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50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166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31.
地幔橄榄岩中橄榄石的指示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橄榄石是地幔橄榄岩和辉石岩的主要组成矿物,但也经常以斑晶和捕虏晶的形式出现在玄武质岩石中。结合近年来在地幔橄榄岩的主要元素(如Mg和Fe)组成特征以及Li、Mg和Fe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重点对橄榄石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演化过程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讨论,旨在加深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演化过程的理解。现有研究表明:地幔橄榄岩中橄榄石的矿物学特征、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组成能够很好地指示岩石圈地幔的特征及其演化过程,因而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克拉通地区的地幔橄榄岩来说,橄榄石的Mg#通常可以指示岩石圈地幔的属性,古老、难熔的地幔橄榄岩中的橄榄石一般具有较高的Mg#(>92),而新生的岩石圈地幔橄榄岩中的橄榄石则具有较低的Mg#(<91)。因此,地幔橄榄岩中橄榄石的Mg#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年龄意义。橄榄岩中橄榄石的Li、Mg和Fe同位素组成也可以明确指示岩石圈地幔的属性及其所经历的演化过程,正常地幔的δ7Li、δ26Mg和δ57Fe组成相对均一,如果上述同位素组成偏离正常地幔值,则说明岩石圈地幔经历了熔体/流体的交代作用。华北克拉通地区地幔橄榄岩捕虏体中橄榄石的Li、Mg和Fe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该区的岩石圈地幔经历了多个阶段、不同来源的熔体/流体的改造过程。  相似文献   
32.
富Ca,Al包体、球粒和蠕虫状橄榄石集合体都是早期星云事件的产物。本文探讨了4个富橄榄石的富Ca,Al组分集合体的矿物岩石学特征,并对它们进行了对比。矿物岩石学特征表明含橄榄石边的富尖晶石-辉石型包体和富Ca,Al组分蠕虫状橄榄石集合体都属于星云直接凝聚的产物,而富钙长石-橄榄石型包体(POI)和富Ca,Al组分球粒经历过熔融结晶过程。矿物模式组成表明POI包体和富Ca,Al组分球粒可能是认识典型富Ca,Al包体与球粒之间相互关系的钥匙。蠕虫状橄榄石集合体GRV022459-2C1中尖晶石普遍具有高的FeO含量,表明其蚀变发生于高氧逸度的星云环境。球粒与粗粒富Ca,Al包体可能属于同一热事件的产物,粗粒富Ca,Al包体形成于富Ca,Al矿物富集的区域,Mg,Fe质硅酸盐球粒形成于富Ca,Al矿物缺失的区域,POI包体和富Ca,Al组分球粒可能形成于上述两个区域之间的过渡区域。  相似文献   
33.
名义上无水矿物(nominally anhydrous minerals,NAMs)中以点缺陷形式存在的结构水,因其对于矿物物理化学性质的显著影响而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橄榄石是上地幔中含量最丰富的矿物,水在橄榄石中的存在形式、扩散机制和速率对上地幔的流变学和电导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橄榄石中H的结合机制及其扩散机制和速率的了解有助于理解地球深部的水循环,也有助于构建上地幔流变结构以及解释电导测量结果。本文总结了近几十年来学界对于H在橄榄石中存在的缺陷类型与OH红外光谱吸收峰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H在矿物晶格中的扩散机制、扩散速率等重要问题的研究成果,并探讨了现有研究中依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4.
来自华北克拉通山东省中生代镁铁质岩石及地幔包体的橄榄石氧同位素组成显示,早白垩世岩石圈地幔主要受到了来自俯冲的华南陆壳不同组分的改造作用,包括镁铁质下地壳和长英质上地壳组分以及少量的海相沉积碳酸盐岩,而晚白垩世的岩石圈地幔则受到了来自俯冲的太平洋板块的改造。早白垩世受俯冲陆壳改造的岩石圈地幔橄榄石相对正常地幔高δ18O (6.0‰~7.2‰),而晚白垩世被俯冲洋壳改造的局部地幔则相对正常地幔低δ18O (4.1‰~5.3‰)。板块俯冲作用是导致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破坏的重要深部机制,三叠纪华南陆壳深俯冲导致了华北克拉通地幔强烈富集相容组分而转变为易熔的岩石圈,早白垩世大规模幔源岩浆的侵位很可能与俯冲大陆板片的整体断离或拆离作用相关;晚中生代以来的太平洋俯冲作用则引发了岩石圈地幔的置换和增生作用,形成了目前新、老地幔共存的格局。  相似文献   
35.
