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04篇
  免费   692篇
  国内免费   1526篇
测绘学   93篇
大气科学   71篇
地球物理   403篇
地质学   4174篇
海洋学   261篇
天文学   132篇
综合类   259篇
自然地理   229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138篇
  2021年   156篇
  2020年   141篇
  2019年   202篇
  2018年   166篇
  2017年   191篇
  2016年   197篇
  2015年   201篇
  2014年   257篇
  2013年   268篇
  2012年   287篇
  2011年   242篇
  2010年   234篇
  2009年   244篇
  2008年   209篇
  2007年   245篇
  2006年   241篇
  2005年   202篇
  2004年   209篇
  2003年   163篇
  2002年   135篇
  2001年   114篇
  2000年   127篇
  1999年   131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123篇
  1996年   84篇
  1995年   95篇
  1994年   83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7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51.
藏北低速体存在的地震学证据——INDEPTH4宽频地震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INDEPTH-IV地震探测剖面,始于柴达木盆地南缘,穿越东昆仑造山带、金沙江缝合线,终止于羌塘地体.本文作者利用天然地震体波完成了该区的三维走时残差反演,勾划出了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深部构造格局.研究区最显著的现象则是分布在昆仑地体、可可西里地体、羌塘地体北部下地壳、上地幔中的低速体.对其成因,有可能...  相似文献   
952.
宝音图花岗岩基位于华北地台北缘西段,针对其中牙马图岩体、罕乌拉岩体及布格道苏绍崩岩体等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与年代学测定,结果表明岩体时代分别为261Ma±1.3 Ma,220.9 Ma±0.3 Ma和204.9 Ma±5.9 Ma,系晚二叠世—晚三叠世侵入岩体,其岩石类型主要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岩,其中晚二叠世花岗闪长岩Na2O/K2O平均值为2.06,A/CNK为0.96~1.15,平均值为1.03,里特曼指数(σ)平均值为1.9,总体属过铝质钙碱性岩;晚三叠世花岗岩Na2O/K2O平均值为0.82,A/CNK为0.92~1.16,平均值为1.03,里特曼指数(σ)为2.18,属过铝质钙碱性岩。岩石化学构造环境分析表明,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早期岩浆活动是俯冲造山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岛弧性质的闪长岩类和花岗岩类,而晚三叠世晚期岩浆作用是与之有关的造山晚期陆缘花岗岩类。  相似文献   
953.
秋树湾铜钼矿的成矿母岩—秋树湾花岗斑岩具有高硅、高铝、高Ba、高Sr、富碱、富钾、低镁、贫钙、低稀土总量、铕异常不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低Nb和Ti等特点,与苏格兰北部高Ba-Sr花岗岩类似。雁来岭花岗岩较秋树湾花岗岩具全碱指数、铝质指数、ΣREE更高,δEu异常更明显,大离子亲石元素的富集程度差等特点,与低Ba-Sr花岗岩类似。秋树湾高Ba-Sr花岗岩的产出说明该区在晚侏罗—早白垩世发生过壳幔混合作用,代表当时本区可能处于碰撞造山后的局部伸展作用的大地构造环境中。  相似文献   
954.
以广州地区花岗岩残积粘性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击样法制备特定含水量试样,在不同压力下进行固结加、卸荷试验,对比分析试验数据,初步研究加、卸荷状态下花岗岩残积粘性土的抗剪强度变化,探寻先期固结压力、含水量与抗剪强度间规律。重塑残积土抗剪强度随含水量增加而减小;在先期固结压力相同的条件下,卸荷相对加荷试验条件下的土体强度显著减小,且减少值随残积土含水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故在基坑开挖等卸荷工程项目中,应充分考虑卸荷对土体抗剪强度的影响,在卸荷工程中采用土体卸荷抗剪强度指标更符合工程实际。  相似文献   
955.
