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9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75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59篇
地质学   364篇
海洋学   24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3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91.
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南华系地层层序十分发育,该区南华系有3次冰川活动的沉积记录; 该区与Rodinia 超大陆裂解有关的构造岩浆事件发生时限为830~630 Ma; 区域内分布的且干布拉克蛭石矿和兴地Ⅱ号铜镍矿床与南华纪的Rodinia超大陆裂解有关; 库鲁克塔格地块在南华纪可能是华南板块的边缘块体,它与华南板块上大范围分布的同期火成岩为Rodinia超大陆裂解时地慢柱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92.
兴地断裂带近EW向贯穿库鲁克塔格地区,其活动历史地质界有不同认识,但对位移量无系统论述。利用卫星遥感影像解译,在进一步确定断裂带具体位置及几何特征基础上,通过对被错断的泥盆纪阿尔皮什麦布拉克组、石炭纪花岗岩及侵入该花岗岩中的暗色岩墙断距的测量,确定其东段左行走滑位移量为8.26~9.19 km。根据被错断地质体时代,推测这一左行走滑位移代表了该断裂带二叠纪以来总位移量。从泥盆纪开始,该断裂带已不具构造分区作用。  相似文献   
93.
新集二矿的主采煤层位于山西组的底部,受到下伏太原组岩溶裂隙含水层的威胁。为缓解井下的防治水压力.采用了在地面施工排水孔的防治水思路。根据钻孔的位置及地层情况,采用了泥浆循环钻进与空气潜孔锤钻进相结合的方法。由于在钻孔施工过程中,发生了泥浆向巷道渗漏的情况,为保证钻孔施工安全及井下生产安全而对钻孔设计深度进行了调整,从而顺利的完成了该孔的钻探施工任务。此孔的成功,可为类似地区施工矿井防治水钻探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4.
煤矿突水溃砂灾害的发生与煤层上履含水层性质、岩性特征及破坏程度等诸多因素有关。通过研究己15煤层顶板基岩与第四系底部的含、隔水性能及顶板覆岩岩性组合特征,计算出一次全部开采3.6m煤层时,其导水裂缝带最小发育高度为38.46m,最大为47.95m,确定了采煤活动导致的上覆顶板含水层发生水力联系的范围,认为己15—13030工作面煤层开采时发生顶板突水的可能性不大;计算一次全部开采3.6m煤层时,防砂安全垂高最大为23.5m.防塌安全煤岩柱最大垂高为12.5m,结合煤层顶板基岩及第四系底部岩层的水文地质特征,认为工作面回采时顶板溃砂的可能性也不大。强调在生产过程中,要加强顶板涌水的观测,同时增加现有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从而为工作面安全回采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95.
下关34井气氡高值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下关34井气氡测点及资料对应地震情况,针对2007-2010年气氡观测资料几乎每年相同时段出现的高值异常现象,结合该井水温、降雨、湿度、水位及可能出现的影响因素分析,认为异常可能是由于湿度和集气容积随水位变化与地震前兆异常叠加的结果,为判别气氡异常提供参考和借鉴,以利于提高气氡观测质量及在地震分析预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6.
朱成英  高小其 《内陆地震》2011,25(2):158-165
运用mapsis软件前兆异常分析中的差分、从属函数和变差对新20号井水位进行异常识别,结果认为:(1)差分、从属函数和变差异常形态均为高值异常;(2)差分和变差对近场M<,s>≥5地震漏报率较高,但有异常出现时,后续往往有地震对应,而从属函数对近场M<,s>≥5映震率为66.7%,对远场M<,s>≥7映震率为71.4%...  相似文献   
97.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利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1959-2006年的气象、冰川物质平衡和1980-2006年的水文资料,分析了其冰川径流的变化.结果表明:由于1996年以来的显著升温,导致了1号冰川水文点径流主要受夏季气温变化的控制,冰川物质损失对径流的补给作用已超过了降水的作用.1996-2006年与1980-1995年相比,夏季气温...  相似文献   
98.
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冰内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ion Radar,GPR)调查冰川冰内结构和冰层厚度是一种监测冰川变化常用手段.应用麦克斯维(Maxwell)方程的二维时域有限差分(FDTD)方法,通过将模拟图像与老虎沟12号冰川的实测图像的对比,分析了雷达剖面中的几种反射特征,如冰裂隙、融洞、暖冰等.对比结果表明,GP...  相似文献   
99.
Samples were continuously collected from aerosol, fresh snow, and snow pits on Glacier No. 1 at Urumqi River source in eastern Tianshan (天山) Mountains. The deposition process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neral dust microparticles from aerosol to fresh snow, and then evolution to the snow pit were determined. Total dust microparticle concentration in the surface snow and aerosol showed a similar temporal variation trend, which was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regional and loc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 the ...  相似文献   
100.
Snow chemistry on the glaciers of alpine regions is a good indicator of 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change.We examine snow chemistry in three snowpits at different altitudes on the Haxilegen Glacier No.51,in the Kuitun River source,Tian Shan,China,during July-September 2004 to 2007.We use correlation analysis,factor analysis and sea-salt tracing methods to examin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ources of major ions and mineral dust particles in the snow.Results show that mineral dust particles and major ions in the snow pits vary seasonally.During the Asian dust period in springtime,the concentration of mineral dust particles and major ions deposited in snow is high,while the concentration is relatively low during the non-dust period of summer and autumn.This may be caused by dust storm activity in central Asia.The order of major ionic concentrations in the snow packs was determined to be Ca2+ > SO42-> NH4+ > NO3-> Cl-> Na+ > Mg2+ > K+.Ca2+ was the dominant cation;SO42- was the dominant anion.We find,with the exception of NO3-,that the variabilities of ionic concentrations are highly correlated.Results show that the glacier region w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dust activity and anthropogenic source.The major ions,especially Na+,originate from dust sources of central Asia and from the Ocean,transported by the westerly win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