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9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26篇
测绘学   36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63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43篇
自然地理   23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基于要素视角的耕地"三生"功能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要素视角考察耕地功能还处于探索阶段,并且已有的耕地功能分类体系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及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衔接性较弱。论文通过对耕地构成要素的系统分析,界定了耕地、耕地功能及耕地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内涵,理论上建构了耕地“三生”功能的测评框架及分区概念模型。实证表明,南安市80%的耕地生产与生活功能以及60%的耕地生态功能为中等及以上,说明耕地利用功能强度较高。耕地生产、生活与生态功能分别在自然生产潜力与地理区位条件、耕作可达水平与耕地依赖程度、生态基底条件与生态保护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下,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域趋同性。南安市耕地多功能利用水平较低且耕地开发已经危及区域生态安全,为此需要依据耕地功能分区的空间分布、组合结构及功能强度采取差异化的利用、保护与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12.
传承与嬗变:广州市小洲村的空间转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方远平  易颖  毕斗斗 《地理研究》2018,37(11):2318-2330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影响下,广州市小洲村因从典型的岭南水乡古村逐步演化为创意艺术与旅游空间而成为关注热点。空间生产理论为揭示小洲村的空间转换与重构提供了理论工具。运用实地考察法、访谈法、文本分析法等质性研究方法,围绕“空间转换的过程”“空间生产主体及作用”“空间生产的结果及机制”等问题,探讨不同发展阶段各空间主体对小洲村的建构过程以及结果,构建“时间—空间主体—空间”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① 小洲村经历了岭南水乡古村落的自然发育阶段、艺术精英自发集聚阶段、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阶段三个空间转换阶段,并分别形成了对应水乡古寨的生产生活空间、艺术创意空间、创意旅游商业空间三种空间形态。② 创意阶层、政府、资本、游客等空间主体的加入,使小洲村由单一空间主体(村民)转变为多元主体。③ 在资本城乡不平衡发展机制下,创意阶层、政府、资本、村民、游客等空间主体为实现各自的利益诉求,在小洲村的空间转换中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其中当地村民、创意阶层和游客发挥着自下而上的能动作用;政府起到自上而下的管治作用,但在村民的空间抵抗下效果甚微。  相似文献   
113.
本文以青州市南张楼村为研究区,基于村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开展土壤养分、土壤环境、土壤质量及特色土地资源评价.结果 显示,土壤养分N以较缺乏、中等为主;P以丰富为主;K以中等、较丰富为主;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综合等级以较丰富为主,土壤养分总体水平较好.土壤环境单指标Zn存在小面积的污染风险,污染等级为风险可控,其他指...  相似文献   
114.
Ability to make large-area yield prediction before harvest is important in many aspects of agricultural decision-making. In this study, canopy reflectance band ratios (NIR/RED, NIR/GRN) of paddy rice (Oryza sativa L.) at booting stage, from field measurements conducted from 1999 to 2005, were correlat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yield data to derive regression-type yield prediction models for the first and second season crop, respectively. These yield models were then validated with ground truth measurements conducted in 2007 and 2008 at eight sites, of different soil properties, climatic conditions, and various treatments in cultivars planted and N application rates, using surface reflectance retrieved from atmospherically corrected SPOT imageries. These validation tests indicated that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redicting grain yields per unit area by the proposed models were less than 0.7 T ha−1 for both cropping seasons. Since village is the basic unit for national rice yield census statistics in Taiwan, the yield models were further used to forecast average regional yields for 14 selected villages and compared with officially reported data.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verage yield per unit area at village scale can be forecasted with a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1.1 T ha−1 provided no damaging weather occurred during the final month before actual harvest. The methodology can be applied to other optical sensors with similar spectral bands in the visible/near-infrared and to different geographical regions provided that the relation between yield and spectral index is established.  相似文献   
115.
针对村镇数字化发展的需要,本文研究了构建村镇地理空间数据框架的技术架构和业务流程。在论述村镇地理空间数据框架实现软件系统的设计思想和原则的基础上。设计了系统的总体框架和数据模型,最后本文就系统所能实现的多源数据集成、尺度融合等基本功能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16.
自2007年中国乡村旅游"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发展旅游强县、旅游乡镇和旅游村的号召,创建各项评定标准。以安徽省为例,通过选取旅游村评价指标,构建安徽省旅游村评价指标体系,结合问卷调查,运用层次分析法确立指标权重,旨在分析归纳旅游村特点,提出创建安徽省旅游村的对策建议,以及旅游村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7.
河北省头泉叠层石与古地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古代叠层石是研究古地理变化的重要材料。井陉县头泉村叠层石显示了原始的群落状态,经鉴定其时代为元古代高于庄组,代表性分子为拟灌木藻板锥叠层石、多角紊乱锥叠层石、圆筒锥叠层石、杨沙候锥叠层石和高于庄叠层石。叠层石形态分异多样,与滨海、浅海相白云岩伴生,个体有较强的铁染现象,在纵向剖面上多期生长;它反映了当时古海洋的温度、盐度条件基本稳定,水动力、水深、光照条件有一定变化,古地理演化可划分为6个阶段。  相似文献   
118.
古村落场理论及景观安全格局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古村落是个特殊的场源,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要素,有其特有的景观解释和认识图式。以场论为基础,提出古村落场理论,基于该理论建立了古村落景观安全格局判别模式。从古村落角度看,古村落之外的其他现代建筑景观均被视为干扰场源。场可以用物理量“势”来计算,古村落场的势由聚落场的势和基质场的势构成。将场源周围势相等的点连接起来形成等势面,不同场源的等势面在空间相遇形成切点,通过该点的面称为阻隔面。在基质场中存在若干敏感点,敏感点与阻隔面通过聚落场与基质场的叠加,形成一定的空间关系,成为景观安全格局判别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19.
翁时秀  卢建鸣 《地理研究》2019,38(6):1322-1332
空间治理是一个复杂的政治过程。以浙江省永嘉县芙蓉村的传统村落保护为例,通过叙事研究展示了地方特性对空间治理实践的影响,探讨了空间治理正当性建构的困难及可能的解决思路。研究认为:① 空间治理的宏观意义与被治理社区地方性知识之间的冲突可能引发政策和行政的正当性危机。② 不同政策措施对于正当性的建构有不同作用,对抗性措施必然引发正当性危机,调和性措施往往难以有效建立正当性,共赢性措施是最佳之选,但其对于正当性的调节效果受限于外部条件,各种政策措施在地方特性的影响下均面临失效风险。③ 空间治理正当性的建立首先需要正确把握地方性政治互动方式,理解正当性在地方特性作用下得以建立或趋于消解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根据情境适当调用对抗性政策措施、调和性政策措施和共赢性政策措施,从而建立良好的意义沟通和平等协商机制,使正当性得以长久维系。  相似文献   
120.
李巍  杨斌 《地理研究》2019,38(4):784-793
地名是特定空间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村落地名作为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着多元文化信息,也是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研究村落地名的空间格局、生成机制与保护策略,对于传承乡土文脉具有深远的价值。以甘南州夏河县藏族村落为例,应用GIS核密度估计法刻画了地名的空间格局,从文化景观视角出发解读了藏族村落地名的类型和生成机制。研究表明:以文化型为主、自然型为辅、复合型补充的地名体系是藏族村落命名的基本范式;映射出深厚的自然性基因、恋地性基因、记述性基因和关系性基因等文化景观特质;环境指向、族源沿袭、信仰认同和区际交融是藏族村落地名生成的源发力量。制定地名保护名录、建立地名标识系统是藏族村落地名保护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