辽宁弓长岭矿区混合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分析辽宁弓长岭二矿区混合花岗岩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对混合花岗岩的成因研究表明: 主量元素中Fe2O3、FeO、MgO 和CaO 含量较低,K2O 和Na2O 含量较高; 微量元素分配曲线属右倾型,强不相容元素富集; 轻稀土元素分馏明显,呈明显的Eu 负异常,但Ce 的正异常不明显,为典型壳型花岗岩稀土特征。弓长岭二矿区混合花岗岩原岩为富铝的沉积岩,混合花岗岩为部分熔融成因。  相似文献   
956.
西准噶尔地区广泛发育晚古生代后碰撞花岗岩,年龄多集中于300Ma左右,在时代上属于晚石炭世,A型花岗岩具有高硅、低铝、富碱、准铝质—弱过铝质、贫钙、低镁,10 000×Ga/Al比值较大,强烈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及Zr、Y、Ga等元素,Sr、Ba强烈亏损,稀土配分模式图呈现典型的右倾"海鸥型"等,并且在A1-A2...  相似文献   
957.
新疆东戈壁斑岩型钼矿床之斑岩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东戈壁斑岩型钼矿床位于哈密市南110 km,为荒漠戈壁区,隶属于东天山觉罗塔格多金属成矿带。钼矿体赋存于斑状花岗岩体的外接触带浅变质碎屑岩中;侵入岩主要有浅肉红色斑状花岗岩(隐伏岩体)、花岗斑岩脉、细粒花岗岩脉三种,控矿岩体为隐伏斑状花岗岩,属华力西晚期第二次侵入。本文对东戈壁矿区岩体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  相似文献   
958.
鲁东地区玲珑型(超单元)花岗岩的锆石SHRIMP定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玲珑型(超单元)花岗岩主要岩性为不同粒度的二长花岗岩,原划为新元古代震旦纪。根据在招掖地区新测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崔召单元中粒二长花岗岩为(158±3)Ma、郭家店单元中粗粒二长花岗岩为(144±3)Ma;昆嵛山地区九曲单元弱片麻状中粒二长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153±2)Ma。玲珑型(超单元)锆石SHRIMP U-Pb同位素年龄值集中在160~140 Ma,结合宏观与其他地质体相互关系,改划为侏罗纪。玲珑型(超单元)花岗岩体属于侏罗纪钙碱系列的侵入体,主要显示长英质陆壳深熔花岗岩的特征。推断其形成于中下地壳深度,可能来源于加厚陆壳的部分熔融,是加厚下地壳拆沉作用的产物,而且可能标志着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的开始。  相似文献   
959.
海南石碌铁矿曾被誉为“亚洲最大的富铁矿”,其形成、定位与褶皱变形及伴随的剪切、塑性流动等构造密切相关。石碌矿区构造变形大致分为早期(D1)复式向斜的形成时期、晚期(D2)褶皱叠加和剪切变形时期。后者又进一步分为韧-脆性变形(D2a),脆-韧性变形、层间滑脱断层形成(D2b)和脆性变形、矿体破坏(D2c)3个阶段。石碌铁矿床受NW—SE向复式向斜及其与NE—NNE向褶皱叠加所形成的横跨或斜跨褶皱的严格控制;褶皱过程所伴随的剪切变形和高温塑性流动是富铁矿形成的重要机制。复式向斜轴部,尤其是2期向斜褶皱轴的叠加部位往往可发现厚大的富铁矿体。  相似文献   
960.
青海祁漫塔格地区乌兰乌珠尔正长花岗岩具有高硅、高碱(AR为3.02~5.88,NK/A为1.04~1.17,A/CNK为0.96~1.07)、高TFeO/MgO和贫CaO、MgO的特征;∑REE较高,LREE略富集,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不十分明显,Eu负异常明显,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稍右倾的V字形;明显富集Rb、K、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Zr、Hf等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Ba、Sr、P、Ti、Nb等。这些资料显示了A2型铝质花岗岩的特征,其来源可能与洋壳、岛弧建造组成的年轻地壳有关。采用LA-MC-ICPMS锆石U-Pb定年方法,获得乌兰乌珠尔正长花岗岩体的206Pb/238U年龄为388.9Ma±3.7Ma(MSWD=3.1),代表该岩体的形成年龄。结合岩石地球化学、构造特征和区域地质背景,认为该岩体形成于后造山或造山作用演化晚期相对伸展的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