西藏东巧方辉橄榄岩的显微构造特征及其流变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西藏东巧地区蛇绿岩套中橄榄岩是青藏高原出露的为数不多的地幔岩体之一, 对于揭示该地区的上地幔流变学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报道了该地区方辉橄榄岩中橄榄石的位错显微构造特征, 估算了上地幔流变学参数.显微构造研究表明, 东巧方辉橄榄岩发育残斑结构, 橄榄石中位错组态类型比较丰富, 包括自由位错、位错壁(包括宽阔型和紧密型)、位错弓弯和位错网, 表明橄榄石的主导变形机制可能为位错蠕变.该区地幔岩变形大致分为2个阶段: (1) 地幔缓慢塑性流动变形, 形成宽阔型位错壁; (2) 蛇绿岩侵位过程中的变形, 产生紧密型位错壁.根据2种位错壁估算的流动应力平均值分别为3 9.3MPa (宽阔型)和113.9MPa (紧密型), 计算结果获得东巧地区上地幔流动速率为1.13× 10-12 ~ 2.95× 10-11s-1, 有效粘度为4.44×1017~ 1.16×1019Pa°s, 这些参数为东巧地区上地幔物理特征提供了流变学的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36.
Two natural dunites were annealed at pressure P=300 MPa, temperature T=1373, 1473 and 1573 K, and fO2 within the stability field of olivine. The starting materials contained small amounts of hydroxyls in the form of minor phases of hydrated minerals, which released an aqueous phase during the experiments. A detailed analytical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TEM) investigation of these materials revealed that small quantities of two types of silica-rich glass formed during heat treatment. The first type of glass, found at triple junctions as rare partially crystallized glass pockets, results from melting dehydration reactions involving the hydrous phases. The second type of glass is found as pure silica precipitates (0.1–0.5 μm in size, for a total of a few 0.1 vol%) within the olivine grains of specimens heated to ≥1473 K. From considerations of the kinetics of the precipitation at 1473 K, we interpret this silica precipitation as resulting from the condensation of olivine metallic vacancies promoted by increasing fluid fugacities during the runs. Our observations, thus, demonstrate that metastable silica can precipitate in olivine from dunites experiencing rapid changes in their thermodynamical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37.
橄榄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分解为钙钛矿和方镁石(后尖晶石相变),这是地幔中最为重要的相变之一,被认为是660KM地震波速间断面的成因。现今所取得的重要进展表现在3个方面:①MG_2SI O_4的后尖晶石相变的原位X射线高温高压实验研究;②水、AL_2O_3以及压力标尺对后尖晶石相变的影响效应;③下地幔条件下地幔岩组分中的后尖晶石相变。在对研究进展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8.
一、引言大同第四纪火山群位于山西省大同县和阳高县境内(图1),包括近5年来在大峪口,秋林地区首次发现的6个小火山。该火山群大、小火山共计31个。大同火山群南以六棱山北麓断裂为界,分布于大同盆地东部的第四纪沉积区范围。火山群南侧的六棱山和北部的小北山是由前寒武花岗片麻岩组成的山地。  相似文献   
39.
地幔橄榄石流体包裹体中的微量元素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刘若新 Vieren  W 《岩石学报》1992,8(2):185-189
本文基于激光探针二次离子质谱对地幔橄榄石中单个CO_2流体包裹体的爆破分析,以及中子活化、超高压透射电镜分析结果,讨论微量不相容元素存在状态对地幔地球化学演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