑REE)低,负铈异常为特征,与热水沉积的硅质岩特征相似。在判别硅质岩形成与作用的一系列主量和微量元素图解上,本区的硅质岩位于热水沉积作用范围,但四十八两山段硅质岩有趋近于正常化学沉积作用。利用硅质岩的氧同位素计算出它的形成温度为128-146℃。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本区硅质岩的形成与热水沉积作用有关,但四十八两山段硅质岩受到正常化学沉积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